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含泥量怎样做检测
混凝土检测,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混凝土含泥量是影响其强度、耐久性及工作性的关键指标,过高的含泥量会削弱骨料与水泥浆的粘结力,增加收缩开裂风险。因此,准确检测细骨料(混凝土含泥量主要源于细骨料)的含泥量,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检测准备、试样处理、试验流程、结果计算及注意事项展开,详细说明规范的操作步骤与要点。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混凝土含泥量检测需提前筹备专用仪器与代表性试样。仪器方面,需配备精度0.1g的电子天平(称量试样质量)、孔径0.075mm的方孔筛(分离泥土与骨料)、搪瓷盘(盛试样)、玻璃棒(搅拌)、塑料桶(浸泡)及控温105±5℃的电热鼓风烘箱(烘干)。
试样选取需遵循“代表性”原则:从待检细骨料(如河砂、机制砂)的不同部位抽取多份样品,混合后用四分法缩分至约400g(粗骨料需1000g以上)。若试样含树枝、塑料等杂物,需提前人工拣除,避免干扰检测。
试样的预处理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试样中的游离水分,确保结果准确。将缩分后的试样平铺在搪瓷盘上,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两次称量差值≤0.1g),烘干时间通常为2~4小时,具体视试样湿度调整。
烘干后的试样需立即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避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随后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记为m₀(精确至0.1g)。冷却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否则试样易重新吸湿,影响后续称量精度。
含泥量检测的核心流程(水洗法)
水洗法是细骨料含泥量检测的标准方法(依据GB/T 14684-2022),操作步骤如下:将预处理后的试样m₀放入塑料桶,加水至试样上方100mm处,浸泡2小时(每30分钟用玻璃棒搅拌1次,每次1分钟,促进泥土分散)。
浸泡结束后,用玻璃棒持续搅拌1~2分钟,使泥土与骨料完全分离。将悬浮液缓缓倒入0.075mm方孔筛,筛下用容器接水。倒液时需用玻璃棒阻挡骨料,避免其随水流出;若筛网残留少量骨料,需用清水冲回原桶。
重复浸泡、搅拌、冲洗:向原桶重新加水,搅拌后再次倒出悬浮液过筛,直至倒出的水清澈(目测无浑浊)。最后将筛网残留的骨料冲洗干净,与原桶中的骨料一起放入搪瓷盘,烘干至恒重(105±5℃)。
结果计算与误差控制
含泥量(w_c)计算公式为:w_c = [(m₀-m₁)/m₀] × 100%,其中m₁是水洗后骨料的烘干质量(精确至0.1g)。计算结果需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如“3.2%”“5.0%”。
为降低误差,需做平行试验:取两份相同质量的试样分别检测,若两次结果差值≤0.5%,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若差值>0.5%,需重新取样。平行试验能有效规避搅拌不均、冲洗不彻底等操作误差。
检测中的注意事项
1、筛网质量:必须使用未破损的0.075mm方孔筛,若筛网孔径变大,泥土无法完全分离,会导致结果偏小;若筛网堵塞,需用毛刷清理后再用。
2、温度控制:烘箱温度需稳定在105±5℃,过高会导致骨料变质(如机制砂的石粉烧结),过低则水分未完全蒸发,使m₁偏大、含泥量偏小。
3、骨料保护:水洗过程中不得丢失骨料颗粒,若不慎丢失,需重新检测——骨料损失会使m₁偏小,含泥量结果虚高。
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若试样含云母、轻物质:云母呈片状,可人工拣除;轻物质(如木屑)浮在水面,浸泡后捞除即可,两者均不纳入含泥量计算。
若水洗后水始终浑浊(如黏土含量高):可延长浸泡时间至4小时,或增加搅拌次数,但需在试验记录中注明。若筛网残留细粉,可通过指甲刻划判断——易碎的是泥土,不易碎的是骨料碎屑(需保留并计入m₁)。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