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检测在运动服装面料的颜色汗渍牢度测试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运动服装作为高频接触汗液的服饰品类,其面料的颜色稳定性直接影响穿着体验与品牌口碑。汗液中的盐分、尿酸、脂肪酸等成分会与面料染料发生化学反应,或通过渗透、溶胀作用破坏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导致颜色变化或沾色——这就是颜色汗渍牢度问题。而色差检测作为量化颜色变化的核心技术,能通过精准的色空间参数(如Lab值、ΔE),客观评估汗渍作用后面料的颜色损伤程度,是运动服装面料性能测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运动服装面料的汗渍接触特性与挑战
运动时人体每小时出汗量可达0.5-1.5升,汗液pH值在4.5-6.5之间(酸性),部分人群因代谢差异可达到7.5(碱性)。这些汗液会快速渗透进运动面料——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虽有快干特性,但汗液中的油脂会附着在纤维表面,破坏染料的分散状态;棉混纺面料吸湿性强,汗液会深入纤维内部,与活性染料发生水解反应;甚至连近年来流行的再生聚酯(如可乐瓶回收料),也可能因染料亲和力不足,在汗液浸泡下出现颜色迁移。
比如某款主打“轻量透气”的涤纶运动T恤,面料克重仅120g/㎡,纤维间隙大,汗液能在30秒内渗透至反面。测试发现,其红色染料(分散红3B)在酸性汗液中溶解度增加20%,导致面料表面染料流失,呈现“发白”现象——这就是典型的汗渍引起的亮度变化(L值上升)。
颜色汗渍牢度的测试核心:原样变色与贴衬沾色
颜色汗渍牢度测试的本质,是模拟汗液环境后面料的“双重损伤”:一是自身颜色的变化(原样变色),二是汗液携带染料转移到其他面料上的沾色(贴衬沾色)。国际上常用的标准有AATCC 15(美国)、ISO 105-E04(欧盟),均要求测试酸性和碱性两种汗渍环境——因为运动中人体汗液pH会随运动强度变化(如高强度间歇训练后pH可降至4.0)。
以AATCC 15为例,测试需将面料试样与贴衬织物(如棉、粘胶)叠加,浸渍汗渍液后挤压至100%湿度(即试样重量增加1倍),再置于恒温恒压装置中(38℃,12.5kPa)保持4小时。之后分别评估原样的颜色变化(与未处理样对比)和贴衬的沾色(与空白贴衬对比),用1-5级表示牢度等级(5级无变化,1级严重变色/沾色)。
色差检测如何量化汗渍牢度?从Lab色空间到ΔE值
肉眼评估汗渍牢度容易受光源、观察者色觉差异影响(比如在荧光灯下红色面料的变色会更明显),而色差检测通过分光光度计或色差仪,将颜色转化为可量化的Lab参数:L(亮度,0黑-100白)、a(红绿色差,+红-绿)、b(黄蓝色差,+黄-蓝)。总色差ΔE则是这三个参数变化的平方和平方根,公式为ΔE=√[(ΔL)²+(Δa)²+(Δb)²]。
在汗渍牢度测试中,ΔE值直接对应牢度等级:ΔE≤1.0对应5级(无变化),1.0<ΔE≤2.0对应4-5级,2.0<ΔE≤3.0对应4级,3.0<ΔE≤4.0对应3-4级,4.0以上则为3级及以下(不合格)。比如某款锦纶运动裤的蓝色面料,酸性汗渍处理后ΔL=-2.1(变暗)、Δa=0.8(偏红)、Δb=-1.5(偏蓝),总ΔE=2.7,对应4级牢度,符合品牌的“优等品”要求。
汗渍牢度测试的完整流程:从试样到色差数据
第一步是试样制备:从面料上裁剪10cm×4cm的试样(需包含布边和布身,避免局部差异),同时准备相同尺寸的贴衬织物(如AATCC 15要求用多纤维贴衬,包含棉、锦纶、涤纶等5种面料)。第二步是汗渍液配制:酸性汗渍液用0.5%乳酸、1%氯化钠、0.25%磷酸二氢钠,调pH至4.3;碱性汗渍液用0.5%乳酸、1%氯化钠、0.5%碳酸钠,调pH至8.0。
第三步是浸渍与压烫:将试样与贴衬叠加,浸入汗渍液1分钟,用轧车挤压至100%湿度(或用手挤压至不滴水),然后夹入塑料膜中,置于恒温压烫机(如Atlas Selerometer)中保持4小时。第四步是干燥:将试样取出,悬挂在室温(20-25℃)、相对湿度60%的环境中晾干(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紫外线加速变色)。
最后一步是色差测试:用校准后的色差仪(如X-Rite Ci7800)测试原样与处理后试样的Lab值,计算ΔE;同时测试贴衬的Lab值,与空白贴衬对比计算沾色ΔE。比如某款棉混纺运动衫的黄色面料,碱性汗渍处理后贴衬的棉部分ΔE=3.2,对应3-4级沾色牢度,需优化染料的耐碱性。
常见面料的汗渍色差问题:材质与染料的影响
不同面料的染料类型决定了汗渍色差的表现:涤纶用分散染料,耐酸性汗渍性好但耐碱性差,容易在碱性汗液中出现ΔE变大(比如红色涤纶面料碱性处理后ΔE=4.5,对应3级);锦纶用酸性染料,耐碱性好但耐酸性差,蓝色锦纶在酸性汗液中易变浅(ΔL=+3.0);棉用活性染料,耐汗渍性取决于固色程度——未充分固色的棉面料,汗液会溶解未结合的染料,导致ΔE=5.0以上(2级牢度)。
比如某品牌的“速干跑步T恤”用了80%涤纶+20%棉混纺,染料用了分散红与活性红的拼色。酸性汗渍测试后,涤纶部分ΔE=2.2(4级),但棉部分ΔE=3.8(3-4级),原因是活性红的固色率仅85%(标准要求≥90%),导致棉纤维中的游离染料被汗液溶解。
测试中的关键控制:避免误差的8个细节
汗渍牢度测试的准确性,依赖于每一步的细节控制。首先是汗渍液的pH值:必须用pH计校准(误差≤0.1),比如酸性汗渍液pH4.3若变成4.0,会让分散染料的溶解度增加15%,导致ΔE偏大。其次是压烫的压力:12.5kPa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压力”,若压力过大(如15kPa),会让汗液更深入纤维,加速染料流失。
第三是干燥条件:必须一致,比如都用室温晾干,若有的试样用烘箱(40℃)干燥,会让染料加速固着,ΔE偏小。第四是色差仪校准:每次测试前用标准白板(L=98.5、a=-0.1、b=0.2)校准,避免仪器漂移(比如某台色差仪未校准,测试结果ΔE比实际大0.5)。
还有试样的代表性:必须从面料的不同部位裁剪3个试样(前片、后片、袖子),取平均值,避免局部织疵导致的误差。比如某款运动短裤的后片面料因染色不均,单个试样ΔE=3.5,而平均ΔE=2.9,对应4级牢度,符合要求。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