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色差检测在印刷油墨的颜色细度与遮盖力关系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6-07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印刷油墨的颜色表现力与实用性,核心取决于颜料颗粒的颜色细度(颗粒大小与分布)和遮盖力(遮盖基材的能力)。两者并非独立,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细度会直接改变颜料的光散射效率,进而影响遮盖力;而遮盖力的变化又会通过颜色差异(色差)直观体现。在实际生产中,色差检测(如分光测色仪的ΔE值)是量化这种关系的关键工具,它能将“细度调整”与“遮盖力效果”转化为可追溯的数据,帮助印刷厂精准控制墨色品质,避免盲目调墨带来的成本浪费。

印刷油墨颜色细度的定义与检测方法

印刷油墨的颜色细度,指的是油墨中颜料颗粒的大小及分布状态,是衡量颜料分散效果的核心指标。它并非单一数值,而是“颗粒直径的统计分布”——比如“10μm细度”通常表示90%的颜料颗粒粒径小于10μm,剩余10%为更大颗粒。

工业中最常用的检测工具是“刮板细度计”:将混合均匀的油墨置于细度计的沟槽最深处(通常为0-50μm刻度),用刮刀垂直刮过,待油墨流平后,观察颗粒集中停止的刻度线,即为该油墨的细度值。此外,激光粒度仪可更精准地测量颗粒分布曲线,比如能测出D50(中位径,50%颗粒小于该值)、D90(90%颗粒小于该值)等参数,更适合高端油墨的研发。

细度对颜色的影响直观:颗粒越细,颜料在连结料中分布越均匀,印刷品的颜色饱和度越高、光泽越好(比如光油型油墨的细度需控制在5μm以下,否则会出现“砂眼”或光泽不均)。但细度并非“越细越好”——当颗粒小到纳米级(如<50nm),颜料分子易因范德华力团聚,形成“假粗粒”,反而导致颜色发暗、分散性下降。

印刷油墨遮盖力的本质与评价指标

遮盖力是油墨最核心的实用性能之一,指的是油墨层遮蔽底层基材颜色或图案的能力。其本质是颜料对可见光的“散射与吸收”共同作用:颜料颗粒的折射率与连结料差异越大(如钛白粉折射率2.76,连结料约1.5),光散射越强;颜料对特定波长的吸收越强(如炭黑吸收全光谱),遮盖力也越强。

工业中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两个:一是“对比率(CR)”,即油墨涂覆在黑白卡纸上的反射率比值(CR=R黑/R白×100%)。当CR≥98%时,视为“完全遮盖”(如乳胶漆的遮盖力要求);印刷油墨通常要求CR≥95%,否则会透底。二是“遮盖力值”,即遮盖1平方米基材所需的最小油墨量(单位g/m²),数值越小表示遮盖力越好——比如优质白墨的遮盖力值可低至8g/m²,而劣质白墨可能需要15g/m²以上。

遮盖力的影响因素除了细度,还包括颜料含量(含量越高,遮盖力越强,但成本也越高)、连结料的成膜性(成膜越致密,越能阻止光透射)。比如,某厂曾尝试通过增加颜料含量提升遮盖力,但当颜料占比从25%升到35%时,油墨粘度飙升,导致印刷时“堆墨”,最终通过调整细度(从18μm降到12μm),在颜料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遮盖力值从12g/m²降到9g/m²。

色差检测在印刷中的核心作用

色差检测是印刷行业控制颜色一致性的“眼睛”,其原理是通过分光测色仪测量样品与标准色的“色差值”,用CIELAB颜色空间量化差异:ΔE表示总色差(ΔE=√(ΔL²+Δa²+Δb²)),ΔL是明度差(+表示更亮,-更暗),Δa是红绿差(+红,-绿),Δb是黄蓝差(+黄,-蓝)。

在印刷生产中,色差的可接受范围通常根据产品等级而定:高端包装(如化妆品盒)要求ΔE≤1.0,普通印刷品(如说明书)可放宽到ΔE≤2.0。如果ΔE超过阈值,印刷品会出现“偏色”(如红墨偏橙、蓝墨偏紫),需调整油墨配方或印刷参数。

更关键的是,色差检测能将“定性的颜色感受”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比如,印刷厂调墨师过去靠“目视判断”遮盖力,常出现“感觉遮盖了但实际透底”的问题;而用色差仪测黑底的反射率(R黑),若R黑≤2%,则说明完全遮盖——数据比经验更可靠。

颜色细度对遮盖力的直接影响机制

颜色细度通过“颜料颗粒的光散射效率”直接影响遮盖力。根据瑞利散射理论:当颜料颗粒直径约为可见光波长的1/2(400-700nm的1/2即200-350nm)时,光散射效率最高,遮盖力最强。以常用的钛白粉(白墨主要颜料)为例,其最佳细度为0.2-0.3μm(200-300nm),此时对可见光的散射能力最强,遮盖力达到峰值。

当细度大于最佳值时,颗粒过大,光会直接绕过颗粒透射过油墨层,导致遮盖力下降。比如某钛白粉墨,细度从0.3μm升到0.5μm,对比率CR从98%降到92%——肉眼可见印刷品“发灰”。而当细度小于最佳值时,颗粒过小会引发“米氏散射”,散射效率随颗粒减小而降低,遮盖力反而下降。比如某有机黄墨,细度从0.2μm降到0.1μm,CR从97%降到93%,ΔE从0.8升到1.3——颜色变浅且偏色。

此外,细度的“分布宽度”也很重要。若颗粒分布不均(如既有1μm颗粒,又有20μm颗粒),大颗粒会形成“光通道”,导致局部透底,此时即使平均细度达标,遮盖力也会下降。比如某蓝墨的D50是10μm,但D90是25μm,其CR仅为90%;而另一蓝墨D50是12μm,但D90是15μm,CR可达95%——说明窄分布的细度更利于遮盖。

色差检测如何量化细度与遮盖力的关联

在实验室中,色差检测是“细度-遮盖力”关系的“数据桥梁”,具体步骤可总结为“定变量、控条件、测数据”:

第一步,制备“单一变量”的样品:选择同一批颜料与连结料,通过调整研磨时间(如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获得不同细度的油墨(如20μm、15μm、10μm、5μm),用刮板细度计确认细度值。

第二步,控制测试条件的一致性:用湿膜涂布器将油墨均匀涂在标准黑白卡纸上,确保膜厚一致(如10μm,避免膜厚影响遮盖力);用分光测色仪在D65光源、10°视角下测试,每个样品测3个点取平均值。

第三步,计算关键指标:一是对比率CR(R黑/R白×100%),反映遮盖力;二是色差ΔE(样品与标准色的差值),反映颜色一致性。

以某红墨的测试数据为例:当细度从20μm降到10μm时,CR从88%升到96%(遮盖力提升),ΔE从2.2降到0.9(颜色更接近标准);当细度降到5μm时,CR降到93%,ΔE升到1.4——数据清晰显示:细度存在“最佳点”(10μm),此时遮盖力与颜色一致性均最优。

这种量化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将“经验调墨”转化为“数据调墨”。比如印刷厂可建立“细度-CR-ΔE”数据库,当客户要求CR≥95%、ΔE≤1.0时,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对应的细度值(如10μm),无需反复试墨。

实际生产中的色差检测操作要点

要让色差检测真正发挥作用,需严格控制“测试变量”,否则数据会失去参考价值:

首先,仪器校准是基础。分光测色仪需每天用标准白板(反射率99%以上)校准,避免光源衰减或环境光影响。比如某厂曾因未校准仪器,导致同一批油墨的ΔE值从1.0变成1.8,后来发现是白板表面积灰,反射率降到95%——校准后数据恢复正常。

其次,膜厚控制要精准。油墨的遮盖力与膜厚呈正相关(膜越厚,遮盖力越强),因此需用湿膜涂布器(如线棒涂布器)控制湿膜厚度(通常为10-15μm)。若用手工刮墨,膜厚误差可能达±5μm,导致CR值波动5%以上。

第三,样品制备要均匀。油墨需充分搅拌(如用高速分散机搅拌10分钟),避免颜料团聚。若有团聚颗粒,测试时会出现“局部ΔE偏高”——比如某墨样中存在50μm的团聚颗粒,其对应的ΔE高达2.5,而周围区域ΔE仅0.8。

最后,数据需统计分析。单次测试的误差可能达±0.1ΔE,因此需测3-5个样品取平均值。比如某批墨的3次ΔE值分别为0.9、1.0、1.1,平均值为1.0——符合客户要求;若只测1次,可能误判为“不合格”。

常见误区:细度越细≠遮盖力越好

许多印刷厂存在“细度越细,遮盖力越好”的误区,但实际生产中常遇到“细度降了,遮盖力反而差了”的情况——核心原因是“细度超过最佳点后,颗粒团聚导致散射效率下降”。

比如某厂调白墨时,为提升遮盖力,将研磨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4小时,细度从15μm降到5μm,但测试发现CR从97%降到94%,ΔE从0.7升到1.2——原因是过度研磨导致钛白粉颗粒团聚,形成“二次颗粒”(直径约20μm),反而降低了散射效率。

另一个误区是“忽略连结料的影响”。若连结料的粘度太低,细颗粒会快速沉降,导致印刷时“颜料分层”,此时即使细度达标,遮盖力也会下降。比如某水基墨的连结料粘度从200mPa·s降到100mPa·s,细度仍为10μm,但CR从95%降到90%——因为颜料沉降后,表面膜层的颜料浓度降低。

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法,正是通过色差检测“用数据说话”:当调整细度后,若CR上升、ΔE下降,说明调整有效;若CR下降、ΔE上升,则需停止调整——数据比“经验”更能避免错误。

色差检测在调墨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印刷厂接到一笔化妆品盒的订单,客户要求:白墨的对比率CR≥97%,色差ΔE≤1.0。初始调墨时,用研磨2小时的白墨(细度18μm),测试得CR=92%,ΔE=1.5——未达标。

第一步,调整研磨时间到3小时,细度降到12μm,测试得CR=97%,ΔE=0.9——符合要求。但为了“更保险”,又研磨到4小时,细度降到8μm,测试得CR=95%,ΔE=1.2——反而不达标。

第二步,回到3小时研磨的油墨,确认膜厚为12μm(用线棒涂布器控制),再次测试3个样品,CR分别为97%、97%、96%,平均值96.7%;ΔE分别为0.9、0.8、1.0,平均值0.9——完全符合客户要求。

第三步,将该油墨的参数(研磨时间3小时、细度12μm、膜厚12μm)存入数据库,后续相同订单可直接调用,避免重复测试——仅这一笔订单,就节省了2天的调墨时间和50kg的废墨成本。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