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塑料制品检测机构对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进行的安全性能检测项目及依据标准

三方检测机构-李工 2017-11-12

塑料制品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是日常饮食场景中最常见的包装与容器材料,小到矿泉水瓶、外卖餐盒,大到厨房储物容器,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塑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有害物质(如残留单体、添加剂),或在使用中因温度、湿度等条件发生成分迁移,塑料制品检测机构需通过系统的安全性能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及国际法规要求。本文将详细梳理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的核心检测项目,以及对应的依据标准,为行业从业者与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参考框架。

原料合规性检测:从源头把控风险

原料是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安全的基础,检测机构首先需核查塑料树脂的合规性。依据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食品接触用树脂必须是国家允许使用的种类,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对于禁用树脂(如未改性的聚氯乙烯(PVC)用于婴儿食品容器),检测机构会通过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技术确认原料材质,避免企业违规使用。

除了树脂种类,原料的卫生指标也需符合要求。例如,PE树脂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不得超过1.5%(质量分数),PET树脂的乙醛含量不得超过1mg/kg(依据GB 4806.6-2016中的具体规定)。检测机构会要求企业提供原料的材质报告(COA),并通过气相色谱(GC)法验证挥发性物质含量,确保原料从源头无风险。

此外,进口原料需符合我国的“输华食品接触材料备案”要求,检测机构会核查原料的原产地证明与合规性声明,避免不符合我国标准的原料流入生产环节。

迁移量检测:模拟真实使用场景的关键指标

迁移量是评估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安全性的核心指标,指塑料中的化学成分在使用过程中迁移到食品中的量。由于不同食品的性状(水性、酸性、油性)和使用条件(温度、时间)差异大,检测机构需通过“食品模拟物+模拟条件”的组合,模拟最真实的迁移场景。

总迁移量的检测依据GB 31604.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总迁移量的测定》,测试时需根据食品类型选择对应的模拟物:水性食品(如矿泉水、豆浆)用蒸馏水;酸性食品(如果汁、醋)用4%乙酸溶液;油性食品(如炸鸡、火锅油)用异辛烷或95%乙醇。模拟条件则参考实际使用场景,比如盛装热食的餐盒需在70℃下浸泡2小时,或煮沸30分钟;微波加热的容器需在100℃下微波处理10分钟。

特定迁移量针对已知的有害成分,比如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等。以双酚A为例,其迁移量检测依据GB 31604.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采用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则依据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精准定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迁移量限量要求可能不同,比如欧盟法规(EC)No 10/2011中,DEHP的特定迁移量限量为1.5mg/kg,而我国GB 9685-2016中也采用了类似标准。检测机构需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同时满足多地区的合规要求。

重金属残留检测:警惕隐形的有毒元素

重金属残留是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的隐形风险,常见的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铬、汞等。这些重金属可能来自塑料生产中的稳定剂(如铅盐稳定剂)或颜料(如镉红颜料),若迁移到食品中,会在人体内蓄积,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或肾脏。

重金属迁移量的检测依据GB 3160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重金属迁移量的测定》,测试时用4%乙酸溶液作为模拟物(模拟酸性食品),在60℃下浸泡2小时,随后通过原子吸收光谱(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迁移的重金属含量。

我国标准对重金属限量有明确要求:铅迁移量≤1mg/kg,镉迁移量≤0.01mg/kg,铬迁移量≤0.5mg/kg。例如,彩色塑料吸管若使用含铅颜料,其铅迁移量可能超标,检测机构会通过ICP-MS法精准识别这类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重金属检测不仅针对成品,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也需控制。例如,GB 4806.6-2016要求塑料树脂中的铅含量≤2mg/kg,镉含量≤0.1mg/kg,从源头减少重金属引入的可能。

微生物指标检测:防止二次污染的底线

微生物指标是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产品(如奶茶杯、餐盒、塑料勺)的重要安全底线。若微生物超标,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

菌落总数的检测依据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采用平板计数法:将样品剪碎后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振荡均匀后取上清液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37℃培养48小时后计数。大肠菌群的检测则依据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采用MPN法(最大可能数法)或平板计数法。

一次性食品接触容器的微生物限量要求通常为:菌落总数≤1000CFU/g,大肠菌群≤10CFU/g,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不得检出。例如,外卖餐盒若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消毒,或包装破损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其菌落总数可能超标,检测机构会通过微生物培养法快速识别。

此外,检测机构还会验证生产环境的微生物控制能力,比如检测生产车间的空气洁净度(依据GB 50687-2011《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确保产品在无菌环境中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微生物污染。

添加剂使用合规性检测:规范助剂的合理添加

塑料生产中需添加助剂(如增塑剂、稳定剂、抗氧剂、着色剂)以改善性能,但助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允许使用+限量使用”的原则。我国对食品接触用添加剂的管理依据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该标准列出了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约1200种)及最大使用量。

增塑剂是最常检测的添加剂之一,尤其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如DEHP、DBP)。这类增塑剂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我国标准规定:DEHP的最大使用量为35%(以塑料质量计),且特定迁移量≤1.5mg/kg;DBP的最大使用量为10%,特定迁移量≤0.3mg/kg。检测机构通过GC-MS法检测增塑剂的种类与含量,核查是否符合GB 9685的要求。

抗氧剂的检测同样重要,比如BHT(二叔丁基对甲酚)是常用的抗氧剂,其最大使用量为0.1%(质量分数),迁移量≤0.3mg/kg(依据GB 9685)。检测机构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BHT的含量,避免企业超量添加。

需要强调的是,添加剂的使用需与塑料材质匹配。例如,PE塑料可使用BHT作为抗氧剂,但PVC塑料则不能使用,因为BHT与PVC的相容性差,易迁移。检测机构会结合塑料材质与添加剂名单,核查配方的合规性。

特殊成分分析:应对新型塑料的个性化检测

随着塑料技术的发展,新型食品接触塑料(如可降解塑料、抗菌塑料、纳米塑料)不断涌现,这类产品需针对特殊成分进行个性化检测。

可降解食品接触塑料(如PLA、PBAT)的检测需关注降解产物的安全性。例如,PLA(聚乳酸)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但其迁移量需符合GB 31604.8的总迁移量要求。此外,可降解购物袋的食品接触要求依据GB/T 38082-2019《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检测机构会验证其降解产物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抗菌塑料的检测需关注抗菌剂的迁移量。例如,银离子抗菌塑料常用于水杯或餐盒,其银离子迁移量需符合GB 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中的规定(银离子迁移量≤0.1mg/kg),同时需满足食品接触的迁移量要求(依据GB 31604)。检测机构通过ICP-MS法检测银离子的迁移量,确保抗菌功能与安全性平衡。

纳米塑料(如纳米二氧化钛改性塑料)的检测需关注纳米颗粒的迁移。纳米颗粒可能穿透细胞膜,潜在风险更高,检测机构需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法检测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结合ICP-MS法检测其迁移量,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如GB/T 30798-2014《食品用洗涤剂试验方法 重金属的测定》中的纳米颗粒要求)。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