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检测公司实施的产品包装材料物理性能检测技术流程
物理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直接关联产品运输安全、储存稳定性及消费者体验,是包装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包装检测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对材料的力学、阻隔、耐环境等关键性能进行精准评估。本文聚焦这类公司实施的物理性能检测技术流程,拆解从样品接收至报告出具的全环节细节,为行业从业者及需求方提供清晰的操作逻辑参考。
样品接收与预处理
包装检测公司的物理性能检测流程从样品接收开始,第一步是核对委托方提供的基础信息,包括委托单位名称、联系方式、材料类型(如塑料薄膜、瓦楞纸、铝箔复合材料)、规格型号(如PET12/AL7/PE20)、生产批次及检测项目需求。这些信息需与委托单完全一致,避免后续检测出现混淆。
样品数量需满足标准要求,例如按照GB/T 2828.1的抽样规则,批量在1000件以内的材料,抽样量至少为10个独立试样;若委托方有特殊要求,需额外增加试样数量以保证结果的代表性。接收时需检查样品状态:无破损、无污染、无明显变形,且需是来自生产批次的典型样品——若样品存在褶皱或表面划伤,需及时与委托方沟通,确认是否更换样品。
预处理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步骤。根据GB/T 2918《塑料 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所有试样需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5%RH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使样品与环境达到湿度平衡。对于吸湿性强的材料(如纸张、纸板),预处理时间需延长至48小时;若材料对温度敏感(如热熔胶膜),则需调整预处理温度至材料的使用环境温度附近。
预处理后的样品需编号标记,避免混淆。标记位置应选在试样的非测试区域(如边缘),使用不会对材料性能产生影响的标记笔(如醇溶性墨水笔),确保在后续检测中不会因标记导致试样破坏。
基础力学性能检测:拉伸与撕裂强度
基础力学性能是包装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检测设备以万能材料试验机为主。首先是试样制备:拉伸强度试样采用哑铃型(Type 1或Type 2,根据材料厚度选择),按照GB/T 1040《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标准切割——塑料薄膜厚度≤0.2mm时用Type 1试样,长度150mm,窄颈宽度10mm;纸张类材料用矩形试样,长度200mm,宽度15mm。
试样厚度需用精度为0.001mm的台式测厚仪测量,每个试样测三个点(两端及中间),取平均值作为原始厚度。试验前需校准万能试验机:检查力值传感器的准确性(用标准砝码校准),调整夹持器的平行度(避免试样歪斜导致测试误差)。
拉伸测试的试验速度根据材料类型调整:塑料薄膜为500mm/min,纸张为200mm/min,复合材料为300mm/min。测试时将试样垂直夹持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确保试样的窄颈部分位于夹头中心,启动机器后记录最大力值(N)。拉伸强度计算公式为:拉伸强度(MPa)= 最大力值(N)/(试样原始宽度(mm)× 试样原始厚度(mm))。
撕裂强度检测常用埃莱门多夫撕裂法(适用于薄膜、薄片),按照GB/T 16578《塑料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埃莱门多夫法》执行。试样为矩形,尺寸为100mm×63mm,需在试样中间切出一个20mm长的割口(深度误差≤0.5mm)。测试时将试样装在撕裂试验机的上夹头,割口对准下夹头的刀刃,释放摆锤冲击试样,记录撕裂力(N),撕裂强度=撕裂力(N)/试样厚度(mm)。
测试过程中需注意:若试样在夹头处断裂(而非窄颈或割口处),则该数据无效,需重新测试;每个检测项目至少测5个有效试样,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耐冲击性能检测:落球与跌落测试
耐冲击性能评估包装材料在受到瞬间外力时的抗破坏能力,主要包括落球冲击和跌落测试。落球冲击测试针对薄膜、薄片类材料,按照GB/T 9639《塑料薄膜和薄片 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自由落球法》执行。
试验前需准备:将试样固定在刚性支撑台(如玻璃板)上,支撑台的孔径根据材料类型选择(如薄膜用φ100mm的孔)。测试用钢球的质量(如100g、200g)和下落高度(如500mm、1000mm)需符合委托要求或标准规定。测试时将钢球从设定高度自由落下,冲击试样的中心位置,观察试样是否破损——若破损,降低高度重新测试;若未破损,增加高度直至破损,记录破坏时的最小高度(即最小冲击能)。
跌落测试主要针对包装件或模拟包装结构,评估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耐跌落能力,标准为GB/T 4857.5《包装 运输包装件 跌落试验方法》。测试前需确定跌落方向(面跌落、棱跌落、角跌落)和跌落高度:包装件质量≤10kg时,跌落高度为1.2m;10kg<质量≤20kg时,高度为1.0m。
测试时将包装件提升至设定高度,使其底面(或棱、角)与地面平行,自由下落至平整的水泥地面(硬度≥C30)。跌落完成后检查包装材料的破损情况:若为薄膜袋,需检查是否有开裂、渗漏;若为瓦楞纸箱,需检查纸板的压溃深度、箱角的破损程度。每个方向至少测试3个试样,记录破损率。
阻隔性能检测:气体与水分透过率
阻隔性能决定包装材料对气体(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分的阻挡能力,直接影响食品、药品等产品的保质期。气体阻隔检测常用气体渗透仪,分为压差法和等压法。
压差法适用于塑料薄膜、铝箔复合材料,按照GB/T 1038《塑料 薄膜和薄片 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压差法》执行。试验时将试样固定在渗透仪的测试腔之间,上腔充入测试气体(如氧气,压力为0.1MPa),下腔抽真空至≤10Pa。随着气体透过试样进入下腔,下腔的压力逐渐升高,通过压力传感器记录压力变化速率,计算气体透过率(单位:cm³/(m²·24h·0.1MPa))。
等压法(又称电量法)适用于高阻隔材料(如EVOH薄膜、镀铝膜),灵敏度更高。测试时试样一侧通测试气体(氧气),另一侧通载气(氮气),透过试样的氧气与载气混合后进入电化学传感器,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与氧气量成正比,从而计算透过率(符合GB/T 26253《塑料 薄膜和薄片 氧气透过性试验方法 电量法》)。
水分阻隔检测用透湿仪,常用称重法(适用于大多数材料)和电解法(适用于高阻隔材料)。称重法按照GB/T 1037《塑料 薄膜和薄片 水蒸气透过性试验方法 杯式法》执行:将试样密封在盛有干燥剂的透湿杯上,置于恒温恒湿箱(温度38℃,湿度90%RH)中,定期称量透湿杯的质量变化,计算水蒸气透过率(单位:g/(m²·24h))。
测试前需校准设备:气体渗透仪用标准膜(如已知透过率的PET膜)校准,透湿仪用标准吸湿剂(如无水氯化钙)校准;试样需进行预处理(同前所述),避免环境湿度影响测试结果。
耐环境老化性能检测:温湿度与紫外线
包装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温湿度变化、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因此需检测耐环境老化性能。
温湿度循环老化测试按照GB/T 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执行,将试样置于恒温恒湿箱中,按设定的循环曲线运行:例如-20℃/80%RH保持4小时(低温高湿),然后升至60℃/20%RH保持4小时(高温低湿),循环5次(共40小时)。试验结束后取出试样,在标准环境中放置2小时,重新测试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计算性能保留率(保留率=老化后性能/老化前性能×100%)。
紫外线老化测试评估材料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标准为GB/T 16422.3《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线灯》。试验时将试样固定在紫外线老化箱的试样架上,采用UVA-340灯(模拟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控制箱内温度为60℃,相对湿度为50%RH,照射时间为100小时(或根据委托要求调整)。
测试后检查试样的外观变化:有无变色(用色差仪测ΔE值,ΔE≤2为轻微变色)、开裂、发黏;同时测试力学性能变化,若拉伸强度保留率低于80%,则说明材料的耐老化性能不符合要求。
厚度与尺寸精度检测
厚度是包装材料的基本物理指标,直接影响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成本控制,检测设备为台式测厚仪(精度0.001mm)。
测试按照GB/T 6672《塑料薄膜和薄片 厚度测定 机械测量法》执行:将试样放在测厚仪的上下测量头之间,测量压力为100kPa(薄膜)或200kPa(纸板),保持10秒后读取数值。每个试样需测5个点(均匀分布在试样表面),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厚度;若厚度偏差超过标准要求(如塑料薄膜厚度偏差≤±0.005mm,瓦楞纸厚度偏差≤±0.1mm),则需扩大抽样量重新测试。
尺寸精度检测包括宽度、长度和对角线偏差,常用工具为钢直尺(精度1mm)、游标卡尺(精度0.02mm)或激光测径仪(适用于卷状材料)。例如,塑料薄膜卷的宽度需按照GB/T 6673《塑料薄膜和薄片 长度和宽度的测定》测量:在卷的不同位置取3个试样,每个试样测3次宽度,取平均值;若宽度偏差超过±1mm,则需调整生产设备的分切精度。
对于成型包装材料(如纸箱、塑料袋),还需检测折叠边的尺寸、开口尺寸等:纸箱的折叠边宽度偏差≤±2mm(符合GB/T 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塑料袋的开口尺寸偏差≤±5mm(符合GB/T 21661《塑料购物袋》)。
热性能检测:热封强度与熔点
热性能主要针对需要热封的包装材料(如塑料薄膜、复合膜),评估热封牢度和材料的耐热性,关键指标为热封强度和熔点。
热封强度检测按照GB/T 1845.3《包装 热塑性软质容器 第3部分:热封强度试验方法》执行。首先制备热封试样:用热封仪将两片材料热封,热封条件(温度、压力、时间)需模拟实际生产工艺——例如PE薄膜的热封温度为120℃,压力0.3MPa,时间1秒;PET/PE复合膜的热封温度为140℃,压力0.4MPa,时间1.5秒。
热封试样为矩形,尺寸为150mm×15mm(热封宽度10mm),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热封处的剥离强度:将试样的两端分别夹持在上下夹头中,试验速度为300mm/min,记录最大剥离力,热封强度=最大剥离力(N)/热封宽度(mm)。若热封强度低于0.1N/mm(食品包装要求),则说明热封工艺存在问题。
熔点检测用于确定材料的热加工温度范围,设备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按照GB/T 19466《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1部分:通则》执行。试样质量为5-10mg(切成碎片),置于铝坩埚中(加盖扎孔),参比坩埚为空坩埚。试验条件:升温速率10℃/min,温度范围从室温至材料熔点以上30℃。
DSC曲线中,熔点对应吸热峰的顶点温度(或起始温度,根据标准要求选择)。例如,PE的熔点为120-130℃,PET的熔点为250-260℃。若材料的熔点范围过宽(如超过10℃),则说明材料的结晶度不均匀,会影响热封效果。
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
数据处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需遵循“有效数据优先、统计方法合理”的原则。首先是数据有效性判断:若试样在测试过程中出现异常断裂(如夹头处断裂、试样歪斜),则该数据无效,需重新测试;每个检测项目至少保留5个有效数据(若有效数据不足5个,需加倍抽样)。
数据计算需精确: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保留两位小数(MPa或N/mm),阻隔性能保留三位小数(cm³/(m²·24h·0.1MPa)或g/(m²·24h)),厚度保留三位小数(mm)。计算算术平均值时,需先去除异常值(用Grubbs法判断,若某数据与平均值的偏差超过2倍标准差,则为异常值)。
结果判定需依据委托方指定的标准:若委托方未指定标准,则默认采用国家或行业推荐标准(如GB、ISO)。例如,食品包装用PET/AL/PE复合膜的拉伸强度≥100MPa,氧气透过率≤0.5cm³/(m²·24h·0.1MPa),热封强度≥0.2N/mm。
若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需分析原因:试样制备不当(如割口偏差、夹持歪斜)、试验条件偏差(如温度湿度未达标、设备未校准)、材料本身问题(如原料不纯、生产工艺波动)。分析完成后需重新测试,确认问题根源——若为材料本身问题,需向委托方出具不符合项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如调整原料配方、优化生产工艺)。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