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印刷品色差检测时需要注意哪些印刷工艺相关因素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印刷品的颜色一致性是品牌视觉识别与质量验收的核心标准,而色差检测的准确性不仅依赖仪器精度,更与印刷全流程的工艺变量密切相关——从承印材料的底色差异到油墨的调配误差,从设备的压力波动到后加工的光泽改变,每一步工艺偏差都可能让最终颜色偏离标准。本文聚焦印刷工艺中直接影响色差的关键因素,拆解检测前需重点核查的细节,帮助从业者精准定位颜色问题的根源。
承印材料的底色与表面特性
承印材料是颜色呈现的“基底”,其白度、吸墨性与表面粗糙度直接决定油墨的最终效果。以纸张为例,铜版纸白度高(通常85-90)、表面平滑,油墨能均匀附着在表面,颜色饱和度高;而胶版纸白度低(75-80)、表面粗糙,油墨会渗透进纸纤维,导致颜色变浅且光泽度下降。即使是同一品牌的同一型号纸张,不同批次的白度波动也会引发色差——比如某批次铜版纸白度从85降至82,印刷同一红色时,后者会因底色偏黄而显得更暗。
塑料薄膜(如PET、PP)的表面张力同样关键:若表面张力低于38mN/m,油墨无法均匀润湿,会出现“缩墨”现象,导致局部颜色缺失或变浅。瓦楞纸的面纸与芯纸吸墨性差异更大,面纸吸墨慢、表面留墨多,芯纸吸墨快、油墨渗透深,若未调整墨量,会导致瓦楞纸表面颜色深浅不均。因此,检测前需确认材料批次的一致性,并根据材料特性预调油墨用量。
表面粗糙度还会影响网点转移:哑光铜版纸的细微颗粒会“磨平”网点边缘,导致网点扩大率比光面铜版纸高5%-10%,同一50%网点的蓝色,哑光纸会更暗。这些材料特性的差异,往往是“同一文件、不同材料”出现色差的核心原因。
油墨的性能与调配精度
油墨是颜色的“载体”,其色浓度、pH值与混合比例是色差的关键变量。色浓度决定了墨层厚度的需求——同一品牌红墨,色浓度1.5的只需0.8μm墨层即可达标,色浓度1.2的则需1.2μm,若墨量未调整,会直接导致颜色深浅偏差。比如某印刷厂误用了低浓度红墨,为达到标准颜色增加了20%墨量,结果导致印品蹭脏,反而引发新的色差。
水性油墨的pH值需严格控制在8.0-9.0:若pH降至7.5以下,青色油墨会因颜料分散性下降而偏绿,红色会偏橙。某印刷厂曾因循环水箱未补碱性剂,pH从8.5降到7.2,导致整批青色印品偏绿,ΔE值从1.2升至3.5(超过标准ΔE≤2.0)。
专色墨的调配误差更是重灾区:潘通186C红需红墨80%、黑墨5%、白墨15%,若黑墨多1%,颜色会暗3个L*值(明度);若白墨少1%,颜色会艳但超出品牌标准。此外,过期油墨因颜料沉降或树脂老化,色相会偏移——比如过期黄墨印刷时会偏红,导致CMYK中的黄色部分颜色偏差。
印刷设备的状态稳定性
设备是颜色转移的“桥梁”,其滚筒压力、套印精度与清洁度直接影响网点均匀性。滚筒压力是核心参数:胶印机的滚筒压缩量需控制在0.1-0.2mm,若因轴承磨损升至0.3mm,网点扩大率会增加20%,颜色变深。某印刷厂曾因滚筒压力过大,导致同一批蓝色印品的L*值从50降至47,颜色明显偏暗。
橡皮布的磨损也会引发局部色差:使用3个月后的橡皮布表面会有凹痕,印刷时这些位置的油墨转移量减少,导致局部颜色变浅。而墨辊上的干墨堆积会阻挡油墨传输,形成“条纹状”色差——比如墨辊上的干墨块会让印刷品出现间隔性的浅淡条纹。
套印精度是叠色印刷的关键:套印偏差0.1mm,就会让青色与品红色叠印的紫色出现“红边”或“蓝边”,导致局部颜色偏差。某柔印机因版辊定位销磨损,套印精度从0.05mm降至0.15mm,整批四色黑印品变成“灰黑”,就是因为叠色不充分。
印刷过程的动态参数控制
印刷中的速度、温度与墨层厚度是动态变量,需实时监控。速度直接影响油墨转移量:胶印机从8000张/小时升至12000张/小时,墨层厚度会从1.0μm降至0.8μm,红色的L*值从45升至48,颜色变浅——这是因为速度过快,墨辊与印版的接触时间不足,油墨无法充分转移。某印刷厂曾为赶工期提速度,导致后2000张印品色差超标。
干燥温度对UV与水性油墨至关重要:UV油墨需100-120℃固化,若温度过低(90℃),油墨未完全固化,覆膜时会被粘掉部分油墨,颜色变浅;若温度过高(130℃),油墨会因过度固化而变色——比如黄色会偏红。水性油墨的干燥温度需40-60℃,过高会导致纸张翘曲,影响套印精度,间接引发色差。
墨层厚度需适配印刷方式:胶印1.0μm、柔印2.0μm、凹印3.0μm,太厚易蹭脏,太薄颜色浅。某柔印机因墨辊间隙调整不当,墨层厚度从2.0μm增至2.5μm,青色的a*值(红绿色度)从-50降至-55,颜色更蓝。
印前处理的色彩源头控制
印前是颜色的“源头”,网点补偿与色彩转换直接影响设计稿与印品的匹配度。网点扩大是印刷固有特性:胶印网点扩大率10%-15%,柔印20%-30%,若印前未补偿,设计稿的50%网点会变成60%,颜色偏深。某设计稿未做网点补偿,导致印品蓝色比设计稿深15%,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特性。
色彩空间转换需用准确的ICC文件:RGB转CMYK时,若误用欧洲标准(ISO 12647-2)代替亚洲标准,会导致CMYK值偏差——比如RGB红色(255,0,0)正确转CMYK是0,100,100,0,误用后会变成0,95,95,5,颜色更暗。
文件格式也需注意:JPG是有损压缩,会丢失颜色信息,导致印品出现“噪点”;PDF是无损格式,能保留设计稿的颜色细节。某客户提供的JPG文件因压缩率过高,红色部分有噪点,印刷后这些位置颜色偏浅。
后加工的颜色修饰效应
后加工是颜色的“最后一步”,覆膜、上光与模切会改变颜色呈现。光膜(PET)透光率92%,会增强颜色饱和度——红色a*值从50升至55,更鲜艳;哑膜(BOPP)透光率85%,会降低饱和度——a*值降至48,颜色更暗。若胶黏剂泛黄,还会导致印品整体偏黄,比如白色变成米白色。
UV上光油光泽度高(80-90度),会让颜色更亮——蓝色L*值从50升至52;水性上光油光泽度低(30-50度),颜色更暗。上光油厚度也需控制:0.5μm变化小,1.0μm会让颜色更亮,但可能影响后续烫金。
模切压力过大,会挤压纸张纤维,让表面油墨层变薄,局部颜色变浅;压痕压力过大,会让内部油墨挤压到表面,局部颜色变深。某包装盒的压痕位置红色偏深,就是因为压痕压力过大导致油墨堆积。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