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如何应用于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及隐患排查工作中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是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之一,依托红外热成像原理,通过捕捉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差异,实现非接触、实时的隐患排查。在电力系统中,设备发热往往是绝缘老化、接触不良、过载等故障的先兆,红外检测能提前识别这些隐性问题,避免因故障扩大引发停机或安全事故,是保障电力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工具。
红外检测的核心原理与技术基础
红外检测的本质是接收设备自身辐射的红外电磁波,将其转换为温度信号并生成热像图。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且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强。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设备的红外辐射,经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最终显示为不同颜色的热像图——暖色(红、黄)代表高温区域,冷色(蓝、绿)代表低温区域。
关键技术参数直接影响检测效果:温度分辨率决定了识别微小温差的能力,比如0.1℃的分辨率能发现设备表面1℃的温度差异;空间分辨率则影响对小部件的识别,比如320×240像素的热像仪可清晰捕捉断路器触头的温度分布。此外,设备表面的发射率(衡量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能力)需准确设置——金属表面发射率低(约0.6),若按高发射率(如0.9)测量,会导致结果偏低,需提前校准。
变压器的红外检测:核心设备的隐患预警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心脏”,其发热故障主要源于绕组匝间短路、铁芯损耗异常、分接开关接触不良、套管绝缘老化等。红外检测重点关注5个部位:油箱表面(反映绕组与铁芯温度)、分接开关触头(接触电阻变化)、套管端子(绝缘状态)、冷却器风扇(运行效率)、油枕油位(油温变化)。
例如,某220kV变电站的变压器在负荷高峰时检测发现,分接开关触头区域温度达85℃,而相邻部位仅50℃——温差35℃。拆解后发现触头表面氧化严重,接触电阻从0.01Ω升至0.1Ω,若未及时处理,会因持续发热导致触头烧蚀,引发变压器跳闸。此外,套管的红外检测需关注“伞裙”温度分布:若某片伞裙温度比其他高10℃以上,可能是污秽堆积或内部绝缘受潮,需清洁或更换。
检测时需对比三相温度差异:正常情况下,变压器三相油箱温度偏差应≤5℃,若某相高出10℃以上,可能是绕组匝间短路或负荷不平衡。同时,结合负荷率换算内部温度——如表面温度45℃、负荷率80%时,绕组内部温度约为70℃(需参考变压器的热阻特性)。
高压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接触不良的“照妖镜”
高压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故障80%源于接触不良:断路器的动触头、静触头或接线端子因氧化、松动导致电阻增大,隔离开关的动静触头因合位不正引发发热。这些故障的典型特征是“局部热点”——温度远高于设备本体。
检测断路器时,需聚焦触头部位:正常情况下,触头温度应≤环境温度+40℃(GB/T 1984标准)。某110kV断路器在检测中发现,触头温度达90℃(环境温度30℃),超过阈值20℃。停电检查发现,触头弹簧弹力下降,触头行程从12mm缩至8mm,导致接触面积减少50%。及时更换弹簧后,温度恢复正常。
隔离开关的检测需选在负荷高峰时(如夏季晚高峰),此时负荷电流大,接触不良的发热更明显。例如,某35kV隔离开关的动静触头温度达100℃,而相邻端子仅60℃——拆开后发现触头表面有烧熔痕迹,是因长期合位不正导致电弧灼烧,若继续运行会引发触头粘连,无法分闸。
电缆及接头:线路故障的“提前哨”
电缆故障中,85%是接头问题——中间接头压接不紧、终端头绝缘老化、电缆本体绝缘层破损。红外检测的重点是:电缆终端头(“瓷套”表面温度)、中间接头(金属护套温度)、电缆线路(本体与接头的温差)。
例如,某10kV电缆线路的中间接头在检测中发现,温度比电缆本体高15℃(本体35℃,接头50℃)。剥开后发现,压接端子与导线间有1mm缝隙,导线氧化形成“氧化膜”,电阻增大至0.2Ω。更换接头并重新压接(扭矩达12N·m)后,温差降至3℃。若未处理,会因持续发热导致绝缘层烧毁,引发线路短路。
终端头的检测需关注“应力锥”区域:若该区域温度比端子高15℃以上,可能是绝缘套管老化(如硅橡胶开裂)或内部放电。例如,某电缆终端头温度达70℃,解剖后发现绝缘层有“树枝状”裂纹——这是电晕放电导致的绝缘劣化,若继续运行会引发击穿,导致电缆爆炸。
母线与绝缘子:系统连接的“安全屏障”
母线是电力传输的“主干道”,其故障多源于连接点接触不良(如螺栓松动、铜铝过渡接头氧化);绝缘子则是“绝缘体”,故障源于污秽堆积(泄漏电流增大)或瓷瓶裂纹(机械强度下降)。
母线连接点的红外检测需关注“螺栓附近”:正常情况下,连接点温度应≤本体温度+10℃。某10kV母线桥的A相连接点温度达65℃,而本体仅40℃——拆开后发现螺栓扭矩不足(仅20N·m,标准为40N·m),导线端子因振动松动,表面氧化形成“氧化膜”,电阻增大至0.05Ω。拧紧螺栓并打磨端子后,温度恢复正常。
绝缘子的检测需观察“整体温度分布”:若一串绝缘子中某片温度比其他高15℃以上,可能是污秽严重——如某35kV线路的绝缘子在雨季检测发现,第5片伞裙温度达55℃,而其他仅30℃。清洁后检测,温度降至32℃,避免了因泄漏电流增大引发的闪络事故。此外,瓷瓶裂纹会导致“局部低温”(裂纹处辐射能量泄漏),需结合可见光图像确认。
数据解读:从热像图到隐患判断的关键
红外检测的核心是“温差分析”与“阈值对比”,需遵循3个原则:
1、同类型对比:同一变电站、同型号设备的温度应接近——如两台10kV断路器,若一台触头温度60℃,另一台80℃,则后者可能存在故障;
2、同部位对比:同一设备的不同部位温度应协调——如变压器分接开关触头温度应比油箱高10-15℃(正常接触电阻),若高30℃以上则异常;
3、标准阈值:参考GB/T 11022《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DL/T 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等标准——如断路器触头的最高允许温度为90℃(环境温度30℃时),母线连接点为70℃。
例如,某电缆中间接头温度55℃,电缆本体40℃——温差15℃,超过DL/T 664规定的“接头温度不得超过本体10℃”的阈值,需列为“一级隐患”(需24小时内处理)。此外,热像图的“颜色梯度”也需关注:若热点区域从红到黄的过渡越陡峭,说明温度集中性越强,故障越严重。
规避干扰:让检测结果更准确
红外检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需提前规避:
1、环境温度:避免在冬季低温(<5℃)或夏季正午(太阳直射)检测——低温时设备发热不明显,正午太阳辐射会导致表面温度偏高(需用遮阳布遮挡);
2、风速:风速>3m/s时,会加速设备表面散热,导致温度测量值偏低——需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检测;
3、发射率:金属表面(如铜、铝)发射率低(0.6-0.8),需在热像仪中调整发射率参数——若误设为0.9(塑料表面),测量值会比实际低20%;
4、背景辐射:检测户外设备时,需避免背景中的高温物体(如相邻的变压器)干扰——可调整检测角度,使热像仪仅捕捉目标设备。
例如,某户外隔离开关在正午检测时,表面温度达75℃,但遮挡太阳后重新检测,温度降至50℃——这是太阳辐射的干扰。此外,检测电缆隧道内的设备时,需关闭通风扇(风速影响),并保持隧道内温度稳定(温差≤5℃)。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