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制玩具安全检测中对小零件脱落的测试要求
玩具安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木制玩具因天然材质、环保属性深受家长青睐,但其中的小零件(如木制珠子、装饰纽扣、拼接插件等)若脱落可能导致低龄儿童误吞窒息,因此小零件脱落测试是木制玩具安全检测的核心项目之一。本文结合GB 6675.2-2014、EN 71-1:2014等主流安全标准,详细拆解小零件脱落测试的具体要求,涵盖定义、样品制备、测试方法、判定标准等关键环节,为玩具企业、检测机构提供实操指引。
小零件的定义与范围
小零件的判定需依据“小零件测试器”(直径31.75mm±0.25mm、深度57.15mm±0.25mm的圆柱筒),所有能完全通过该测试器的木制部件均属于小零件范畴,包括木制玩具上的装饰珠子、纽扣、动物眼睛、拼接式插件(如积木小插件)、可拆卸手柄等。即使部件为“功能性设计”(如拼图小拼块),只要尺寸符合,仍需纳入测试。
需注意,部分木制零件可能因磨损、断裂形成小零件(如木制剑手柄装饰片磨损后的碎片),也需在测试中覆盖。对于组合式玩具,即使原设计为“不可拆卸”,若通过常规力能分离(如儿童用手抠下的木制装饰),仍需视为小零件。
标准强调,小零件的判定不以“功能重要性”为依据——无论装饰件还是功能件,只要尺寸符合,都必须接受脱落测试。例如木制娃娃的帽子装饰虽为非功能件,但只要能通过小零件测试器,就需测试其抗脱落能力。
测试样品的制备要求
测试样品需模拟实际使用状态:完整组装、无破损的全新产品,每个型号至少准备3个样品(覆盖不同颜色/批次差异)。对于需组装的玩具(如拼装积木),需按说明书完全组装,确保小零件安装到位(如插件插入至底部)。
部分玩具需进行“磨损预处理”:用砂纸轻磨小零件边缘(模拟儿童啃咬摩擦),或浸泡在(23±2)℃水中2小时(模拟潮湿环境膨胀),以暴露潜在脱落风险。例如木制珠子的穿线孔经磨损后,可能因孔径变大导致线绳松脱。
样品需在标准环境((23±2)℃、相对湿度50%±5%)放置24小时以上,消除材质因运输、存储带来的环境应力(如木制玩具从仓库取出时的干燥状态),确保测试结果稳定。
静态拉力测试的操作规范
静态拉力测试依据GB 6675.2-2014,使用精度±1N的拉力计,对小零件施加100N±5N的拉力,持续10秒±1秒。拉力方向需垂直于零件安装面(如木制娃娃纽扣装饰的拉力方向垂直于娃娃身体),插入式零件需沿轴向(插入/拔出方向)施力。
测试时需固定玩具主体(如用夹具夹住木制火车车厢),避免样品滑动导致力的方向偏移。对于不规则零件(如木制星星装饰),需选择最易脱落的方向(如星星尖端)施力,模拟儿童拉扯的最大力度。
若拉力未达100N时零件已脱落,或持续10秒后脱落,均视为不合格。需关注“脆性断裂”:若零件断裂成能通过小零件测试器的碎片(如木制插件拉断后形成的小木片),即使主体未脱落,也判定不合格。
扭力测试的具体要求
扭力测试针对可旋转小零件(如木制陀螺轴、汽车方向盘),依据EN 71-1:2014,扭矩大小按零件尺寸调整:≤6mm零件施加0.5N·m,>6mm零件施加1.0N·m。
测试时固定玩具主体,用扭矩扳手夹住旋转部分,顺时针扭转90°保持5秒,再逆时针扭转90°保持5秒。对于螺纹连接零件(如木制螺丝玩具的螺丝),需测试螺纹抗松能力——若扭转后螺丝滑牙或松动,视为不合格。
若零件为“粘贴式”(如胶水固定的木制装饰片),需测试边缘扭矩(模拟儿童扭动装饰片的动作)。扭转后若零件脱落,或内部胶水开裂(用手轻扭即松),均判定为不合格。
冲击测试的实施细节
冲击测试模拟碰撞、摔落场景,使用100g±2g的半球形冲击锤(直径25mm±1mm),从100mm±5mm高度自由下落,冲击小零件突出部位。每个零件需承受3次冲击,间隔1秒,方向垂直于零件表面。
冲击位置需选最薄弱处:如木制飞机机翼装饰片的边缘(模拟儿童摔打)、嵌入式小零件的抠手位(模拟用手抠)。对于粘贴式零件,冲击边缘以测试胶水粘接力——若冲击后装饰片翘起或脱落,视为不合格。
需关注“隐性损伤”:若冲击后零件未脱落,但内部木榫断裂(用手轻掰即断),仍判定为不合格,因为儿童后续玩耍中可能轻易拆开。
环境预处理的必要性
木制材质受温湿度影响大,测试前需进行环境预处理:标准环境放置24小时(消除运输应力)、高温高湿(40±2℃、90%±5%湿度)放置48小时(模拟热带气候)、低温(-10±2℃)放置24小时(模拟寒带气候)。
例如,高温高湿会使木制零件吸水膨胀,导致胶水失效(如木制娃娃的纽扣装饰因膨胀脱落);低温会使木材变脆,小零件易断裂(如木制珠子低温下摔落即碎)。预处理后的结果更接近实际使用场景。
预处理后需立即测试,避免样品再次吸湿/失水。若预处理后样品变形(如木制积木膨胀),需记录变形量,并在测试中考虑其对小零件安装的影响(如膨胀导致插件卡紧,脱落力增加)。
不合格判定的明确标准
不合格判定需满足任一条件:1、测试中(拉力/扭力/冲击)小零件完全脱落;2、测试后零件裂纹/松动,手动轻拉(≤10N)即脱落;3、零件/碎片能通过小零件测试器;4、安装结构损坏(如胶水开裂、木榫断裂)。
“隐性风险”需重点关注:若测试后零件未脱落,但用手轻扭发现内部胶水开裂,视为“潜在脱落”,不合格。对于组合式零件(如拼图拼块),若测试后连接力下降(如原需50N拆开,现只需20N),即使未脱落,也判定不合格——儿童可能用更小的力拆开误吞。
标准强调“后续使用风险”:即使测试过程中零件未脱落,若测试后存在脱落可能,仍需判定不合格。例如木制插件测试后虽未掉,但插件与主体间的缝隙变大,儿童后续玩耍中可能轻易拔出。
测试中的常见误区与规避
误区一:认为木制零件比塑料结实,无需严格测试。实际木制连接方式(胶水、木榫)更易受环境影响——胶水会老化、木榫会收缩,脱落风险不低于塑料。例如木制珠子的穿线孔因干燥收缩,线绳易松脱。
误区二:力的方向错误。如对插入式零件施加横向拉力(而非轴向),导致结果偏严。正确做法是沿零件安装方向施力(如插件的拔出方向),模拟儿童实际拉扯动作。
误区三:忽略磨损后的测试。如木制装饰片经儿童啃咬后边缘变薄,脱落力下降,但仅测试全新样品会遗漏风险。需用砂纸打磨边缘后再测,模拟实际使用后的状态。
误区四:未做环境预处理。如在干燥实验室测试热带地区玩具,忽略高温高湿对胶水的影响,导致结果不符合实际。需根据目标市场选择预处理条件(如出口东南亚需做高温高湿预处理)。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