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耐溶剂性检测的抗张强度变化测定标准流程说明分析
耐溶剂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纸张耐溶剂性是包装、印刷、食品及工业领域中评估纸张适用性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纸张在接触溶剂(如油墨、胶粘剂、食品汁液)时的结构稳定性。抗张强度变化测定作为耐溶剂性的核心检测方法,通过对比纸张经溶剂处理前后的抗张强度差异,量化其耐溶剂能力。本文基于GB/T 17462、GB/T 12914等国家标准,详细解析该测定的标准流程,涵盖样品准备、溶剂处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为行业提供规范化的实操指南。
样品准备:规范取样与环境平衡
样品制备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础,需严格遵循GB/T 450《纸和纸板 试样的采取及试样纵横向、正反面的测定》标准。首先,从整批纸张中选取样品时,需覆盖不同部位——如对于卷筒纸,需从外层、中层和内层各取1米长的纸卷;对于平板纸,需从每包的上、中、下三层各取5张。选取的样品需无褶皱、无破损、无油墨或胶粘剂残留,确保代表性。
接下来裁剪纸条试样,通常采用旋转式裁纸刀或专用裁切机,避免使用普通剪刀(易导致毛边)。试样尺寸需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例如GB/T 12914《纸和纸板 抗张强度的测定 恒速拉伸法》规定,抗张强度测试的试样宽度为15mm或25mm,长度为150mm(对应100mm的夹持距离)。裁切时需标记试样的纵横向(纸张的纵向为造纸机运行方向,抗张强度更高),确保所有试样的测试方向一致。
试样的边缘处理需注意:若裁切后的纸条边缘有毛边,需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或用刀片修整,避免测试时毛边先断裂导致力值偏低。但修整过程中不可改变试样的宽度,需用游标卡尺测量边缘修整后的宽度,误差≤0.1mm。
环境平衡环节需严格控制:将修整好的试样平铺在干燥的玻璃板上(避免堆叠,防止水分分布不均),放入标准环境实验室(23±1℃、50±2%RH)。平衡时间需根据纸张的厚度调整——薄纸(如拷贝纸,厚度≤0.08mm)需平衡4小时,厚纸(如瓦楞原纸,厚度≥0.2mm)需平衡6小时以上。平衡期间需定期检查试样,若发现试样卷曲,需用重物轻压平整,但不可施加过大压力。
平衡完成后,需用镊子取放试样,避免手直接接触——手上的汗液含有盐分和水分,会导致试样局部受潮,影响抗张强度。若必须用手接触,需戴无粉乳胶手套,且手套需提前在标准环境中平衡30分钟。
溶剂选择:匹配应用场景与标准要求
溶剂的选择需兼顾“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与“符合标准规定”两大原则。例如,食品包装纸用于包装含酒精的饮料时,需选择乙醇(体积分数95%)作为测试溶剂,模拟酒精对纸张的浸泡;印刷用纸用于柔性版印刷时,需选择异丙醇(模拟印刷油墨中的溶剂);工业滤纸用于过滤油漆时,需选择二甲苯(油漆的常用溶剂)。
若客户有特殊要求(如指定某种溶剂),需确认溶剂的安全性——例如,苯类溶剂(如苯)具有致癌性,需在通风橱中操作,且避免长时间接触。若溶剂为易燃液体(如乙醇、丙酮),需远离火源,测试区域需配备灭火器。
溶剂的纯度需符合分析纯(AR)等级,若使用化学纯(CP)等级的溶剂,需提前进行蒸馏提纯,去除其中的水分和杂质。例如,乙醇中的水分会导致纸张吸水膨胀,干扰耐溶剂性的测定,因此需使用无水乙醇(水分含量≤0.5%)。
溶剂的温度控制需精确:若标准要求“室温浸渍”,需将溶剂置于标准环境中平衡2小时,确保溶剂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23±1℃);若标准要求“高温浸渍”(如50℃),需将溶剂倒入恒温水浴锅中,用温度计实时监测温度,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浸渍操作。
溶剂的用量需足够:浸渍时,溶剂的体积需至少为试样体积的10倍,确保试样完全浸没,且溶剂浓度不会因试样的吸附而显著降低。例如,5个150mm×15mm×0.1mm的试样,总体积约为11.25cm³,溶剂用量需≥112.5cm³(即112.5mL)。
测试前准备:仪器校准与参数设定
抗张强度试验机的校准需定期进行(通常每月1次),校准项目包括力值、拉伸速度和夹持距离。力值校准使用标准测力仪:将测力仪安装在上下夹具之间,启动试验机,施加5N、10N、20N、50N、100N的力,记录仪器的示值与测力仪的标准值,误差需≤±1%。若误差超过范围,需调整力值传感器的增益参数,重新校准。
拉伸速度校准使用光电编码器或激光位移传感器:设定拉伸速度为100mm/min,启动试验机,记录1分钟内的拉伸距离,若实际距离为95-105mm,符合要求;若超出范围,需调整电机的转速参数。例如,若实际拉伸距离为108mm,需将转速降低8%,重新测试。
夹持距离的校准使用钢直尺:将钢直尺放在上下夹具之间,闭合夹具,测量两夹具之间的距离,误差需≤0.5mm。若夹持距离设定为100mm,实际测量为99.2mm,需调整夹具的位置,直至符合要求。
仪器的预热需注意:若试验机长时间未使用(超过24小时),需提前开机预热30分钟,使仪器的电子元件达到稳定工作状态。预热期间需运行一次空拉伸(不装试样),检查仪器的运行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卡顿现象。
测试工具的准备:需提前准备游标卡尺(精度0.02mm,用于测量试样宽度)、秒表(精度0.1秒,用于控制浸渍时间)、定性滤纸(快速滤纸,用于吸去多余溶剂)、镊子(不锈钢材质,用于取放试样)等工具,所有工具需在标准环境中平衡30分钟,避免工具温度与试样温度差异过大。
耐溶剂处理:浸渍法的规范操作
浸渍法是最常用的耐溶剂处理方法,操作步骤需严格按标准执行。首先,将平衡后的试样按纵横向分类,同一组试样需为同一方向(纵向或横向),避免方向差异导致的强度波动。
将选定的溶剂倒入玻璃容器中(容器需干净、无残留),溶剂深度需≥20mm(确保试样完全浸没)。用镊子夹住试样的一端(距离端部10mm处),将试样缓慢浸入溶剂中,确保试样平整,无折叠或卷曲。浸渍时间需用秒表精确控制——例如GB/T 17462规定为30±2秒,从试样完全浸没的瞬间开始计时。
浸渍结束后,立即将试样从溶剂中取出,保持试样垂直状态(避免溶剂在试样上流动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用定性滤纸轻轻吸去试样表面的多余溶剂。吸溶剂时需注意:滤纸需覆盖试样的整个表面,但不可施加压力,只需轻轻接触,吸去表面的液滴即可。
吸完溶剂后,将试样平铺在干燥的滤纸上(避免堆叠),放入标准环境中晾干。晾干时间需根据溶剂的挥发性调整:乙醇(挥发性强)需晾干30分钟,矿物油(挥发性弱)需晾干2小时。晾干期间需避免试样接触空气流动(如风扇直吹),防止溶剂挥发过快导致试样收缩不均。
平行试样的制备需注意:每个样品需制备10个试样(5个空白,5个处理),确保数据的统计显著性。若处理后的试样出现卷曲,需用重物(如玻璃片)轻压平整,但不可施加过大压力,避免改变试样的结构。
溶剂的回收需注意:使用后的溶剂需倒入专用回收瓶中,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例如,乙醇可用于实验室清洁,丙酮需交由专业机构处理,避免环境污染。
抗张强度测试:恒速拉伸的实操要点
测试前需检查仪器的状态:打开试验机的电源,启动软件,检查力值传感器的零点——若零点漂移超过0.1N,需进行零点校准(按仪器说明书操作)。零点校准完成后,运行一次空拉伸,确保仪器的运动部件无卡顿。
安装空白试样:用镊子取一个空白试样,将其一端放入下夹具中,调整试样的位置,使试样的纵轴与夹具的中心线重合(可通过仪器上的定位线辅助)。闭合下夹具,然后将试样的另一端放入上夹具中,同样调整位置,闭合上夹具。夹具的夹持力需调整至“刚好不打滑”——若夹持力过小,试样会在拉伸时打滑,导致力值偏低;若夹持力过大,会压碎试样边缘,导致断裂位置异常。
启动拉伸程序:点击软件中的“开始”按钮,试验机按设定的速度(100mm/min)拉伸试样。拉伸过程中需观察试样的变形情况:若试样出现单侧拉伸(即一边先伸长),说明试样安装歪斜,需立即停止测试,重新安装。
记录数据:试样断裂后,软件会自动记录断裂力值(N)和断裂伸长率(%)。需检查断裂位置:若断裂位置在夹具间的中间1/3区域(即距离上下夹具各33-67mm处),数据有效;若断裂位置在边缘1/3区域(距离夹具≤33mm),数据无效,需重新测试。
测试处理后的试样:以相同方法测试溶剂处理后的试样。测试过程中需注意:若处理后的试样强度明显下降(如断裂力值仅为空白的50%),需降低拉伸速度至50mm/min(部分标准允许),避免试样瞬间断裂导致数据不准确。
仪器的清洁:每测试20个试样后,需用干净的布擦拭夹具的夹持面,去除残留的纸屑或溶剂。若夹持面有磨损(如出现划痕),需更换夹具,避免夹持力不均。
数据处理:变化率计算与结果判定
首先整理原始数据:将空白试样和处理后试样的有效数据分别列成表格,去除无效数据(如断裂位置异常、力值明显偏离平均值的数据)。例如,5个空白试样的力值为15.2N、14.8N、15.5N、14.5N、15.0N,其中14.5N的断裂位置在夹具边缘,需去除,剩余4个数据的平均值为(15.2+14.8+15.5+15.0)/4=15.125N。
计算抗张强度:抗张强度(单位:kN/m)的计算公式为T = F / (b × 10^-3),其中F为断裂力值(N),b为试样宽度(mm)。例如,试样宽度为15mm,断裂力值为15N,则抗张强度T=15/(15×10^-3)=1000kN/m。
计算抗张强度变化率:ΔT = [(T1-T0) / T0] × 100%,其中T0为空白试样的抗张强度平均值,T1为处理后试样的抗张强度平均值。例如,T0=1000kN/m,T1=800kN/m,则ΔT=(800-1000)/1000×100%=-20%,说明纸张经溶剂处理后抗张强度下降了20%。
数据的统计分析:需计算平行试样的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CV=S/T×100%。例如,空白试样的标准差为0.3kN/m,平均值为1000kN/m,则CV=0.3/1000×100%=0.03%,符合要求(CV≤5%)。若CV超过5%,需检查试样制备或测试过程中的误差,重新测试。
结果的表示:抗张强度变化率需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如-20%、+15%),若变化率为正值,需注明“强度上升”,若为负值,注明“强度下降”。同时需记录测试条件(如溶剂种类、浸渍时间、标准环境),便于结果的追溯。
结果的判定:根据产品标准中的要求判定是否合格。例如,GB/T 17462规定,食品包装纸的抗张强度变化率绝对值需≤30%,若测试结果为-20%,则判定为合格;若为-35%,则判定为不合格。
误差控制:常见问题的规避策略
试样制备误差的控制:裁切试样时,需使用专用的裁纸机(如德国PDA裁纸机),其裁切精度可达±0.05mm,远高于手工裁切。若使用手工裁切,需用直尺固定试样,确保裁切方向笔直。
此外,试样的纵横向判定需准确——可通过撕裂法判定:纸张纵向的撕裂度高于横向,撕裂后的边缘更整齐。
溶剂处理误差的控制:浸渍时间的控制需使用电子秒表(精度0.01秒),避免使用机械秒表(误差较大)。浸渍时,需将试样完全浸没,若试样漂浮在溶剂表面,需用玻璃棒轻轻按压,使其下沉,但不可破坏试样的结构。
仪器误差的控制:试验机的力值传感器需每年送计量院校准一次,获取校准证书。若仪器出现故障(如拉伸速度不稳定),需立即停止使用,联系厂家维修,不可自行拆卸。
此外,夹具的夹持面需定期更换(每测试1000个试样后),避免磨损导致夹持力下降。
环境误差的控制:标准环境实验室需配备恒温恒湿机组,机组的精度需达到±0.5℃(温度)和±1%RH(湿度)。实验室的门窗需关闭,避免外界空气流入。若实验室无法达到标准环境,需使用小型恒温恒湿箱(如日本ESPEC恒温恒湿箱),将试样和仪器放入箱中测试。
人员操作误差的控制:测试人员需经过培训,熟悉标准流程和仪器操作。例如,取放试样时需用镊子,不可用手;调整夹具时需轻缓,不可用力过猛。
此外,测试人员需定期进行技能考核,确保操作的一致性。
数据记录误差的控制:测试数据需实时录入电脑,避免手写记录(易出错)。录入时需核对仪器的示值与软件中的数据,确保一致。若发现数据异常(如某试样的力值是平均值的2倍),需立即复查试样和测试过程,找出原因。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