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中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原理
水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化学需氧量(COD)与生化需氧量(BOD)是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其测定原理是水质监测技术的核心逻辑。COD反映水体中可被强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总量,BOD体现微生物有氧分解有机物的耗氧量,二者从化学与生物两个维度互补,是环保执法、污水治理与水环境评估的重要依据。理解其测定原理,不仅能掌握检测数据的生成逻辑,更能为污染溯源与治理方案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化学需氧量(COD)的定义与核心测定逻辑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用量,以氧的mg/L表示。其核心测定逻辑是“氧化-还原滴定”:通过过量的强氧化剂氧化有机物,再用还原剂滴定剩余的氧化剂,根据氧化剂的消耗量计算COD值。常用的氧化剂有重铬酸钾(K₂Cr₂O₇)和高锰酸钾(KMnO₄),对应两种经典方法——重铬酸钾法(CODcr)和高锰酸钾法(CODMn)。
COD的测定本质是“化学氧化能力的量化”,强氧化剂能打破有机物的化学键,将其转化为CO₂和H₂O(或其他无机产物)。由于不同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不同,COD的测定结果需注明所用方法(如CODcr或CODMn),避免混淆。例如,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强于高锰酸钾,因此CODcr结果通常高于CODMn,适用于污染严重的水样;CODMn则适用于清洁地表水或饮用水。
重铬酸钾法(CODcr)的详细测定原理
重铬酸钾法是COD测定的基准方法(GB 11914-89),其原理是在浓硫酸介质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银为催化剂,硫酸汞为氯离子掩蔽剂,加热回流氧化有机物。反应式为:Cr₂O₇²⁻ + 14H⁺ + 6e⁻ → 2Cr³⁺ + 7H₂O(还原反应),有机物(以C表示)→ CO₂ + H₂O(氧化反应)。
硫酸银的作用是催化直链烃类、脂肪酸等有机物的氧化,若无催化剂,这些有机物的氧化速率极慢,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反应。硫酸汞的加入则是为了消除氯离子(Cl⁻)的干扰——Cl⁻会被Cr₂O₇²⁻氧化为Cl₂,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硫酸汞可与Cl⁻形成稳定的络合物([HgCl₄]²⁻),阻止其参与氧化反应。
传统重铬酸钾法需加热回流2小时,使有机物充分氧化;近年来发展的快速法(如微波消解法、密封消解法)通过提高温度(如165℃)和压力,将消解时间缩短至15-30分钟,原理与传统法一致,但效率更高。消解结束后,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褐色,根据硫酸亚铁铵的消耗量计算CODcr值。
重铬酸钾法的氧化率可达90%以上,适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严重的水样,是环保部门执法的主要依据。但该方法使用大量浓硫酸、重铬酸钾(有毒),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因此需注意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高锰酸钾法(CODMn)的测定原理及适用场景
高锰酸钾法(又称“耗氧量”测定法)的原理与重铬酸钾法类似,但氧化剂换成了高锰酸钾(KMnO₄),分为酸性与碱性两种条件。酸性条件适用于清洁水样(如地表水、饮用水),反应式为:MnO₄⁻ + 8H⁺ + 5e⁻ → Mn²⁺ + 4H₂O;碱性条件适用于含挥发性有机物(如酚类)或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反应式为:MnO₄⁻ + 2H₂O + 3e⁻ → MnO₂↓ + 4OH⁻。
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操作流程为:取一定体积水样,加入硫酸酸化,加入过量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加热煮沸10分钟(或沸水浴30分钟),氧化有机物;然后加入过量草酸钠(Na₂C₂O₄)标准溶液,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最后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草酸钠,根据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CODMn值。
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弱于重铬酸钾,因此CODMn结果通常低于CODcr,适用于评估清洁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例如,饮用水的CODMn限值(GB 5749-2022)为≤3mg/L(水源水≤4mg/L),反映了水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物总量。
需注意的是,高锰酸钾法对芳烃类、吡啶等难氧化有机物的氧化不完全,因此不适用于工业废水等复杂水样的测定。此外,若水样中含有还原性无机物(如Fe²⁺、S²⁻),也会被高锰酸钾氧化,导致结果偏高,需预先去除。
生化需氧量(BOD)的定义与生物降解逻辑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以氧的mg/L表示。其核心逻辑是“微生物代谢的量化”——好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CO₂和H₂O,同时消耗DO,消耗的DO量与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量成正比。
BOD的测定本质是模拟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当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会分解有机物,消耗DO,若DO过低,会导致鱼类死亡、水体黑臭。因此,BOD是反映水体自净能力与有机物可生化性的关键指标——BOD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可生物降解的量越多,水体自净压力越大。
与COD不同,BOD仅衡量“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而COD衡量“可化学氧化的有机物”,因此COD≥BOD,二者的比值(BOD/COD)可反映有机物的可生化性:比值>0.3时,有机物可生化降解,适用于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比值<0.2时,有机物难生化降解,需采用化学氧化(如芬顿法)或物理处理(如活性炭吸附)。
标准稀释法(BOD5)的测定原理与操作要点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是BOD的标准测定方法(GB 7488-87),其原理是将水样稀释至合适浓度,使DO充足,在20±1℃黑暗环境中培养5天,测定培养前后的DO差,计算BOD5值。稀释的目的是避免有机物浓度过高导致DO迅速耗尽,或浓度过低导致DO变化不明显。
稀释水的制备是关键:需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通入空气或氧气使DO饱和(约9mg/L),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维持pH7.2)、硫酸镁(提供Mg²⁺,激活酶活性)、氯化钙(提供Ca²⁺,维持细胞膜稳定性)、氯化铁(提供Fe³⁺,参与细胞呼吸),以保证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
对于缺乏微生物的水样(如经过消毒的废水、工业废水),需加入接种液——接种液通常是生活污水上清液(静置24小时)、河水或活性污泥滤液,含有丰富的好氧微生物。接种量需根据水样的毒性调整,一般为稀释水体积的1%-5%,避免过多接种液引入额外有机物。
培养过程需严格控制条件:温度恒定在20±1℃(温度波动≤0.5℃),黑暗环境(防止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培养容器(溶解氧瓶)需密封,避免空气进入。5天后,用碘量法或溶解氧仪测定培养前后的DO浓度,计算BOD5值:BOD5=(DO前-DO后)×稀释倍数。
COD测定中氯离子干扰的原理与消除方法
氯离子(Cl⁻)是COD测定中最常见的干扰物质,其原理是Cl⁻会被强氧化剂氧化为Cl₂,消耗氧化剂,导致测定结果偏高。例如,在重铬酸钾法中,Cl⁻的氧化反应为:6Cl⁻ + Cr₂O₇²⁻ + 14H⁺ → 3Cl₂↑ + 2Cr³⁺ + 7H₂O;在高锰酸钾法中,Cl⁻的氧化反应为:10Cl⁻ + 2MnO₄⁻ + 16H⁺ → 5Cl₂↑ + 2Mn²⁺ + 8H₂O。
对于重铬酸钾法,消除Cl⁻干扰的经典方法是加入硫酸汞:硫酸汞(HgSO₄)在酸性条件下解离为Hg²⁺,Hg²⁺与Cl⁻形成稳定的络合物([HgCl₄]²⁻),络合比为1:2(即1g HgSO₄可络合20mg Cl⁻)。因此,当水样中Cl⁻浓度≤1000mg/L时,加入0.4g HgSO₄即可消除干扰;若Cl⁻浓度>1000mg/L,则需先稀释水样,使Cl⁻浓度降低至1000mg/L以下。
对于高锰酸钾法,酸性条件下Cl⁻的干扰较严重(因为H⁺浓度高,MnO₄⁻的氧化性强),因此对于Cl⁻浓度较高的水样(如海水、盐湖水),需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在碱性条件下,MnO₄⁻的氧化性减弱,不会氧化Cl⁻,从而避免干扰。碱性高锰酸钾法的操作流程与酸性法类似,但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pH=10-11),消解后再用硫酸酸化,加入草酸钠滴定。
BOD测定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原理及调控
微生物活性是BOD测定的核心变量,直接影响DO的消耗速率与BOD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pH值、营养盐浓度。
有毒物质如重金属(Cu²⁺、Pb²⁺)、酚类、氰化物、抗生素等,会抑制或杀死微生物:重金属离子可与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酚类化合物能穿透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抗生素则抑制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对于含毒水样,需通过稀释降低毒物浓度,或采用预处理(如活性炭吸附、氧化降解)去除毒物,确保微生物活性。
pH值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显著:好氧微生物的最适pH范围为6.5-7.5,pH<6时,微生物的酶活性会受到抑制(因为H⁺会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pH>8时,OH⁻会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在BOD测定前,需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将水样pH调至7左右。
营养盐缺乏也会限制微生物活性:若水样中缺乏氮(N)、磷(P),微生物无法合成蛋白质(需要N)和核酸(需要P),代谢速率会显著下降。因此,稀释水中需添加营养盐溶液,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N(如硝酸盐)、P(如磷酸盐)、微量元素(如Fe³⁺),确保分解反应持续进行。
COD与BOD测定原理的氧化范围差异
COD与BOD的核心差异在于“氧化主体”与“氧化范围”:COD是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的氧化,BOD是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因此二者的氧化范围不同。
COD的氧化范围包括:可被强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如直链烃类、脂肪酸、醇类、醛类)、还原性无机物(如Fe²⁺、S²⁻、NO₂⁻)。例如,重铬酸钾能氧化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除了少数难氧化的有机物,如芳烃类、吡啶),而高锰酸钾只能氧化部分有机物(如易氧化的醇类、醛类)。因此,COD是“总可氧化有机物”的量化。
BOD的氧化范围仅包括:可被好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蛋白质)。微生物的氧化能力受其酶系统限制——只有能被微生物分泌的酶分解为小分子(如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有机物,才能被氧化;而难降解有机物(如塑料、橡胶、多环芳烃)无法被微生物分解,因此不会贡献BOD。
基于原理的COD与BOD数据解读逻辑
理解COD与BOD的测定原理,才能正确解读检测数据,为污染防控提供依据。例如,当某企业排放的废水CODcr为500mg/L,BOD5为100mg/L时,BOD/COD=0.2,说明有机物难生化降解,需采用化学氧化法(如芬顿法)预处理,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再进行生物处理。
再如,某河流的CODcr为20mg/L,BOD5为5mg/L,BOD/COD=0.25,说明有机物中难降解部分较多,可能来自工业废水(如染料废水)的排放,需进一步溯源调查;若BOD5为15mg/L,BOD/COD=0.75,说明有机物可生化降解,可能来自生活污水的排放,需加强污水管网的收集与处理。
此外,COD与BOD的联合使用还能评估水体的污染来源:若CODcr升高而BOD5不变,说明污染来自还原性无机物(如Fe²⁺、S²⁻)或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如塑料);若CODcr与BOD5同时升高,说明污染来自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如生活污水、食品废水)。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