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cnas检测报告中“未检出”结果该如何解读

三方检测机构-蒋工 2024-06-10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CNAS认可的检测报告里,“未检出”是高频出现的结果,但不少使用者对其理解存在偏差——有人把它等同于“样品里完全没有目标物质”,有人直接划上等号为“合格”,却忽略了背后的方法学逻辑。实际上,“未检出”的解读要结合检测方法、检出限、样品特性等多重因素,它不是绝对结论,而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的结果表述”。本文从定义、关联要素、常见误区等角度,拆解“未检出”的正确打开方式。

“未检出”的底层逻辑:基于方法检出限的结果描述

根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等同ISO/IEC 17025),“未检出”(Not Detected,ND)的核心定义是:检测结果低于所用方法的检出限(Detection Limit,DL)。这里的“检出限”是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的——比如用7次空白加标样的检测结果计算标准偏差,再乘以统计量t值(通常取99%置信水平),最终得到“能可靠区分目标物质与背景噪声的最低浓度”。

举个例子: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₁,用GB 5009.22-2016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室验证的检出限是0.1μg/kg。如果报告显示“未检出”,意思是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₁的浓度低于0.1μg/kg——不是“没有”,是“当前方法测不到”。

需要明确的是,“未检出”不是实验室的主观判断,而是基于方法有效性的客观结果。CNAS要求实验室必须定期验证检出限,确保其符合方法标准或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要求,所以“未检出”的结果是有数据支撑的。

检出限的两类区分:MDL与LOQ的不同含义

解读“未检出”前,得先理清两个关键概念:方法检出限(MDL)和定量限(LOQ)。这两者的差异直接影响“未检出”的解读方向。

MDL是“能检出目标物质存在”的最低浓度——当样品中目标物质达到这个浓度,检测方法能给出“有信号”的结果,但数值的准确性可能不够(比如精密度RSD可能超过10%)。LOQ则是“能准确定量”的最低浓度,此时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都满足要求(RSD通常≤10%),可以用于计算具体含量。

在CNAS报告里,“未检出”会明确标注对应的是MDL还是LOQ。比如“水中汞未检出(<0.001mg/L,MDL)”,意思是汞浓度低于方法能“发现存在”的最低值;如果写“<0.005mg/L,LOQ”,则说明汞可能存在,但浓度太低,无法准确算出具体数值。

举个实际例子:检测奶粉中的阪崎肠杆菌,用GB 4789.40-2016方法,MDL是1CFU/100g(能发现细菌存在),LOQ是10CFU/100g(能准确计数)。如果报告显示“未检出(<1CFU/100g,MDL)”,说明奶粉中没有检测到阪崎肠杆菌;如果是“<10CFU/100g,LOQ”,则可能有少量细菌,但无法准确计数。

“未检出”≠“不存在”:需结合样品与流程理解

“未检出”不能直接等同于“样品里没有目标物质”,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结果。首先是浓度限制——目标物质可能真实存在,但浓度太低,低于方法的MDL。比如土壤中的滴滴涕(DDT),因为长期降解,浓度降到了0.001mg/kg以下,而检测方法的MDL是0.005mg/kg,此时结果就是“未检出”,但土壤里其实还有微量DDT。

其次是前处理损失——比如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需要用有机溶剂提取,如果提取过程中农药没有完全从蔬菜组织里释放出来,就会导致待测液中的农药浓度低于MDL,结果显示“未检出”,但实际蔬菜里有农药残留。

还有基质干扰——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影响检测信号。比如检测高糖食品中的重金属,糖分会吸附重金属离子,降低其在检测仪器中的响应值,导致“假阴性”结果。

所以,“未检出”的本质是“当前检测方法无法证明目标物质存在”,而不是“绝对不存在”——这是最核心的解读原则。

报告里的隐藏信息:读懂“未检出”的关键细节

要正确解读“未检出”,必须看报告里的3个辅助信息:检测方法标准、检出限数值、基质说明。

第一是检测方法——不同方法的检出限差异很大。比如检测食品中的铅,GB 5009.12-2017(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MDL是0.05mg/kg,而GB/T 23372-200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MDL是0.001mg/kg。同样是“未检出”,后者的结果更可靠,因为能检测到更低浓度的铅。

第二是检出限数值——报告里必须写清楚具体的MDL或LOQ,比如“未检出(<0.02mg/kg)”,而不是只写“未检出”。比如某食品中镉的限量是0.1mg/kg,如果报告里“镉未检出(<0.05mg/kg)”,说明镉浓度低于限量,合格;但如果限量是0.03mg/kg,而检出限是0.05mg/kg,那“未检出”就无法证明合格,因为方法不够灵敏,测不到0.03mg/kg的浓度。

第三是基质说明——同一方法在不同样品中的检出限可能不同。比如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MDL是0.01mg/kg;检测水果中的同一农药,MDL可能是0.02mg/kg(因为水果的糖分更高,干扰更大)。所以报告里的“基质”信息(比如“菠菜”“苹果”)也要关注。

常见误区:别把“未检出”当成“万能结论”

误区一:“未检出”=“合格”。比如某饮料中苯甲酸的限量是0.2g/kg,检测方法的MDL是0.01g/kg,“未检出”(<0.01)确实合格;但如果限量是0.005g/kg,而MDL是0.01,那“未检出”就无法判断是否合格,因为方法测不到0.005的浓度,这时候需要换更灵敏的方法。

误区二:忽略方法的适用性。比如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应该用顶空进样法,如果用超声提取法,VOCs会挥发,导致“未检出”,但实际样品中可能有VOCs。所以“未检出”的结果必须建立在“方法适用”的基础上。

误区三:过度宣传“未检出”。比如某化妆品标签写“重金属未检出”,但没写检出限——如果检出限是10mg/kg(远高于法规限量1mg/kg),那这个“未检出”没有意义;如果检出限是0.5mg/kg,才能证明符合要求。所以消费者看到“未检出”时,一定要问清楚检出限和检测方法。

正确引用“未检出”:必须标注关键信息

企业在标签或宣传中用“未检出”结果时,必须同时标注检测方法和检出限,不能只写“未检出”。比如食品标签上应该写“本产品铅未检出(GB 5009.12-2017,检出限0.05mg/kg)”,这样消费者能清楚知道结果的含义。

科研论文中引用“未检出”时,也要说明检出限和方法,比如“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未检出(<0.01μg/kg,GB/T 14550-2003)”,这样其他研究者才能比较数据的可靠性。

如果客户对“未检出”结果有疑问,企业可以要求实验室提供检出限的验证记录——比如7次空白加标实验的原始数据,证明MDL的计算是符合规范的,这样就能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质疑“未检出”时该怎么做?

如果对“未检出”结果有异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核实:第一,看检测方法是否符合标准——比如检测食品中的苏丹红,必须用GB/T 19681-2005方法,如果用了其他方法,结果可能不可靠;第二,查检出限的验证过程——实验室有没有做过空白加标实验,计算MDL的公式对不对;第三,换更灵敏的方法复测——比如原方法用气相色谱法(GC),MDL是0.1mg/kg,换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MDL是0.01mg/kg,可能就能检出了。

举个例子:某企业收到“产品中塑化剂未检出”的报告,但客户在其他实验室检出了塑化剂。这时候企业可以要求原实验室提供检出限验证记录,如果原方法的MDL是0.5mg/kg,而客户用的方法MDL是0.05mg/kg,那原结果的“未检出”就是因为方法不够灵敏,换方法后就能检出了。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