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检测在纺织品洗涤次数对颜色影响的测试报告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纺织品在日常穿着中需频繁洗涤,颜色褪色是消费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色差检测作为量化颜色变化的科学手段,能精准评估洗涤次数对纺织品颜色的影响。本文基于标准化测试流程,选取常见面料样本,通过控制洗涤次数、材质、染色工艺等变量,结合分光测色仪的精准数据,系统分析洗涤次数与色差的关联规律,为纺织品设计、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可落地的参考依据。
测试样本的选择与制备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选取市场常见的3类纺织品面料作为样本:100%棉(平纹布,克重180g/m²)、100%涤纶(斜纹布,克重150g/m²)、棉涤混纺(65%棉+35%涤纶,珠地布,克重200g/m²)。每类面料制备15个测试样本,规格统一为10cm×10cm,且每个样本均为同批次生产的面料,避免初始颜色差异。
样本预处理环节需去除表面浮色:将所有样本按照GB/T 8629-2017标准预洗1次(水温30℃,洗涤时间5分钟),随后平摊晾干至恒重。预处理后,用分光测色仪测定每个样本的初始颜色值(L*₀、a*₀、b*₀),确保同类别样本的初始色差ΔE*ab≤0.5,保证后续测试的基线一致性。
洗涤流程的标准化设计
洗涤流程严格遵循GB/T 8629-2017《纺织品 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以模拟家庭日常洗涤场景。核心参数设置如下:洗涤介质为去离子水(避免自来水中矿物质干扰),水温控制在30℃(家庭常用冷水洗涤温度),洗涤剂选用中性洗衣液(有效成分含量15%,用量20g/5L水),洗涤时间15分钟(常规轻柔洗涤时长),脱水转速800转/分钟(普通家用洗衣机脱水转速),干燥方式为平摊晾干(避免悬挂拉伸导致面料变形)。
洗涤次数设置为0次(初始状态)、5次、10次、20次、30次,覆盖消费者1-2年的穿着洗涤频率(按每周洗涤1次计算,30次约对应6个月)。每完成5次洗涤后,将样本置于标准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65%±5%)中平衡24小时,再进行色差检测。
色差检测的方法与设备校准
色差检测采用Datacolor 650分光测色仪,该仪器符合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标准,精度达ΔE*ab≤0.05。测试前需完成3步校准:首先用标准黑板校准仪器的暗电流,再用标准白板(L*=97.83、a*=-0.02、b*=0.05)校准明度与色品,最后用标准色板(比如红色:L*=45.21、a*=50.12、b*=30.08)验证仪器的色彩重现性,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采用CIE L*a*b*颜色空间:L*代表明度(0=黑,100=白),a*代表红绿轴(+a*=红,-a*=绿),b*代表黄蓝轴(+b*=黄,-b*=蓝)。色差ΔE*ab为综合颜色差异值,计算公式为√[(L*ₙ-L*₀)²+(a*ₙ-a*₀)²+(b*ₙ-b*₀)²](其中n为洗涤次数)。每个样本选取3个测试点(中心+左右两侧各1cm处),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减少面料不均带来的误差。
不同洗涤次数下的色差数据对比
测试结果显示,3类面料的色差均随洗涤次数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率差异显著:100%棉面料0次ΔE*ab=0,5次ΔE*ab=1.2,10次=2.5,20次=4.3,30次=6.1;100%涤纶面料0次=0,5次=0.8,10次=1.5,20次=2.2,30次=3.0;棉涤混纺面料0次=0,5次=1.0,10次=2.0,20次=3.1,30次=4.5。
从明度变化看,棉面料的ΔL*(L*ₙ-L*₀)随洗涤次数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30次ΔL*=3.2),说明面料逐渐变白(染料脱落导致明度提高);涤纶面料的ΔL*变化极小(30次ΔL*=0.5),颜色明度基本稳定。从色品变化看,棉面料的Δa*(30次= -1.8)与Δb*(30次= -2.1)均为负值,说明红色与黄色调逐渐减弱,面料向偏绿、偏蓝方向变化;涤纶面料的Δa*与Δb*均≤0.5,颜色色相几乎无变化。
面料材质对色差变化的影响分析
100%棉面料的色差增长最快,核心原因是棉纤维的分子结构:棉属于纤维素纤维,分子链上有大量羟基(-OH),染料主要通过氢键或共价键结合(如活性染料)。但洗涤过程中的机械摩擦会破坏纤维表面的染料层,洗涤剂的弱碱性环境(pH=7.5)会水解活性染料与纤维的共价键,导致染料脱落。此外,棉纤维的结晶度较低(约70%),结构疏松,染料易从纤维内部扩散至表面并被冲洗掉。
100%涤纶面料的色差最稳定,因为涤纶是聚酯纤维,分子结构紧密(结晶度约80%),采用分散染料染色时,染料会溶解于纤维的无定形区并形成稳定的物理结合。分散染料的分子量小、极性低,不易被水或洗涤剂溶出,因此洗涤过程中染料脱落量极少。
棉涤混纺面料的色差变化介于两者之间,其颜色稳定性取决于棉与涤纶的比例:棉比例越高,色差增长越快(如80%棉+20%涤纶的30次ΔE*ab=5.3,高于65/35混纺的4.5)。混纺面料中的涤纶组分能“固定”部分染料,减少整体脱落量,但棉组分的不稳定性仍会带动整体色差上升。
染色工艺与色差稳定性的关联
染色工艺是影响色差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棉面料为例,采用高温固色(60℃,60分钟)的活性染料染色,其30次洗涤ΔE*ab=5.2,显著低于低温固色(40℃,30分钟)的6.8——高温能促进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共价结合,提高固色率。
涤纶面料的染色工艺对比显示,高温高压染色(130℃,30分钟)的30次ΔE*ab=2.8,优于常压染色(100℃,60分钟)的3.5——高温高压能让分散染料更深入地渗透到涤纶纤维的无定形区,形成更稳定的结合。此外,染色后的皂洗工艺也很重要:棉面料用中性皂洗剂(pH=7)皂洗,比碱性皂洗剂(pH=9)的30次ΔE*ab低1.1,因为中性环境能减少共价键的水解。
实际穿着场景的模拟验证
为贴近真实使用场景,增加“摩擦+洗涤”复合测试:用马丁代尔耐磨仪模拟穿着时的摩擦(压力9kPa,摩擦次数500次),随后进行5次洗涤。结果显示,100%棉面料的ΔE*ab=1.8(比单纯5次洗涤的1.2高50%),100%涤纶=1.0(比单纯5次的0.8高25%),棉涤混纺=1.4(比单纯5次的1.0高40%)。摩擦会破坏纤维表面的染料层,加速洗涤时的染料脱落,尤其是棉面料的纤维表面更易起毛,摩擦损伤更严重。
另外,模拟汗液浸泡(人工汗液按GB/T 3922-2013配制,pH=5.5)后洗涤的测试显示,棉面料的5次洗涤ΔE*ab=2.8(比无汗液的1.2高133%),涤纶=1.2(比无汗液的0.8高50%)。汗液中的乳酸与尿酸会降低溶液pH,加速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共价键水解,进一步增大色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