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食品加工用食用油油质检测的安全指标与合规要求

三方检测机构-李工 2024-06-01

油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用油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基础原料,其品质安全直接关乎终端食品的质量稳定性与消费者健康。在食品加工场景中,高温油炸、烘焙等工艺会加速食用油的劣变,而原料本身的污染(如黄曲霉毒素)或加工环节的不当操作(如反复使用煎炸油),也可能引入有害成分。因此,明确油质检测的核心安全指标,遵循严格的合规要求,是食品生产企业保障产品安全、规避质量风险的关键环节。

酸价与过氧化值:反映油脂新鲜度的核心指标

酸价是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主要由油脂水解或酸败产生。游离脂肪酸过高会导致油脂口感变差、产生哈喇味,同时会加速油脂的进一步氧化。在食品加工中,酸价超标常见于储存不当的原料油或反复使用的煎炸油,例如油炸食品企业若未及时更换油,酸价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而升高。根据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的酸价(以KOH计)需≤3mg/g,而煎炸过程中的食用油酸价要求更严格,需≤5mg/g(GB 7102.1-2021)。

过氧化值则反映油脂中过氧化物的含量,是油脂初期氧化的标志。过氧化物会分解产生醛、酮等挥发性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损害肝脏。例如,某企业生产的油炸薯片因使用过氧化值超标的油,导致消费者出现腹泻症状,最终被监管部门通报。检测酸价与过氧化值的标准方法为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与GB 5009.2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企业需通过滴定法或比色法定期检测。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控制酸价与过氧化值的关键在于:避免油脂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用密封容器储存)、控制加工温度(油炸温度不超过180℃)、定期过滤煎炸油中的残渣(减少氧化介质)。

极性组分:衡量油脂热劣变的关键参数

极性组分是油脂在高温、光照或氧气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裂解反应产生的极性物质,包括氧化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聚合物、游离脂肪酸聚合物等。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复杂,难以被人体消化系统分解,长期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在食品加工中,极性组分是煎炸油的“健康警戒线”——反复使用的煎炸油会因高温持续劣变,极性组分含量快速上升。

GB 710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明确规定,煎炸过程中食用油的极性组分含量需≤27%。这一标准的制定基于大量毒理学研究:当极性组分超过27%时,油脂中的有害物质量会显著增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不可接受。例如,某炸鸡店长期未更换油炸油,检测发现极性组分高达35%,远超标准限量,最终被责令停业整改。

检测极性组分的标准方法是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采用柱层析法或快速检测仪器(如极性组分测定仪)。企业需建立煎炸油的定期检测制度:每4-6小时检测一次极性组分,或当油炸次数超过规定次数(如炸制50批次食品)时,强制更换新油。

此外,减少极性组分生成的工艺措施包括:使用稳定性高的油脂(如棕榈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抗劣变能力强)、控制油炸时间(避免食品长时间浸泡在油中)、定期添加新鲜油脂(补充抗氧化物质)。

重金属污染:原料与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

食用油中的重金属主要包括铅、砷、镉、汞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原料污染(如油料作物种植在重金属超标的土壤中,吸收了土壤中的铅、砷);二是加工环节污染(如使用含铅的管道输送油脂,或用镀锡罐储存油脂,铅会迁移到油中);三是包装材料污染(如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塑料桶,其中的镉会溶出)。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具有蓄积性:铅会损害儿童的神经系统,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砷是一类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肺癌、膀胱癌的风险;镉会损伤肾脏,导致骨质疏松。因此,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严格限定了重金属的限量:铅≤0.1mg/kg,砷≤0.5mg/kg,镉≤0.1mg/kg。

检测重金属的标准方法需遵循GB 5009系列:铅的检测用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砷的检测用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企业在原料验收环节需重点检测重金属:例如,采购花生原料时,需查验供应商提供的重金属检测报告,或自行送样检测。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关键措施包括:选择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原料基地(避免土壤污染)、使用不锈钢或食品级塑料的加工设备(避免金属迁移)、采用符合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的包装材料(如玻璃罐、食品级聚乙烯桶)。

黄曲霉毒素B1:油料作物的天然污染物

黄曲霉毒素B1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真菌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致癌性是苯并芘的4000倍。黄曲霉毒素B1主要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等油料作物——当这些作物在收获后未及时干燥,或储存环境潮湿(相对湿度>80%)时,黄曲霉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极为严格: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10μg/kg,其他植物油≤5μg/kg。这一限量的制定基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原则:成人每日摄入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剂量为0.01μg/kg体重,按此计算,一个60kg的成人每日摄入的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不应超过0.6μg,因此限量标准需严格控制。

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方法是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企业需建立原料的黄曲霉毒素批批检测制度:例如,每批花生原料都要抽样检测,若检测结果超过限量,需立即拒收并销毁。

此外,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的措施包括:选择抗性品种(如抗黄曲霉的花生品种)、收获后及时干燥(使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储存于干燥通风的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70%)、采用物理吸附法(如用膨润土吸附油脂中的黄曲霉毒素)。

反式脂肪酸:部分氢化工艺的副产物

反式脂肪酸是指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部分氢化植物油(如人造奶油、起酥油)。在食品加工中,部分氢化工艺可提高油脂的熔点和稳定性,延长保质期,常用于制作炸鸡、蛋糕、饼干等食品。然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含量,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虽然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未直接限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中必须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若含量≤0.3g/100g,可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这一规定旨在引导消费者选择低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同时促使企业减少部分氢化植物油的使用。

检测反式脂肪酸的标准方法是GB 5009.25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通过分离油脂中的脂肪酸甲酯,测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企业需关注原料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例如,采购起酥油时,需查验供应商提供的反式脂肪酸检测报告,尽量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1%的产品。

减少反式脂肪酸的工艺措施包括:用完全氢化植物油替代部分氢化植物油(但完全氢化植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需平衡风险)、使用棕榈油或椰子油等天然固体油脂(不含反式脂肪酸)、采用酯交换工艺(通过化学或酶法改变油脂的熔点,避免氢化)。

塑化剂:包装与加工环节的隐性污染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是一类常用的塑料添加剂,用于增加塑料的柔韧性和延展性。食用油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包装材料(如聚乙烯塑料桶、塑料瓶的内壁涂层),二是加工设备(如橡胶密封件、塑料管道)。在高温或油脂的脂溶性作用下,塑化剂会从材料中迁移到油脂中。

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内分泌干扰:例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会模拟雌激素的作用,干扰生殖系统的发育,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会降低男性精子质量,增加不育风险。因此,GB 31604.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规定:DEHP的迁移量≤1.5mg/kg,DBP≤0.3mg/kg,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0.5mg/kg。

检测塑化剂的标准方法是GB 5009.15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企业需选择符合GB 4806系列的食品接触材料:例如,包装食用油应使用玻璃罐、陶瓷罐或符合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桶,避免使用回收塑料或不符合标准的塑料。

控制塑化剂迁移的措施包括:避免用塑料容器储存高温油脂(如刚炸好的油)、定期更换加工设备的橡胶密封件(避免老化后塑化剂溶出)、使用不锈钢管道输送油脂(替代塑料管道)。

微生物指标:防止油脂腐败变质的重要防线

虽然食用油的水分活度低(通常<0.85),不利于微生物繁殖,但原料污染、加工环节的交叉污染或储存不当,仍可能导致微生物超标。食用油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其中霉菌是最常见的污染物——霉菌会分解油脂中的脂肪酸,产生异味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导致油脂酸败变质。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规定:食用植物油的菌落总数≤1000CFU/g,霉菌≤50CFU/g,酵母≤50CFU/g。若微生物超标,说明油脂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可能导致终端食品(如油炸食品)的微生物超标,引发食物中毒。例如,某企业生产的芝麻油因储存环境潮湿,霉菌计数达到200CFU/g,远超标准限量,最终被召回。

检测微生物的标准方法遵循GB 4789系列:菌落总数用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平板计数法),霉菌和酵母用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平板计数法)。企业需控制加工环境的卫生:例如,油炸车间的空气洁净度需达到10万级,设备表面需定期用75%酒精消毒,操作人员需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

此外,储存环节的微生物控制措施包括:将油脂储存在阴凉干燥的仓库(温度<25℃,相对湿度<70%)、密封容器口(避免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进入)、定期检查储存环境的卫生(如仓库地面是否有积水,墙面是否有霉菌)。

国内主要合规标准:从安全到检测的全链条规范

食品加工用食用油的合规要求以“安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为核心,形成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体系。最基础的安全标准是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该标准规定了食用植物油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包括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等)、检验方法、标签要求等,是所有食用植物油必须符合的强制性标准。

针对煎炸油这一特殊应用场景,GB 710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要求》补充了极性组分、酸价、过氧化值的限量要求,以及煎炸工艺的卫生规范(如煎炸油的更换频率、残渣的清除)。而检测方法标准则以GB 5009系列为核心,涵盖了几乎所有安全指标的检测:例如,酸价用GB 5009.229,极性组分用GB 5009.202,黄曲霉毒素用GB 5009.22,重金属用GB 5009.12、GB 5009.11。

此外,生产企业需遵循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该规范从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对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原料采购需查验供应商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加工车间需分区(原料区、加工区、成品区)避免交叉污染,设备需定期清洁和消毒,从业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

企业需建立标准台账,及时更新国家标准的修订情况:例如,2021年GB 7102.1修订后,煎炸油的极性组分限量虽未调整,但增加了检测方法的细节,企业需及时调整检测流程以符合新要求。

生产过程中的合规控制:从原料到成品的风险防范

原料验收是油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需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查验供应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包括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酸价等指标)。对于大宗原料(如花生、大豆),企业需自行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黄曲霉毒素B1、重金属(铅、砷)、酸价,确保原料符合GB 2716的要求。

加工工艺控制是保障油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例如,油炸工艺需控制温度(160-180℃为宜)和时间(避免食品长时间浸泡在油中),定期过滤油中的食物残渣(残渣会加速油脂氧化),定期检测极性组分(每4小时一次),当极性组分超过27%时,立即更换新油。对于烘焙工艺,需使用稳定性高的油脂(如棕榈油),避免高温下油脂劣变。

设备与环境的清洁消毒不可忽视。油炸锅需每天下班后清洗,去除锅底的残渣和油垢;输送油脂的管道需每周用热碱水冲洗,去除内壁的油脂残留;加工车间的地面、墙面需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干燥清洁;通风系统需定期更换滤网,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霉菌孢子污染油脂。

成品检验是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企业需建立成品批批检测制度,检测项目包括感官指标(色泽、气味、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安全指标(黄曲霉毒素B1、重金属、塑化剂)、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霉菌)。只有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贴标出厂,并留存检验记录(至少保留2年)。

第三方检测的合规要求: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方检测是企业质量控制的重要补充,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时,企业需重点关注机构的资质:必须具备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