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cnas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检测作为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设备故障如仪器精度漂移、硬件损坏或软件卡顿等问题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检测中断、数据失效,还可能影响实验室的CNAS资质维持。因此,建立科学的设备故障处理流程,既是保障检测工作连续性的关键,也是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设备故障的即时停机与风险评估
当检测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如仪器报警、显示错误代码、操作手感异常等),操作人员应第一时间执行停机操作——对于带有紧急停止按钮的设备(如高压灭菌锅、液相色谱仪),直接按下急停键;对于无急停按钮的设备(如电子天平、pH计),需按正常关机流程关闭电源,避免强制断电对仪器造成二次损坏。停机后,应立即断开设备与外部系统的连接(如停止试剂输送、关闭载气阀门),防止故障扩大至关联设备或样品。
停机后需快速开展风险评估,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安全风险,如高温设备(马弗炉)故障是否导致炉体超温,高压设备(气相色谱仪)是否存在气体泄漏风险,若有安全隐患需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如设置警示标识、疏散周边人员);二是数据风险,判断故障发生时正在进行的检测数据是否有效——例如,若分光光度计在吸光度测量过程中突然断电,未完成的扫描数据因中断而无效,需标记为“待确认”;三是任务风险,评估故障对当前检测任务进度的影响,如是否有加急样品需调整检测计划,是否需要启用备用设备。
即时响应阶段需同步记录关键信息:故障发生的精确时间(如“2024-03-15 14:32”)、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步骤(如“正在进行第12号样品的重金属检测,刚完成样品进样,点击‘开始测量’后仪器报错”)、设备显示的错误信息(如“Error 105:燃气压力低于下限”)。这些信息将为后续故障排查提供重要线索,避免因记忆偏差导致的排查效率低下。
故障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可追溯记录
CNAS质量体系要求“所有与检测相关的活动均需可追溯”,因此故障信息的采集需全面、精准。操作人员需填写实验室《设备故障记录表》,内容包括:设备唯一编号(如“AA-003”)、型号规格(如“AA-6300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故障具体现象(如“点火时火焰闪烁后熄灭,仪器提示‘燃气流量不足’”)、当前执行的检测任务编号(如“JT-2024-056”)、受影响样品的编号与名称(如“样品S-021:地表水样”)、操作人员姓名及资质(如“张三,持有原子吸收操作上岗证”)。
对于视觉化的故障现象(如仪器屏幕的报错界面、硬件部件的损坏痕迹),需用手机或相机拍摄清晰照片,标注拍摄时间与设备位置(如“2024-03-15 14:35,AA-0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屏幕报错界面”),并将照片上传至实验室LIMS系统或设备档案中。若故障涉及声音(如泵体异常噪音)或气味(如电路烧毁的焦味),也需在记录中详细描述,如“液相色谱泵运行时发出‘咔嗒’异响,伴随轻微焦糊味”。
信息采集完成后,需由实验室质量负责人或设备管理员审核,确认无遗漏后签字归档。若故障发生在夜间或节假日,需通过实验室的应急联络机制通知相关负责人,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例如,通过微信工作群发送故障信息与照片,标注“紧急:AA-003原子吸收故障,需立即处理”,避免因信息延迟导致故障排查受阻。
故障原因的分层排查与专业定位
故障排查需遵循“先外部后内部、先常规后特殊”的原则,逐步缩小范围。首先排查外部因素:检查设备电源是否稳定(如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确认是否在220V±10%范围内)、试剂或耗材是否符合要求(如液相色谱流动相是否过滤彻底,有无颗粒物堵塞泵头;气相色谱载气纯度是否达到99.999%)、环境条件是否达标(如电子天平所在房间的温度是否在20±2℃,湿度是否≤60%,避免因温湿度波动导致称量误差)。
外部因素排除后,转向设备内部排查:核对设备的维护记录,确认是否按时完成常规保养(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雾化器是否每月清洁一次,石墨管是否每50次测量更换);查看最近一次的校准或验证报告,确认设备精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如上次校准中,原子吸收的检出限为0.005mg/L,符合方法标准要求);检查软件设置是否正确(如色谱仪的积分参数是否被误改,导致峰面积计算错误)。
若内部排查仍无法定位原因,需联系设备厂家的授权售后工程师或第三方维修机构。此时需向维修人员提供完整的故障信息,包括《设备故障记录表》、现场照片、近期的维护校准记录,例如:“AA-0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024年3月10日刚完成雾化器清洁,3月12日校准结果合格,今日14:32点火失败,提示‘燃气流量不足’,已排查燃气钢瓶压力为0.5MPa(正常范围0.4-0.6MPa),管道无泄漏。”维修人员可根据这些信息快速定位故障点——如燃气调节阀故障导致流量异常。
受影响检测数据与样品的合规处理
故障处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因此需对受影响的数据与样品进行严格评估。若故障发生时检测正在进行(如样品已进样但未完成测量),需立即终止该样品的检测,标记数据为“无效”,并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原因(如“样品S-021的重金属检测因原子吸收故障中断,数据无效”)。若样品已完成检测但数据未审核,需重新评估数据的可靠性——例如,用备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复测,若两次结果的相对偏差≤5%,则原数据可保留;若偏差超过5%,则原数据需作废。
对于受影响的样品,需根据其特性采取妥善保存措施:易变质样品(如微生物样品)需转移至4℃冰箱保存,并记录保存时间;需前处理的样品(如消解后的土壤样品)需密封避光保存,防止成分变化;若样品无法保存(如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重新采集同批次样品进行检测,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原样品因设备故障失效,本次检测使用重新采集的样品”。
若故障导致批量样品检测中断(如10个地表水样均未完成重金属检测),需及时与客户沟通,说明情况并协商解决方案——如延长检测周期,或启用备用设备优先处理。沟通内容需形成书面记录,如《客户沟通记录表》,注明沟通时间、对象、内容及达成的共识(如“2024-03-15 15:30,与客户XX环保公司沟通,同意将检测周期延长3天,使用备用设备AA-004完成检测”),确保客户知情权与满意度。
维修过程的资质监督与效果验证
维修人员的资质直接影响故障修复的质量,因此需审核维修人员的资格:厂家售后工程师需提供厂家出具的授权书(如“XX仪器公司授权李四为AA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维修工程师,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第三方维修机构需提供CNAS或CMA资质证书,确保其具备维修该类设备的能力。
维修过程中,实验室需派专人全程监督,记录维修步骤与更换的部件:如“2024-03-16 09:00,工程师李四开始维修AA-003原子吸收,拆解燃气调节阀,发现阀芯磨损,更换型号为VR-005的阀芯;10:30,重新安装调节阀,测试燃气流量为0.8L/min(正常范围0.6-1.0L/min)”。更换的零部件需保留合格证与溯源信息(如“VR-005阀芯,批号20240215,由XX仪器公司生产,符合ISO9001标准”),并将其存入设备档案。
维修完成后,需对设备进行性能验证:首先进行空白试验,确认设备背景值正常(如原子吸收的空白溶液吸光度≤0.005);然后用有证标准物质测试精度与准确性(如用GBW08607水中镉标准物质,浓度为0.500mg/L,测试结果为0.501mg/L,误差0.2%,符合要求);最后进行平行样测试,相对标准偏差(RSD)≤3%,说明设备稳定性恢复。验证结果需填写《设备维修验证记录表》,由维修工程师与实验室设备管理员共同签字确认。
故障恢复后的检测重启与结果确认
设备恢复正常后,不能直接开展检测工作,需逐步重启并验证。首先启动设备空载运行30分钟,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如噪音、温度过高、报错信息),例如:“AA-0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载运行30分钟,火焰稳定,无报警提示”。然后进行标准曲线绘制,确认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符合方法标准要求(如《水质 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7475-1987)。
对于之前受影响的样品,需重新检测:若样品仍可使用(如冷藏保存的地表水样),则用修复后的设备重新测量;若样品已失效(如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则重新采集样品。重新检测的结果需与备用设备的测试结果对比(若有),确保一致性——例如,用AA-003重新检测样品S-021,结果为0.025mg/L,用备用设备AA-004检测结果为0.024mg/L,相对偏差2.1%,符合要求。
检测完成后,需由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检测报告,确认所有受影响数据均已处理,结果准确无误。若报告中涉及故障信息(如“本次检测因设备故障延迟,重新检测样品S-021”),需在报告备注栏中注明,确保报告的透明度——例如,在《检测报告》备注中写:“样品S-021的检测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故障中断,本次结果为重新检测数据,详见《设备故障记录表》AA-003-2024-03-15”。
故障根本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制定
故障处理完成后,需开展根本原因分析(RCA),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常用“5WHY法”:以AA-003原子吸收故障为例,提问:“为什么点火失败?”——“燃气流量不足”;“为什么流量不足?”——“调节阀阀芯磨损”;“为什么阀芯磨损?”——“未定期检查”;“为什么未检查?”——“巡检表未包含该项”;“为什么未包含?”——“维护规程未更新”。根本原因是“维护规程未要求定期检查调节阀”。
针对根本原因制定预防措施:更新《原子吸收维护规程》,增加“每月检查燃气调节阀状态,用压力计测流量”;将调节阀检查纳入每周巡检表,由操作人员执行,设备管理员每月审核;对操作人员开展培训,讲解调节阀检查方法(如用皂液测泄漏、流量计测流量),并进行实操考核。
预防措施实施后,需跟踪验证:连续3个月检查调节阀状态,确认无磨损或泄漏;统计设备故障次数,若3个月内未发生同类故障,说明措施有效。验证结果需填写《预防措施跟踪记录表》,存入设备档案,作为CNAS复评审的证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