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在工业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管道是化工、电力、油气等行业的核心输送载体,介质泄漏(如蒸汽、天然气、液压油)会引发爆炸、中毒、资源浪费等严重风险。红外检测作为非接触式、实时性强的泄漏检测技术,通过捕捉管道表面因泄漏介质相变(如气体膨胀吸热、液体蒸发吸热)或流动带来的温度异常,能快速定位泄漏点。本文结合一线作业经验,拆解红外检测在工业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全流程操作步骤,覆盖从前期准备到结果验证的关键环节,助力企业高效排查管道隐患。
前期准备:摸透管道“底细”再动手
第一步是收集基础资料——要拿到管道的材质(碳钢、不锈钢、塑料)、直径(DN50到DN500)、壁厚、运行温度(如蒸汽管道150℃、液氮管道-196℃),以及介质的物理特性(是否易燃、是否有相变吸热能力)、历史泄漏记录(比如某段焊缝曾3次泄漏)。这些资料能帮检测人员预判泄漏的热特征:比如天然气泄漏会因膨胀吸热形成低温区,蒸汽泄漏会因高温介质喷出形成热点。
接着选对设备:检测高温管道(如电站主蒸汽管道)要挑测温范围≥500℃的红外热像仪(如FLIR T660);检测低温介质(如液态氧)得用能测-40℃以下的型号。镜头也有讲究——检测小直径管道(DN50)用25mm镜头(近距离覆盖截面),长距离检测架空管道用50mm长焦镜头。还要备高精度点温仪(±0.5℃)、防爆设备(针对易燃易爆介质)。
最后是人员培训:检测人员需持特种设备检测资质(TSG Z8001)、红外检测认证(ASNT Level II),得懂管道工艺(焊缝、阀门是泄漏高发区)、红外原理(发射率影响测温 accuracy),还要会应对安全风险——比如检测天然气管道时穿防静电服、站在上风向。
现场勘查:避开干扰,防住风险
先核查管道布局:顺着管道走一遍,标记焊缝、法兰、阀门、弯头这些重点区域——比如某化工企业的架空管道,弯头因应力集中易泄漏,得作为核心检测点。埋地管道要先挖开覆土,或用地面热像仪检测土壤表面的温度异常(泄漏介质会加热或冷却土壤)。
再评估环境干扰:红外检测怕热源“串味”——相邻的高温反应釜会让管道表面温度偏高,阳光直射会导致热像图“过曝”。这时要调整检测时间(选清晨或阴天),或用遮阳布挡光;若有电磁干扰(附近有高压电线),换用带EMI防护的热像仪。
最后做安全防控:针对易燃易爆介质(如天然气、甲醇),必须用防爆型设备(Ex d II C T4),检测区域拉警戒带;针对有毒介质(如氯气),戴防毒面具,确保通风良好。
设备调试:让热像仪“读准温度”
先预热校准:红外热像仪开机后要等5-10分钟(传感器稳定),再用黑体炉校准——把热像仪对准已知温度的黑体炉(比如50℃),调整设备读数与黑体炉一致,确保测温误差≤1℃。比如检测蒸汽管道前,用150℃黑体炉校准,避免读数偏高。
关键是调发射率:发射率是物体发射红外辐射的能力,直接影响测温准度。碳钢的发射率约0.85,不锈钢约0.35,塑料约0.9。不确定时用“对比法”——用点温仪测管道某点实际温度,调整热像仪发射率直到两者一致。比如不锈钢管道,点温仪测50℃,热像仪初始读数40℃,调发射率到0.35后读数对齐。
最后设视场参数:视场角要覆盖管道截面——检测DN100管道时,热像仪距离保持1.5米,让管道占热像图1/3以上(避免边缘畸变)。还要调色标(用“铁红”更易区分温度差异)、设测温范围(比如检测-20℃到100℃的液压油管道,范围设为-30℃到120℃)。
检测作业:沿管道“扫”出异常
规划路线时,沿管道轴向走,每1-2米停一次拍热像图——重点拍焊缝、法兰、阀门、弯头。比如长输油气管道,从起点到终点,每段拍3-5张(覆盖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确保无遗漏。
控制检测角度:尽量垂直管道表面(角度≤30度),避免反射干扰——比如侧面拍不锈钢管道,会反射天空的低温,导致热像图出现虚假低温点。架空管道要用梯子或升降车,确保角度正确。
记录数据时,每拍一张热像图要标注位置(如“#1蒸汽管道K0+200处法兰”)、时间、环境温度(25℃)、湿度(60%)。发现异常要立刻标记:比如某法兰处温度比周边低5℃,拍特写放大区域,备注“疑似气体泄漏”——天然气泄漏会形成“羽状”低温区,液压油泄漏是“圆形”低温斑,蒸汽泄漏是“热点”。
数据处理:从热像图里“揪”真漏
先导入数据:把热像仪的.raw文件导入分析软件(如FLIR Tools),软件会生成温度分布曲线、最大值、最小值。比如正常管道温度80℃,泄漏点70℃,温差10℃就是明显异常。
再分析热像图:看温度分布是否均匀——正常管道曲线平滑,泄漏点会有“突降”或“突升”。比如某蒸汽管道弯头处,热像图显示120℃热点(周边100℃),说明是蒸汽泄漏(高温介质喷出加热管道)。
最后排除干扰:管道表面结垢会降低发射率,导致测温偏高,要清理结垢再测;表面有油污会反射环境温度,擦干净再拍。比如某锅炉管道的结垢区域,初始测温110℃,清理后显示100℃,排除虚假异常。
泄漏定位:把“温度点”变成“维修点”
先复测异常:用点温仪测疑似泄漏点的温度,和热像仪读数对比——比如热像图显示50℃,点温仪测49.8℃,说明数据可靠。
再标记位置:用GPS定位(如“北纬30°15′,东经120°30′”),或在管道上用油漆画圈标注“漏点#1”。比如某天然气管道的泄漏点,标记在“#2管道弯头处,距地面1.5米”,方便维修人员找到。
最后判类型:气体泄漏是“羽状”低温区(介质扩散吸热),液体泄漏是“局部”低温斑(介质滴漏蒸发),蒸汽泄漏是“热点”(高温介质喷出)。比如某液压油管道的圆形低温斑,确认是液体泄漏;某天然气管道的羽状低温区,确认是气体泄漏。
结果验证:用“老方法+新工具”确认
先用传统方法:气体泄漏喷肥皂水——在疑似点喷肥皂水,有气泡就是漏;液体泄漏看管道下方有没有油迹或水迹。比如某天然气法兰喷肥皂水后冒气泡,确认泄漏。
再用辅助设备:超声波检漏仪测泄漏噪声(高频报警说明有漏);激光气体检测仪测浓度(如甲烷浓度超500ppm说明泄漏)。比如某甲醇管道的疑似点,激光检测仪测到浓度800ppm,确认泄漏。
最后做压力测试:封闭管道,测初始压力(如1.0MPa),1小时后测压力(如0.9MPa),压力下降说明有漏;或升压到1.2MPa,看压力是否稳定——不稳定就是漏。比如某蒸汽管道的泄漏点,降压试验后压力下降0.1MPa,确认泄漏。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