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检测需要考虑哪些层间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复合材料层合板由多层纤维增强层通过基体粘结而成,层间界面是力学性能的薄弱环节——基体强度远低于纤维,层间粘结力易受载荷、环境因素影响。实际结构中,层间失效(如分层、剥离)是最常见的破坏形式,直接决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因此,力学性能检测时需重点关注层间力学性能,这些性能反映了层间对不同载荷的抵抗能力,是评估结构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层间拉伸强度:垂直层平面的抗拉抵抗能力
层间拉伸强度(ILTS)是层合板在垂直于层平面的拉伸载荷下,抵抗层间分离的能力。由于纤维主要承受平行于层平面的载荷,层间抗拉几乎完全依赖基体和界面粘结力——而基体的抗拉强度通常仅为纤维的1/10至1/5,因此ILTS是层合板的“最弱项”之一。例如,航空结构中蒙皮与桁条的连接部位,桁条拉伸时会对蒙皮产生垂直层平面的拉力,若ILTS不足,界面易发生开裂,导致连接失效。
检测ILTS需采用ASTM D7291标准的“层间拉伸试样”:将层合板切成10mm×10mm×(2-4)mm的方块,加载方向严格垂直于层平面。试验的关键是避免偏心载荷——若加载同轴度差,会引入弯曲应力,导致试样提前破坏。因此需使用高精度夹具,保证试样上下表面平行,且加载力线与层平面垂直。此外,层合板的厚度均匀性也会影响结果:厚度偏差超过5%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使ILTS测量值偏离真实值。
层间剪切强度:平行层平面的剪切抵抗能力
层间剪切强度(ILSS)是层合板在平行于层平面的剪切载荷下,抵抗层间滑动的能力,是最常用的层间性能指标。层合板受弯曲载荷时,中性轴附近的层间剪切应力最大——例如机翼蒙皮受气动力弯曲时,蒙皮内部的层间剪切应力可能达到ILSS的80%,若ILSS不足,会引发分层,导致蒙皮鼓包甚至破裂。
检测ILSS的经典方法是短梁弯曲试验(ASTM D2344):试样为“短梁”(长度16mm、宽度4mm、厚度2mm,跨厚比L/h=8),通过两点支撑、中间加载的方式,使试样受剪切变形。破坏时的ILSS可通过公式计算:ILSS=3P/(4Wh)(P为破坏载荷,W为试样宽度,h为厚度)。试验需严格控制跨厚比:若L/h过大,试样会先发生弯曲破坏;若过小,会出现挤压破坏,均无法准确测量层间剪切强度。此外,试样表面需平整无毛刺,否则加载时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结果偏低。
层间剥离强度:面外剥离载荷的抵抗能力
层间剥离强度是层合板在面外剥离载荷下,抵抗层间分离的能力,常见于受局部面外载荷的结构。例如,风电叶片的蒙皮与芯材粘结界面,强风下若剥离强度不足,蒙皮可能从芯材上剥离;航空结构中的补丁修理,补丁与基体的剥离会导致修理失效。
检测剥离强度常用“T形剥离试验”(ASTM D1876):将两层层合板粘结成T形,加载时向两个方向拉拽,测量剥离所需的力(单位宽度的剥离力,N/mm)。试验需注意粘结质量:若试样层间存在气泡、未浸润等缺陷,剥离力会显著降低,因此试样制备时需保证基体充分浸润纤维,固化工艺符合要求。此外,加载速度需恒定(通常50mm/min),避免速度过快导致力值波动——速度过快会使基体发生脆性断裂,无法反映真实剥离性能。
层间分层韧性:裂纹扩展的能量吸收能力
层间分层韧性(断裂韧性)是层合板在层间裂纹扩展时的能量吸收能力,分为I型(张开型)和II型(滑开型)。I型对应垂直层平面的拉力导致的裂纹扩展(如冲击后的分层),II型对应平行层平面的剪切力导致的裂纹扩展(如弯曲时的分层)。分层韧性直接决定裂纹是否会扩展:若I型断裂韧性(GIC)过低,小裂纹会快速扩展,导致结构突然失效。
I型分层韧性用双悬臂梁(DCB)试验(ASTM D5528)检测:试样为长条状(150mm×25mm×3mm),中间用刀片预制25mm长的初始裂纹,加载时通过两个悬臂臂向上拉,使裂纹扩展。试验中记录载荷与裂纹长度的关系,用“柔度法”计算GIC(GIC=P²/(2B)×dC/da,P为载荷,B为试样宽度,C为柔度,a为裂纹长度)。试验的关键是初始裂纹的制备:裂纹需平直无锯齿,否则会影响扩展路径;加载速度需缓慢(1mm/min),保持试样线性弹性——若速度过快,基体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导致GIC计算偏差。
层间疲劳性能:循环载荷下的长期抵抗能力
层间疲劳性能是层合板在循环载荷下,抵抗层间裂纹扩展的能力。实际结构常受循环载荷:飞机起降使机翼反复弯曲,风电叶片随转动反复拉伸-压缩,这些循环载荷会让层间微小裂纹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分层失效。例如,直升机旋翼的层合板若疲劳性能不足,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分层,引发振动甚至断裂。
检测疲劳性能需在循环载荷下进行,常用“疲劳DCB试验”:在DCB试样上施加正弦波循环载荷(应力比R=0.1,频率10Hz),定期测量裂纹扩展长度(用显微镜或应变片),绘制“裂纹扩展速率(da/dN)-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曲线。试验需控制载荷参数:应力比R越小,疲劳裂纹扩展越快;频率过高会导致试样发热,改变基体性能。此外,裂纹长度测量需准确——若误差超过0.5mm,会导致da/dN计算偏差,影响疲劳寿命评估。
层间冲击后压缩强度:冲击损伤后的剩余承载能力
层间冲击后压缩强度(PICS)是层合板受冲击(如鸟击、冰雹)导致分层后,抵抗压缩载荷的能力。冲击会在层间产生大量微小分层,这些分层在压缩载荷下会“失稳扩展”——分层界面的压缩应力使分层向两侧扩展,最终导致结构失效。例如,航空蒙皮受鸟击后,即使表面无明显损伤,内部分层也会使压缩强度降低50%以上,是航空设计的关键指标。
检测PICS分两步:首先用落锤冲击机对试样进行冲击(ASTM D7136),冲击能量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如5J、10J);然后将冲击后的试样放入“防侧弯”压缩夹具,施加轴向压缩载荷,测量剩余压缩强度。试验需注意冲击能量的控制:能量过大,试样会直接破坏;过小则无法模拟实际损伤。此外,压缩夹具需限制试样横向变形——若试样侧弯,会导致压缩载荷分布不均,无法准确测量剩余强度。冲击点需位于试样中心,若偏移,会使分层分布不均,影响PICS结果。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