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土壤污染检测中常见的重金属及有机物指标分析

三方检测机构-程工 2017-11-11

土壤污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土壤是支撑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核心载体,然而工业排放、农业投入与城市废弃物的不当处置,让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成为土壤的主要“健康威胁”。这些污染物隐蔽性强、降解慢,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品质,还能通过“土壤-作物-人体”或“土壤-地下水-人体”链条,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准确识别与检测这些污染物指标,是土壤污染防控的第一步。本文聚焦土壤污染检测中最常见的重金属及有机物指标,从来源、危害到检测要点展开解析,为环境监测实践提供具体参考。

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隐形杀手”

镉是土壤中移动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其化合物水溶性高,能快速穿透土壤胶体的吸附屏障,向深层土壤甚至地下水迁移。这种特性让镉成为“看不见的污染”——即使表层土壤镉含量达标,也可能因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镉的来源集中在三类场景:工业活动是首要源头,电镀、电池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的废水里,镉浓度可达数毫克每升;农业生产中的磷肥(磷酸岩原料含镉)、有机肥(动物粪便中的镉),会随施肥进入土壤;城市污泥、垃圾渗滤液中的镉,因土地利用被带入农田。

作物对镉的吸收有明显“偏好”:水稻的富集能力最强,籼稻的镉吸收量通常是粳稻的2-3倍;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空心菜)次之,根茎类(如土豆、萝卜)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与土壤pH值直接相关——酸性土壤(pH<5.5)中,镉以活性更高的Cd²⁺形式存在,更易被作物根系吸收。

镉对人体的危害是“慢刀子割肉”:短期暴露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但长期低剂量接触会在肾脏近曲小管累积,导致肾功能下降、蛋白尿;还会干扰钙代谢,引发骨质疏松、骨骼剧痛的“痛痛病”。儿童对镉更敏感,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受损。

检测镉的关键在“防污染”:土壤样品需风干后用尼龙筛(100目)研磨,避免金属筛网带入镉;消解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混合酸,氢氟酸破坏硅酸盐结构,确保镉完全释放;容器必须用聚四氟乙烯,防止玻璃中的镉溶出。

测定方法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为主,检出限0.01mg/kg,刚好满足《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中耕地镉筛选值(0.3mg/kg)的要求。ICP-MS虽能多元素同时测,但成本高、易受干扰,多用于科研。

质量控制不能省:空白样用超纯水和同批次试剂,避免试剂污染;平行样相对偏差≤10%;每批样品插入GBW07401土壤标准物质,确保结果在标准值范围内。

铅: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威胁

铅是土壤中分布最广的重金属,其毒性取决于“活性”——多数铅以硫酸铅、碳酸铅等难溶形式存在,但酸性土壤中会转化为可溶性铅,被作物吸收。

铅的来源覆盖工业、交通与农业:铅冶炼、电池制造的废水是工业源;汽车尾气中的四乙基铅(虽已禁用,但历史积累仍在)是交通源;砷酸铅等农药的残留是农业源。此外,废旧电子设备拆解的铅尘,也会污染周边土壤。

作物对铅的吸收有“根际效应”:铅多积累在作物根部,很少向地上部分转移——水稻根部的铅含量可能是籽粒的10-100倍。但叶菜类蔬菜(如白菜)的叶片会通过大气沉降吸收铅,导致食用部分超标。

铅的危害贯穿全生命周期:孕妇接触铅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儿童铅中毒会引发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成年人长期接触会导致高血压、贫血、肾功能损伤。铅的神经毒性不可逆,即使脱离暴露环境,损伤也难恢复。

检测铅时,消解可简化为硝酸-高氯酸混合酸(铅的硅酸盐结合态少),但需充分破坏有机质——可延长高氯酸消解时间,或加少量过氧化氢。测定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检出限0.5mg/kg,适合中高浓度污染;低浓度样品用GFAAS或ICP-MS。

要注意氯离子的干扰:土壤中的氯离子会与铅形成络合物,降低测定结果——可在样品中加入硝酸银,将氯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消除干扰。

汞:易挥发的神经毒性污染物

汞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其挥发性让它成为“会逃跑的污染物”——土壤中的汞会以Hg⁰形式挥发进入大气,再通过沉降回到土壤,形成“大气-土壤”循环。

汞的来源包括工业(氯碱工业、温度计制造的废水)、农业(西力生等汞农药)与自然(火山喷发、含汞矿石风化)。其中,工业源的汞浓度最高,氯碱工业每生产1吨烧碱,会排放约0.5-1克汞。

汞的毒性取决于“形态”: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形态,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无机汞转化而来,能通过食物链富集——鱼类中的甲基汞含量可能是水中的数万倍。无机汞的毒性次之,但会损伤肾脏与消化道。

汞对人体的核心危害是神经毒性:短期暴露会引发头痛、失眠;长期接触会导致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甚至像“水俣病”那样的严重神经损伤——患者出现手足麻木、视力下降、精神失常。

检测汞的难点在“防挥发”:土壤样品需采集后立即冷冻(-20℃)保存,避免汞挥发;消解用硝酸-高锰酸钾混合酸,高锰酸钾能将Hg⁰氧化为Hg²⁺,防止挥发;消解过程需加盖,减少损失。

测定方法首选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其检出限低至0.001mg/kg,适合土壤中低浓度汞的检测。ICP-MS虽也能测汞,但因汞易吸附在仪器管路中,需频繁清洗,效率较低。

砷:兼具重金属与类金属特性的污染物

砷不是重金属,而是类金属,但毒性与重金属相当。土壤中的砷主要以无机砷(As³⁺、As⁵⁺)形式存在,其中As³⁺的毒性是As⁵⁺的10倍以上。

砷的来源包括工业(选矿、冶炼的废水)、农业(砷酸铅农药)与自然(含砷矿石风化)。选矿厂的废水砷浓度可达数百毫克每升,是农田砷污染的主要源头。

砷的危害是“致癌+致畸”:长期接触会导致皮肤癌、肺癌、膀胱癌;慢性砷中毒会引发“黑脚病”——患者脚部皮肤发黑、溃烂,甚至截肢。此外,砷还会干扰DNA合成,导致胎儿畸形。

检测砷的关键在“全消解”:土壤中的砷常与硫化物、有机物结合,需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解,高氯酸破坏有机物,硝酸氧化砷至As⁵⁺;对于含硫化物高的土壤,需加入少量过氧化氢,增强消解效果。

测定方法以AFS为主,其对砷的检出限为0.005mg/kg,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ICP-MS也可用于砷的测定,但需注意消除基体干扰——可加入铑、铼等内标元素。

铬:价态决定毒性的“两面派”

铬是“亦正亦邪”的元素: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糖代谢;但六价铬是强致癌物质,毒性是三价铬的100倍以上。

铬的来源集中在工业:电镀行业的镀铬废水,六价铬浓度可达数十毫克每升;制革行业的鞣制废水,含大量三价铬;此外,铬肥(如硫酸铬)的不当使用也会导致土壤铬污染。

六价铬的危害是“强氧化性+致癌”:它会穿透细胞膜,氧化细胞内的蛋白质与DNA,导致基因突变;长期接触会引发肺癌、鼻癌。三价铬虽无毒,但在酸性土壤中会被氧化为六价铬,增加风险。

检测铬的核心是“分价态”: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在酸性条件下,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于540nm处比色;总铬需用硝酸-高氯酸消解后,用FAAS或ICP-MS测定。

需注意土壤pH值的影响:碱性土壤中,六价铬以CrO₄²⁻形式存在,更易被检测;酸性土壤中,六价铬会被还原为三价铬,导致测定结果偏低——因此需在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至8-9,保持六价铬的稳定性。

多环芳烃(PAHs):燃烧产物中的“致癌幽灵”

多环芳烃是由2个以上苯环组成的芳香烃,常见的有苯并[a]芘、萘、荧蒽等。它们脂溶性强、难降解,能在土壤中残留数年至数十年。

PAHs的来源以“燃烧”为主:煤炭、石油的不完全燃烧(如锅炉排放、汽车尾气),塑料、橡胶的热解,以及烧烤、秸秆焚烧。此外,石油泄漏也会带入大量PAHs——原油中的PAHs含量可达1-10g/kg。

PAHs的危害是“强致癌性”:苯并[a]芘是I类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肺癌、胃癌的风险;萘会损伤眼睛与呼吸道,荧蒽会导致皮肤过敏。

检测PAHs的步骤是“提取+净化+测定”:提取用索氏提取或加速溶剂萃取(ASE),ASE用溶剂少、效率高,适合批量样品;净化用硅胶柱或弗罗里硅土柱,去除脂肪、色素等杂质;测定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能同时分离16种优先控制PAHs,检出限低至ng级。

需注意样品的“代表性”:PAHs易吸附在土壤有机质上,因此需采集0-20cm表层土壤,避免深层土壤稀释结果;样品需用铝箔包裹,防止PAHs光解。

有机磷农药:农业生产中的“急性毒性源”

有机磷农药是农业中最常用的杀虫剂,如敌敌畏、乐果、毒死蜱。它们的特点是“急性毒性强、残留期短”——一般在土壤中残留数天至数周,但高浓度暴露会立即致命。

有机磷农药的来源是“直接喷施”:农民为防治病虫害,将农药稀释后喷洒在作物叶片或土壤表面,部分农药会渗透进入土壤;此外,农药包装的随意丢弃,也会导致土壤污染。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胆碱酯酶是神经传导的关键酶,被抑制后,乙酰胆碱在体内积累,导致肌肉痉挛、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因呼吸衰竭死亡。

检测有机磷农药的关键在“快速提取”: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乙腈能有效溶解有机磷农药;提取液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用固相萃取柱(C18)净化;测定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FPD对磷的响应灵敏,检出限为0.01mg/kg。

要注意“假阳性”问题:土壤中的有机质会干扰测定,需在净化时增加洗脱溶剂的体积,或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去除大分子有机物。

有机氯农药:长期残留的“环境顽疾”

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DDT)、六六六(HCH),是“退休但未消失”的污染物——虽然已禁用几十年,但因脂溶性强、难降解,仍能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

有机氯农药的来源是“历史遗留”: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曾大量使用DDT与HCH,累计用量超过100万吨;这些农药通过喷洒进入土壤,被有机质吸附,形成“长期储备库”。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是“内分泌干扰”:它们能模拟雌激素,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上升;还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发育。

检测有机氯农药的方法是“正己烷提取+GC-ECD”:正己烷能有效提取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对氯原子的响应极高,检出限低至0.001mg/kg。

需注意“交叉污染”:实验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会干扰测定,因此需使用专用的玻璃器皿,并用正己烷浸泡清洗;样品提取时,需在通风橱中操作,避免吸入农药蒸汽。

挥发性有机物(VOCs):短期暴露的“空气-土壤联动污染物”

VOCs是一类沸点在50-260℃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它们的挥发性强,能从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形成“土壤-空气”联动污染。

VOCs的来源包括工业(化工、油漆、粘合剂生产的废水)、城市(汽车尾气、加油站泄漏)与农业(塑料薄膜的降解)。化工园区周边的土壤VOCs浓度可达数十毫克每千克,是典型的污染区域。

VOCs的危害是“短期强刺激”:短期暴露会引发头痛、恶心、眼睛刺痛;长期接触苯会导致白血病,甲苯会损伤肝脏与肾脏。

检测VOCs的方法是“顶空进样+GC-MS”:顶空进样无需溶剂提取,直接加热土壤样品,让VOCs挥发进入气相;GC-MS能分离并鉴定多种VOCs,检出限低至μg级。

需注意“样品保存”:VOCs易挥发,土壤样品需采集后立即装入密封的玻璃瓶(带聚四氟乙烯塞),并在4℃下保存,24小时内完成测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难以降解的“环境激素”

POPs是一类“难降解、易富集、高毒性”的有机物,如二噁英、多氯联苯(PCBs)、六氯苯。它们的半衰期可达数年至数十年,能在全球范围内迁移,被称为“环境激素”。

POPs的来源包括工业(多氯联苯的生产)、燃烧(垃圾焚烧产生二噁英)与农业(六氯苯农药)。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土壤二噁英浓度可达数百pg TEQ/kg(毒性当量),是背景值的10-100倍。

POPs的危害是“多系统损伤”:二噁英会导致皮肤痤疮、肝损伤,是I类致癌物;多氯联苯会干扰甲状腺功能,导致儿童智力下降;六氯苯会引发造血系统疾病。

检测POPs的难度极大:需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HRGC-HRMS),HRGC能分离复杂的POPs混合物,HRMS能准确鉴定化合物结构,检出限低至fg级(10⁻¹⁵g)。

前处理过程复杂:土壤样品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提取,提取液经浓硫酸净化(去除脂肪)、硅胶柱净化(去除杂质),最后浓缩至1ml待测。整个过程需在无POPs的实验室中进行,避免污染。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