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检测在油墨干燥速度对印刷颜色的影响研究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印刷工艺中,油墨干燥速度是影响最终颜色呈现的关键变量之一,而色差检测作为量化颜色偏差的核心手段,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结合印刷工艺原理与色差检测技术,系统分析油墨干燥速度如何通过渗透、挥发、聚合等过程改变墨层状态,进而影响颜色的色相、明度与饱和度,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干燥条件下的色差变化规律,为印刷企业优化干燥工艺、控制颜色一致性提供实践指导。
油墨干燥速度的工艺原理与影响因素
油墨干燥是墨层从液态转为固态的过程,不同类型油墨的干燥机制差异显著:溶剂型油墨依赖溶剂挥发,干燥速度由溶剂沸点决定——低沸点溶剂(如乙酸乙酯,沸点77℃)挥发快,高沸点溶剂(如环己酮,沸点155℃)挥发慢;氧化聚合型油墨(如醇酸树脂油墨)通过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干燥速度受树脂不饱和双键含量与催干剂(如钴、锰盐)添加量影响;光固化油墨则依靠UV灯紫外线能量触发光引发剂分解,快速聚合干燥,速度由UV灯功率与油墨厚度决定。
除油墨成分外,承印材料吸墨性会改变干燥速度:铜版纸表面光滑、吸墨量小,墨层停留在表面,挥发或聚合速度快;新闻纸表面多孔,会快速吸收油墨溶剂,导致表面墨层提前干燥但内部溶剂残留,影响后续颜色稳定。环境条件同样关键:温度升高加快分子运动,促进溶剂挥发与氧化反应;湿度增大降低氧气溶解度,减缓氧化聚合;风速提高加速表面溶剂扩散,缩短干燥时间。
色差检测的核心指标与技术规范
色差检测基于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其中L*代表明度(0=黑、100=白),a*代表红绿偏差(正红负绿),b*代表黄蓝偏差(正黄负蓝)。总色差ΔE*ab是综合衡量指标,公式为ΔE*ab=√[(ΔL*)²+(Δa*)²+(Δb*)²]——通常ΔE*ab<1.0人眼难察觉,1.0-2.0为可接受范围,超过2.0则颜色不合格。
检测设备与操作规范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分光光度计适用于金属墨、荧光墨等复杂颜色检测,可测全光谱反射率;便携式色差仪适合现场快速抽检。操作需遵循ISO 105-J01标准:采样选取印刷品有效区域(避开边缘、褶皱),每批次至少测5个点取平均;测量条件统一为D65标准光源(模拟日光)与10°视角,确保不同批次或设备结果可比。
干燥速度对印刷颜色影响的机制分析
干燥速度通过改变墨层物理化学状态影响颜色,具体机制分三类:其一,溶剂挥发或渗透导致墨层厚度变化——干燥过快时,溶剂型油墨表面形成“硬膜”,内部溶剂残留,后续挥发使墨层收缩、颜料聚集,L*降低(颜色变深);干燥过慢时,溶剂大量渗透进纸张,表面墨层变薄、颜料浓度降低,L*升高(颜色变浅),a*、b*值减弱(饱和度降低)。
其二,氧化聚合的颜色漂移——氧化型油墨干燥时,树脂不饱和双键与氧气反应形成共轭结构,可能向黄相偏移(b*值升高)。如醇酸树脂红墨在高湿度(80%以上)环境下,氧化不充分,b*值比正常高2-3单位,呈“偏橙红”;干燥过快(40℃以上)时,催干剂快速消耗,树脂交联不完全,表面光泽度降低,L*升高(颜色发灰)。
其三,UV油墨的后固化效应——UV油墨干燥极快,但UV灯功率不足或传送过快时,表面固化但内部光引发剂未完全反应,后续自然光下继续聚合,导致墨层硬度增加、反射率变化,L*降低(颜色变深)。这种色差通常在24小时内稳定,因此检测需在固化后24小时进行。
干燥速度与色差关系的实验验证
实验一以溶剂型红墨(乙酸乙酯+环己酮=7:3)、157g铜版纸为对象,控制温度(25℃/35℃)与风速(0.5m/s/1.5m/s),测干燥1、5、10分钟后的色差。结果表明:35℃+1.5m/s条件下,干燥1分钟ΔE*ab为1.8(与24小时完全干燥相比);25℃+0.5m/s条件下,干燥10分钟ΔE*ab仍达2.2——高温高风速可快速降低色差,但需避免硬膜形成。
实验二以氧化型蓝墨(醇酸树脂+5%钴催干剂)、80g新闻纸为对象,控制湿度(50%/70%),测干燥2、4、8小时后的色差。结果发现:湿度70%时,干燥8小时b*值为-18.5(标准值-21.0),ΔE*ab=3.2(颜色偏绿);湿度50%时,干燥4小时b*值接近标准,ΔE*ab=1.1——低湿度加速氧化聚合,减少颜色漂移。
实验三以UV黄墨、PET薄膜为对象,控制UV灯功率(80W/cm/120W/cm),测固化后立即、24、48小时的色差。结果显示:80W/cm功率下,固化后立即ΔE*ab=1.5,24小时后升至2.3(L*降1.2、b*升0.8);120W/cm功率下,24小时ΔE*ab仅0.9——足够UV能量可减少后固化效应,稳定颜色。
印刷工艺中干燥速度的色差控制策略
针对不同油墨类型制定干燥条件:溶剂型油墨调整溶剂沸点比例——需快速干燥且避免硬膜时,低沸点溶剂比例从70%降至50%,同时提高风速至1.0m/s,确保表面与内部溶剂同步挥发;氧化型油墨在雨季(高湿度),增加催干剂至8%或提高温度至30℃,加速氧化;UV油墨根据墨层厚度调整灯功率——厚度超10μm时,功率从80W/cm提至120W/cm,避免后固化。
实时监测是控制关键:采用在线分光光度计连续采样,将ΔE*ab数据反馈至干燥设备控制系统——当ΔE*ab超过1.5时,自动提高温度/风速(溶剂型)或UV灯功率(UV型)。承印材料预处理也能减少影响:新闻纸印刷前预干燥(40℃、30分钟)降低含水量,减少溶剂渗透;PET薄膜印刷前电晕处理,提高表面张力,使墨层更易附着,避免干燥收缩导致的颜色偏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