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在食品加工设备温度监控中的应用方式有哪些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基于物体红外辐射的温度感知原理,以非接触、快速响应、无交叉污染的优势,成为食品加工设备温度监控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食品加工中,温度控制直接关联食品安全(如杀菌彻底性)、产品品质(如烘焙口感、冷冻保鲜度)及设备运行稳定性(如部件过热损坏)。相较于传统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红外检测能突破“需接触、易损耗、难动态监测”的局限,通过多样化的应用方式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及生产全流程的温度管理需求。
关键转动/高温部件的非接触式温度监控
食品加工设备中存在大量高频转动或持续高温的关键部件,如烘烤炉的传送带辊轴、油炸机的加热管、巧克力调温机的搅拌桨等。这类部件若采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易因机械摩擦导致传感器损坏,或因高温环境加速传感器老化。红外检测技术(如红外点温仪、迷你热像仪)可实现远距离、无接触的温度采集——以饼干生产线的烘烤炉辊轴为例,辊轴需保持180-200℃的稳定温度以确保饼干均匀受热,若辊轴因轴承磨损出现局部过热(如升至220℃),红外点温仪可在30cm外实时捕捉温度异常,避免辊轴变形导致传送带偏移,进而防止饼干出现“一边焦、一边生”的品质问题。
再如油炸机的不锈钢加热管,其表面温度需维持在280-300℃以保证油液温度稳定(通常油炸温度为180-200℃)。若加热管因结垢导致热传导效率下降,表面温度会异常升高至320℃以上,此时红外热像仪可快速定位过热区域,提醒工人及时清理结垢,避免加热管因超温开裂引发油液泄漏风险。
连续生产线的动态温度实时追踪
食品加工的“连续化”特性要求温度监控覆盖“产品-设备”的动态流程,传统接触式传感器仅能监测固定点温度,无法应对连续生产中的动态变化。红外热像仪通过二维热成像技术,可对生产线的“设备状态+产品温度”进行同步、连续扫描——以罐头杀菌生产线为例,杀菌釜内的罐头需在121℃下保持15分钟以杀灭肉毒杆菌,若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出釜前的罐头进行逐一扫描,可实时获取每个罐头的表面温度分布,若发现某批次罐头平均温度仅118℃,系统可自动联动生产线调速(将传送带速度从1m/s降至0.8m/s),确保未达标罐头充分杀菌,避免因“漏杀”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
在饮料灌装机的预热环节,瓶身需预热至80℃左右以避免灌装高温饮料时爆瓶。红外热像仪可安装在预热隧道出口,对经过的瓶身进行全角度温度扫描,若发现部分瓶身温度低于75℃,可触发分拣装置将其剔除,防止不合格瓶身流入后续环节,同时通过分析热像图中的低温区域,调整预热隧道的红外加热管布局,优化瓶身受热均匀性。
加热设备的温度均匀性验证
加热设备的温度均匀性是食品品质一致性的核心保障,如热风烤箱、微波加热炉、蒸汽蒸箱等设备,若内部温度差超过±5℃,会导致同一批次食品出现“熟度不均”问题。红外热像仪可通过“静态满负荷测试”验证设备的温度均匀性——以面包烘焙用的热风烤箱为例,在烤箱内均匀放置10个温度测试块(模拟面包体积),启动烤箱至设定温度180℃后,用红外热像仪采集烤箱内部的温度分布云图,若发现左上角温度为172℃、右下角为188℃(温差16℃),则说明烤箱的热风循环系统存在气流死角,需调整顶部风阀的开口大小(如将左上角风阀开口从20%调至30%),直至温差缩小至±3℃以内。
对于微波加热设备(如方便米饭的快速加热机),红外热像仪可验证微波场的均匀性:将一碗水放入加热机,启动30秒后用热像仪扫描水面温度,若发现中心温度为90℃、边缘仅70℃,说明微波天线的功率分布不均,需调整天线的旋转速度(从60rpm增至80rpm),确保微波能量均匀覆盖整个加热区域,避免方便米饭出现“中心糊、边缘生”的问题。
冷链加工环节的温度回溯与异常溯源
冷链加工(如速冻隧道、冷冻干燥机、冷藏库)的温度稳定性直接影响食品的保鲜度和保质期,若温度波动超过±2℃,会导致食品细胞结构破坏(如速冻蔬菜的冰晶增大)或微生物繁殖(如冷藏肉的细菌滋生)。红外检测技术可结合数据存储系统,实现“温度数据+热像图”的双重记录——以速冻蔬菜生产线的速冻隧道为例,隧道需维持-35℃以下的低温以实现“快速冻结”(冻结时间≤30分钟),红外热像仪可每5分钟拍摄一次隧道内部的热像图,并同步记录环境温度、传送带速度等数据。
若后续发现某批次速冻豌豆解冻后出水率高达15%(正常为5%-8%),可通过回溯当时的热像图发现:冻结第10分钟时隧道入口温度升至-28℃(因门体未关紧),导致豌豆初期冻结速度变慢,细胞内冰晶增大。基于此,企业可优化门体密封结构(如增加磁性密封条),并在红外系统中设置“门体开启报警”(当门体开启超过10秒时触发声光警报),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易损件的预警式温度监测
食品加工设备的易损件(如电机轴承、泵体密封件、减速器齿轮)因长期摩擦易出现“温度异常升高”的前兆,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部件失效、生产线停机。红外检测技术可通过“基线对比法”实现易损件的预警式监测——以牛奶生产线的输送泵为例,泵体正常工作温度为40-50℃,企业可通过红外点温仪每周采集3次泵体轴承温度,建立“温度基线”(如平均值45℃,标准差3℃)。
若某周检测发现轴承温度升至58℃(超出基线+4σ),则说明轴承可能因润滑不足出现磨损,此时工人可提前停机检查,添加润滑脂或更换轴承,避免泵体因轴承卡死导致“牛奶泄漏-生产线停机-产品报废”的连锁损失。在烘焙设备的电机监测中,红外热像仪可定期扫描电机外壳温度,若发现电机外壳温度从正常的60℃升至75℃,可判断电机绕组绝缘层可能老化,需及时维修,防止电机烧毁。
清洁消毒后的设备干燥温度确认
食品加工设备的“清洁-干燥”环节是防止交叉污染的关键,若设备表面残留水分,易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红外检测技术可通过“温度差异法”快速验证设备干燥程度——以CIP(原位清洁)后的灌装管道为例,管道内壁需彻底干燥(水分含量≤0.1%),若管道内残留水分,水分的蒸发会吸收热量,导致残留区域温度低于干燥区域。
工人可使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管道外壁:若发现某段管道外壁温度比周边低5℃(如干燥区域为35℃,残留区域为30℃),则说明该段管道内存在水分残留,需重新开启干燥系统(如热风循环)直至温度均匀。在面包醒发箱的清洁后干燥中,红外热像仪可检测箱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若发现角落温度低于25℃(正常干燥后为30℃),说明角落存在积水,需用干燥毛巾擦拭并延长干燥时间,避免醒发箱内滋生霉菌影响面包发酵。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