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限度检测中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规范
微生物限度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大肠埃希菌是食品中粪便污染的核心指示菌,其检出结果直接关联食品受肠道致病菌污染的风险等级。在食品微生物限度检测中,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规范是确保结果精准、可靠的基石——从样品采集到结果判定的每一步偏差,都可能导致误判,影响食品卫生质量评估与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因此,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关键环节进行精准管控,是为食品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的核心前提。
样品采集与保存的无菌操作要求
样品采集是检测的第一步,需保证代表性与无菌性。固体食品(如糕点、肉类)应采用“多点采样法”:从不同部位(表面、内部)取至少5个点,共25g,装入无菌塑料袋;液体食品(如饮料、牛奶)需充分摇匀后,用无菌吸管取25mL至无菌容器;半固体食品(如酱类)用无菌勺子挖取深层样品,避免表面污染。
采集后的样品需立即密封,避免与空气接触。保存温度需控制在4℃以下(如冰盒冷藏),防止微生物繁殖;运输过程中需用冰袋维持低温,且总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若超过时限,微生物活性会下降,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
需特别注意:采集工具(如镊子、勺子)需经121℃高压灭菌15分钟,使用前用75%乙醇擦拭,避免引入外源菌;采样人员需戴无菌手套,操作时避免说话、打喷嚏,减少人为污染。
样品制备的标准化流程
样品制备的核心是“均质与稀释”,目的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均匀分散,便于后续接种。固体样品需取25g,加入225mL无菌稀释液(首选0.85%生理盐水或0.1%蛋白胨水,后者更易保持微生物活性),放入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以8000-10000rpm的速度均质1-2分钟,确保样品完全破碎。
液体样品需取25mL,直接加入225mL稀释液,轻轻颠倒摇匀;半固体样品(如酸奶)则用无菌吸管吸取25g,加入稀释液后搅拌均匀。均质后的样品需在15分钟内完成接种——若放置过久,稀释液中的微生物可能因渗透压变化或营养不足死亡。
交叉污染防控是关键:均质袋需一次性使用;均质器每次使用后,需用75%乙醇擦拭表面,再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不同样品的均质操作需间隔进行,避免残留样品污染下一个样品。
增菌培养的关键控制要点
增菌的目的是让大肠埃希菌大量繁殖,便于后续分离。选用“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LST)——其中乳糖是碳源,胆盐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溴甲酚紫是pH指示剂(酸性变黄色)。
接种时需遵循“梯度原则”:取10mL样品匀液接种到双料LST培养基(含双倍营养,适合高浓度样品),1mL接种到单料LST,0.1mL接种到单料LST(分别对应1:10、1:100、1:1000稀释度)。每管接种后需轻轻摇匀,避免气泡影响培养。
培养条件需严格控制:将接种后的LST管放入36℃±1℃的恒温培养箱,培养24小时±2小时。培养期间需每天观察2次——若管内出现气泡(气体来自乳糖发酵),则说明有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发酵乳糖的菌存在;若24小时无气泡,需延长培养至48小时,仍无气泡则判定为“不产气”,终止该管后续操作。
分离纯化的操作细节
分离的目的是从增菌液中获得大肠埃希菌的单菌落,需用“伊红美蓝琼脂(EMB)”或“SS琼脂”——EMB中的伊红和美蓝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大肠埃希菌发酵乳糖会产生酸,使菌落呈现“紫黑色、有金属光泽”(典型特征);SS琼脂则更适合分离肠道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菌落为粉红色、圆形。
操作时,用无菌接种环从产气的LST管中取一环培养物(约1μL),在EMB平板上进行“分区划线”:第一区划3-5条平行线,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末端挑取少量细菌,划第二区(与第一区交叉),依次划第三、四区,确保单菌落形成。
划线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避免冷凝水冲刷菌落),36℃±1℃培养18-24小时。培养后观察菌落:典型大肠埃希菌菌落是“紫黑色、圆形、边缘整齐,有金属光泽”;非典型菌落(如粉红色、无光泽)需标记,后续做生化鉴定。
鉴定试验的方法与判定
鉴定是确认“可疑菌落是否为大肠埃希菌”的关键,需结合“生化试验”与“血清学试验”。
生化试验首选“IMViC试验”(吲哚、甲基红、V-P、柠檬酸盐):①吲哚试验:取可疑菌落接种到蛋白胨水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加2滴靛基质试剂,若变红色则为阳性(大肠埃希菌能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②甲基红试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加甲基红试剂,变红色为阳性(大肠埃希菌发酵葡萄糖产酸多);③V-P试验:同一份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物,加V-P试剂(α-萘酚+KOH),37℃放置30分钟,不变红为阴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④柠檬酸盐试验:接种到柠檬酸盐培养基,培养48小时,培养基不变蓝为阴性(大肠埃希菌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碳源)。大肠埃希菌的IMViC结果应为“++--”(吲哚+、甲基红+、V-P-、柠檬酸盐-)。
血清学试验用于确认血清型(如O157:H7):取可疑菌落涂在玻片上,加一滴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轻轻摇匀——若出现凝集(颗粒状沉淀),则为阳性;若不凝集,需用生理盐水做对照(排除自凝)。
补充试验:氧化酶试验(阴性,大肠埃希菌无氧化酶)、动力试验(阳性,有鞭毛能运动),可进一步排除其他菌(如肺炎克雷伯菌IMViC结果为--++,易混淆)。
结果判断的严谨性要求
结果判断需结合“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避免误判。
阳性结果:若分离到的菌落符合EMB典型特征(紫黑色有金属光泽),IMViC结果为++--,且血清学试验阳性,则判定“样品中检出大肠埃希菌”。需记录菌落数量:如1:10稀释度的LST管产气,EMB平板上有5个典型菌落,则结果为“50CFU/g(mL)”(5×10)。
阴性结果:若所有LST管均不产气,或分离到的菌落IMViC结果不符合++--,则判定“未检出大肠埃希菌”。需注意:若LST管产气但EMB平板无典型菌落,需重新接种——可能是增菌液中的其他菌(如肠球菌)产气,需进一步鉴定。
可疑情况处理:若IMViC结果为“+/-+--”(如吲哚弱阳性),需重新挑取菌落做生化试验;若血清学试验阴性但生化符合,需考虑非典型血清型,可送实验室做基因测序(如16S rRNA)确认。
试剂与设备的质量管控
试剂与设备是检测的基础,需严格质量控制。
培养基质量:购买有资质的厂家产品(如BD、OXOID),检查批号、有效期(培养基有效期一般为12个月);使用前需做“无菌试验”(取10mL培养基培养24小时,无细菌生长则合格)和“性能试验”(接种已知大肠埃希菌菌株,若能正常生长则合格)。
设备校准:培养箱需每天用温度计校准温度(误差≤±1℃),每月用温度记录仪记录24小时温度曲线;均质器需定期检查转速(用转速计测试);pH计需用标准缓冲液(pH4.0、7.0、10.0)校准,确保培养基pH符合要求(LST pH7.4±0.2)。
试剂管理:诊断血清需保存在4℃冰箱,避免反复冻融;靛基质试剂、甲基红试剂需避光保存(防止失效);无菌稀释液需现配现用,或灭菌后保存不超过7天。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