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检测中的疲劳试验如何进行呢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疲劳试验是可靠性检测中针对“循环应力下失效”的核心手段,旨在模拟产品实际使用中的重复载荷(如弯折、振动、压力交替),验证其是否能在设计寿命内保持功能。据统计,机械类产品60%以上的失效由疲劳引起——小到手机充电线的断裂,大到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裂纹,均与疲劳有关。因此,掌握疲劳试验的规范流程,是确保产品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明确疲劳试验的核心参数
疲劳试验的第一步,是根据产品使用场景确定核心参数。首先是“载荷类型”:拉压疲劳(如螺栓的反复拧紧)、弯曲疲劳(如传动轴的旋转)、扭转疲劳(如电机轴的正反转)、复合疲劳(如汽车悬架的拉压+扭转)需对应不同试验方案。例如,手机充电线的疲劳试验属于“弯曲疲劳”,需模拟用户反复弯折的动作;航空发动机叶片则需同时考虑“振动疲劳”与“热疲劳”。
其次是“循环特征”,用应力比R(最小应力/最大应力)表示:对称循环(R=-1,如旋转轴)是最严酷的情况,应力交替变化;脉动循环(R=0,如齿轮齿根)仅受单向应力;随机循环(R无固定值,如汽车路面载荷)需用随机谱模拟。不同循环特征下,材料寿命差异显著——对称循环下的寿命通常是脉动循环的1/3~1/5。
“频率”需避免热效应:金属件试验频率一般为5~50Hz(过高会升温),塑料件为0.5~10Hz(高频易软化)。例如,汽车轮胎的疲劳试验频率约10Hz,既模拟行驶速度,又防止过热。
“目标循环次数”需匹配产品寿命:消费电子(如充电线)需10^4~10^5次(对应1~2年使用);汽车底盘件需10^6次(对应10万公里);航空部件需10^7次以上(对应数千小时飞行)。目标次数需以“寿命剖面”为依据——如某手机充电线设计为“每天弯折50次,用2年”,则目标次数为50×365×2=36500次。
选择匹配的试验设备
疲劳试验设备需与载荷、试样、频率匹配。拉压试验机中,液压式(如MTS 810)适合大载荷(≤1000kN),用于桥梁钢缆;电液伺服式(如Instron 8800)兼具高精度与高频率(≤200Hz),适合合金材料。
弯曲试验机分“悬臂梁式”(如Zwick Roell Amsler 150H)与“三点弯曲式”(如Shimadzu EHF-E):悬臂梁式模拟传动轴旋转弯曲,三点弯曲式模拟齿轮齿根应力。扭转试验机(如Tinius Olsen TTT)用于电机轴的正反转试验,振动试验机分电磁式(如LMS SC300,高频小载荷,适合电子元件)与液压式(如Schenck V850,低频大载荷,适合汽车悬架)。
设备校准是关键:载荷传感器需每年校准,精度±1%以内;位移传感器(如引伸计)需校准线性度,误差≤0.5%;振动台加速度传感器需用标准件校准。若载荷传感器未校准,100kN载荷可能实际只有95kN,导致结果偏于危险。
制备符合要求的试样
试样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直接影响结果。标准试样需符合国标(如GB/T 3075的金属拉伸疲劳试样):圆形试样直径10mm、标距50mm,矩形试样厚度2mm、宽度10mm。非标准试样(如实际螺栓)需保留螺纹部分,模拟实际受力。
表面处理需严格:金属试样表面粗糙度Ra≤0.8μm(划痕会成为疲劳源),塑料试样需避免注塑痕。试样安装要对中——拉压试验时轴线偏差≤1°,否则会产生附加弯曲应力,导致提前断裂。例如,若螺栓试样安装偏斜,试验中螺纹根部会出现不均匀应力,结果不准确。
模拟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
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疲劳寿命:高温(如航空发动机叶片需600~1000℃)会降低材料强度;湿度(如海洋钢结构)会加速腐蚀疲劳;盐雾(如汽车底盘)会导致应力腐蚀开裂。
环境箱需满足精度要求:温度箱波动±1℃,盐雾箱符合GB/T 10125(pH值6.5~7.2,盐浓度5%)。例如,塑料件在50℃下试验,其疲劳寿命会比常温下降低30%~50%,因此需模拟实际使用温度。
设置试验的控制模式
控制模式分三种:载荷控制(适合刚性材料,如金属,变形小)、位移控制(适合柔性材料,如橡胶,变形大)、应变控制(适合焊接件,需保持应变恒定)。例如,金属试样用载荷控制,橡胶密封件用位移控制。
闭环控制是关键:电液伺服系统需确保载荷/位移精度——载荷波动≤±0.5%,位移波动≤±0.1mm。若控制精度不足,试验中应力忽高忽低,会导致结果偏差。
执行疲劳试验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需严格规范:第一步安装试样,用百分表检查对中(偏差≤0.05mm);第二步设置参数(载荷、频率、循环次数);第三步预加载——施加10%最大载荷,消除试样间隙(如螺栓试样的螺纹间隙);第四步开始试验,实时监控载荷-时间曲线;第五步观察状态——金属试样断裂前会有“咔嗒”声,或载荷下降10%以上;第六步停止试验——试样断裂或达到目标次数。
预加载不可省略:若试样有间隙,第一次加载会产生塑性变形,改变后续循环的应力分布。例如,某螺栓试样未预加载,试验中前100次循环的应力比预设高20%,导致提前断裂。
记录与监控试验过程数据
数据记录需全面:循环次数、实时应力/应变、环境参数(温度、湿度)、试样状态(裂纹出现的次数、长度)。监控手段包括:用应变片测试样应变(精度±1με)、用高速摄像机拍裂纹扩展(帧率≥1000fps)、用声发射仪检测裂纹萌生(灵敏度≤100dB)。
数据需实时存储:用软件每100次循环记录一次,或当数据变化超过阈值(如应力波动>1%)时自动记录。例如,声发射仪在裂纹萌生时会发出警报,及时记录“裂纹起始循环次数”——这是分析疲劳寿命的关键参数。
验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结果有效性需验证“过程合规”与“结果重复”:首先检查试样断裂位置——若断裂在夹头或过渡圆弧处(非标距内),说明安装偏斜,结果无效;其次检查参数一致性——载荷、频率、环境是否与预设一致;最后做平行试验——3~5次结果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需<10%。例如,某金属试样5次寿命为1.2×10^6、1.1×10^6、1.3×10^6、1.2×10^6、1.1×10^6次,变异系数6.8%,符合要求。
异常情况需处理:若试验中断电,重启后需检查试样状态——若塑料试样发生蠕变,需重新试验;若金属试样无变形,可继续但需注明。此外,标准试样需与实际零件的应力状态一致——如用圆形试样模拟螺栓,需确保试样的应力集中系数(圆角处)与螺栓螺纹根部一致,否则结果无法代表实际寿命。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