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检测中的耐磨性测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面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面料耐磨性是衡量其耐用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服装、家纺等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检测中,耐磨性测试需遵循严格操作规范,才能准确反映面料在实际使用中的磨损情况。本文将围绕面料耐磨性测试的具体操作流程、设备要求、试样处理及结果判定等环节展开,详细拆解每一步的实操要点。
耐磨性测试的核心设备与原理
面料耐磨性测试的常用设备主要有马丁代尔(Martindale)耐磨仪和Taber磨耗仪两类,二者原理不同,适用场景也有差异。马丁代尔耐磨仪模拟日常使用中的往复摩擦场景——比如服装腋下与身体的摩擦、沙发面料被坐卧时的反复挤压摩擦。设备核心结构包括可旋转的试样台、固定摩擦材料的摩擦头,以及用于施加负载的砝码。测试时,摩擦头带着摩擦布在试样表面做“8”字形往复运动,通过计数摩擦循环次数,判断面料出现磨损(如破洞、起球)的阈值。
Taber磨耗仪则更适合模拟旋转摩擦场景,比如箱包面料被拖拽时的磨损。其原理是让两个标准砂轮以固定转速(通常60转/分钟)在试样表面旋转摩擦,通过测量测试前后试样的质量损失、厚度变化或透光性变化,评估耐磨性。相比马丁代尔,Taber的摩擦强度更高,常用于厚重面料(如皮革、帆布)或工业用布的测试。
选择设备时需根据面料用途确定:比如服装、家纺面料优先用马丁代尔,而户外装备、工业面料更适合Taber。无论选哪种设备,都需确保设备经过计量校准,摩擦头的平整度、砝码的重量误差需在标准允许范围内(通常±1%)。
测试前的试样准备工作
试样的代表性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因此第一步是“正确取样”。需从同一批次面料的不同部位(如幅宽的左、中、右,长度方向的前、中、后)选取至少3块试样,避免取到有疵点(如破洞、污渍、纱线不均)的区域。取样时需用标准取样器(如圆形裁样刀),确保试样形状规则——马丁代尔要求试样直径为38mm(误差±0.5mm),Taber则需要直径100mm的圆形试样。
取样后需进行“环境预处理”,这是容易被忽略但关键的步骤。根据GB/T 6529《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试样需放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5±4%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让面料的回潮率达到平衡。未预处理的试样会因含湿量差异导致摩擦系数变化:比如潮湿的棉面料更易磨损,而干燥的化纤面料可能更脆,都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预处理后的试样需“平整固定”:马丁代尔试样需用专用夹具固定在试样台上,确保试样无褶皱、无拉伸——若试样被拉紧绷,会导致摩擦时受力不均,提前出现破洞;Taber试样则需用双面胶或专用粘胶固定在试样盘上,避免测试中试样滑动,造成局部过度磨损。
马丁代尔耐磨仪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是“安装试样与摩擦材料”。将预处理好的试样放在试样台的夹具中,旋紧夹具螺丝时需均匀用力,确保试样平整贴合试样台表面。然后将摩擦布(通常为GB/T 7568.2规定的标准棉帆布,或根据客户要求选用其他材料)固定在摩擦头上——摩擦布需保持清洁,若有起毛或污渍需更换,否则会增大摩擦系数,导致测试结果偏严。
第二步是“施加负载”。负载大小根据面料类型确定:比如普通服装面料通常施加9kPa的压力(对应砝码重量约200g),厚重家纺面料(如沙发布)需增加到12kPa(约270g)。施加砝码时需轻放,避免撞击试样台导致试样移位。需注意,不同标准的负载要求不同——比如ISO 12947用的是5kPa负载,而GB/T 21196则对应9kPa,操作前需确认执行标准。
第三步是“设置测试参数”。打开设备控制系统,设定摩擦循环次数的停止条件:常见有两种——“至磨损发生”(即当试样出现第一个破洞或起球达到4级时停止),或“固定次数”(如设定5000次,测试后观察磨损程度)。部分设备支持实时监控,可在测试中观察试样状态。
第四步是“启动与监控”。按下启动键后,设备开始运行,摩擦头在试样表面做“8”字形运动。测试过程中需每隔1000次循环暂停一次,检查试样是否有起球、纤维断裂或破洞——若发现试样边缘起毛严重,需用毛刷轻扫掉浮毛,避免影响后续摩擦效果。
第五步是“停止与记录”。当试样出现规定的磨损状态(如破洞直径达到2mm,或起球等级低于3级),或达到设定次数,立即停止测试。记录此时的循环次数:比如某件衬衫面料在3500次循环时出现破洞,说明其耐磨次数为3500次,次数越多,耐磨性越好。
Taber磨耗仪的操作要点
Taber的操作流程更侧重“摩擦介质与负载的匹配”。首先是“选择砂轮”:不同面料对应不同砂轮——纺织品常用H18砂轮(中等硬度,适合棉、化纤混纺面料),皮革用CS10砂轮(较软,避免刮伤皮革表面),工业用布用H22砂轮(硬度更高)。砂轮需提前用标准校准块打磨,确保表面粗糙度一致(通常要求砂轮的磨耗量在标准范围内)。
接下来是“安装试样”。将试样粘在试样盘上时,需确保试样与盘心对齐,边缘无翘起。若试样较薄(如丝绸),需在背面贴一层衬纸,避免测试时试样被砂轮磨穿后损伤试样盘。
第三步是“设定参数”。负载通常为1000g(对应两个砂轮各500g),转速设为60转/分钟。部分设备可调整砂轮与试样的接触压力,需根据面料厚度调整——比如厚帆布需增大压力,薄纱则减小压力。
第四步是“测试与结果测量”。启动设备后,砂轮旋转摩擦试样,通常测试1000转后停止。取下试样,用精度为0.001g的电子天平称量测试前后的质量,计算质量损失率(质量损失率=(测试前质量-测试后质量)/测试前质量×100%)。质量损失率越小,耐磨性越好。对于不能用质量损失判断的面料(如涂层布),可测量厚度变化——用厚度仪测测试前后的厚度差,差值越小说明耐磨性越好。
结果的判定与数据处理
马丁代尔的结果以“耐磨次数”表示:比如3个试样的耐磨次数分别为3500次、3800次、3600次,取平均值3633次,结果报告为“耐磨次数≥3600次”(根据标准要求四舍五入)。若其中一个试样的次数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如3500、3800、2000),需检查该试样是否有疵点,若有则剔除,用剩下两个计算平均。
Taber的结果通常用“质量损失率”或“磨耗量”(质量损失克数)表示:比如测试前质量10.235g,测试后10.185g,质量损失0.05g,质量损失率为0.49%。对于要求较高的面料(如户外帐篷布),质量损失率需≤0.5%才算合格。
起球的判定需用标准样照。比如GB/T 4802.1《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圆轨迹法》将起球等级分为5级(5级最好,1级最差),测试后将试样与样照对比,判定等级。需注意,起球等级与耐磨次数相关——耐磨次数越多,起球等级通常越高,但部分面料(如涤纶)可能耐磨次数高但易起球,因此需同时评估两个指标。
操作中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一:“试样不预处理直接测试”。曾遇到过测试员为了赶时间,取样后直接上机,结果棉面料的耐磨次数比预处理后低了30%——因为未平衡回潮率的棉面料更易吸收水分,变得柔软,摩擦时纤维更易断裂。
误区二:“摩擦布重复使用”。某实验室为节省成本,一块摩擦布用了20次,导致后续试样的耐磨次数比正常结果高了2倍——因为摩擦布起毛后,摩擦系数降低,对试样的磨损减小。
误区三:“负载砝码未校准”。某设备的砝码因长期使用生锈,重量增加了5g,导致测试的耐磨次数比实际低了15%——负载过大,面料提前磨损。
注意事项:测试前需检查设备的摩擦头平整度——用千分尺测摩擦头的平面度,误差需≤0.01mm,否则会导致试样局部过度磨损;测试后需清洁设备,尤其是试样台和摩擦头的残留纤维,避免影响下一次测试;所有操作需记录在原始记录中,包括试样编号、设备编号、负载大小、摩擦材料类型、测试环境温湿度等,确保结果可追溯。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