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板材轧制过程中无损探伤检测的在线监测技术
无损探伤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属板材轧制是钢铁生产的核心工序,直接决定板材的尺寸精度与力学性能。然而轧制过程中,原料夹杂、轧辊磨损、温度不均等因素易引发裂纹、夹杂、划痕等缺陷,若未及时发现,不仅会造成成品报废,还可能引发生产事故。传统离线探伤需待板材下线后检测,无法实时干预,导致大量无效生产。在线无损探伤监测技术通过在轧制线中集成检测系统,实时识别缺陷并反馈调整,成为提升轧制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
在线无损探伤的技术定位与核心需求
与离线探伤“事后检查”的模式不同,轧制过程在线无损探伤需深度融入生产流程,实现“生产与检测同步”。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一旦发现缺陷可立即反馈至轧制系统,调整工艺参数(如轧辊压力、轧制速度、冷却水量),避免缺陷扩大或后续批次重复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废品率。
实时性是在线检测的“生命线”。热轧线的板材速度可达30m/s以上,冷轧线也能达到10m/s,意味着每毫秒内板材会移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若检测系统的响应时间超过100毫秒,缺陷位置已离开检测区域,无法及时干预。因此,传感器的采样频率需达到kHz级,数据处理算法需基于FPGA、GPU等硬件加速,确保“实时采集—实时处理—实时反馈”的闭环。
非接触性是在线检测的“前提条件”。轧制中的热轧板材温度可达1000℃以上,冷轧板材虽温度低,但表面需保持光洁。接触式检测会导致传感器磨损(如热电偶接触高温板材)或划伤板材表面(如机械探针),因此非接触技术成为必然选择——比如涡流检测利用电磁感应,无需接触板材;超声检测采用水膜耦合(非接触式),避免直接摩擦;视觉检测通过相机拍摄,完全无接触。
环境适应性是在线检测的“生存基础”。轧制车间的环境极为恶劣:热轧区的高温辐射会导致传感器元件老化,机械振动会干扰超声、涡流的信号采集,电磁干扰(来自轧机电机)会扭曲电信号,粉尘会遮挡视觉相机的镜头。因此,检测系统需做针对性设计——比如涡流传感器采用耐高温陶瓷外壳,超声探头加装冷却装置,视觉相机配备防尘罩,信号传输线采用屏蔽电缆。
全缺陷覆盖是在线检测的“终极目标”。轧制缺陷的类型复杂:表面缺陷(如划痕、压痕、氧化铁皮压入)、近表面缺陷(如皮下裂纹、近表面夹杂)、内部缺陷(如中心裂纹、分层)。单一技术无法覆盖所有类型——比如涡流对表面/近表面缺陷敏感,但无法检测内部缺陷;超声能检测内部缺陷,但对表面细小划痕不敏感;视觉擅长表面缺陷,但无法穿透板材。因此,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多技术融合”方案,比如涡流+超声+视觉的组合,实现全缺陷类型的覆盖。
常见在线无损探伤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场景
涡流检测是在线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当高频电流通过传感器线圈时,会在板材表面激发涡流;若板材存在缺陷(如裂纹、夹杂),涡流的路径会被破坏,导致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通过检测阻抗变化即可识别缺陷。
涡流检测的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适合高速轧制)、“非接触”(无需耦合剂)、“对表面/近表面缺陷敏感”(如冷轧薄板的表面裂纹、夹杂)。但其局限性也明显:无法检测板材内部(深度超过1mm)的缺陷,且对缺陷的方向敏感(若裂纹方向与涡流方向平行,信号变化不明显)。因此,涡流检测多用于冷轧薄板的表面/近表面缺陷检测,比如汽车板、家电板的质量控制。
超声检测是检测内部缺陷的核心技术,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与透射:传感器发射高频超声波(1-10MHz),穿过板材后,若遇到内部缺陷(如分层、中心裂纹),超声波会反射回传感器,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振幅即可确定缺陷的位置与大小。
超声检测的优势在于“能穿透厚板”(适合热轧中厚板、宽厚板)、“对内部缺陷识别准确率高”(如厚板的中心裂纹、夹杂)。但其挑战在于“高速下的耦合问题”——超声波需通过介质(如水、油)才能传入板材,热轧线中常用水膜耦合,但高速运动的板材会破坏水膜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此外,超声检测的响应速度略慢于涡流,需优化传感器的布置(如采用阵列探头)以提高检测效率。因此,超声检测多用于热轧中厚板、船板、管线钢的内部缺陷检测。
红外热像检测主要用于热轧过程的热缺陷检测,原理是通过红外相机捕捉板材表面的温度差异:若板材存在热裂纹、偏析等缺陷,缺陷区域的热传导特性与正常区域不同,会呈现出温度异常(如裂纹处温度更高,因为热量无法及时传导)。
红外检测的优势在于“非接触”、“对热缺陷敏感”(如热轧板的热裂纹、加热不均导致的偏析)、“检测速度快”(红外相机的帧率可达数百fps)。但其局限性在于“受环境温度影响大”(车间的高温辐射会干扰温度测量)、“无法检测常温下的缺陷”(冷轧线不适用)。因此,红外检测多用于热轧线的热缺陷实时监测,比如连铸坯轧制中的热裂纹预防。
机器视觉检测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原理是通过高分辨率相机(如线阵相机,分辨率可达4k以上)拍摄板材表面图像,再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如边缘检测、特征提取、机器学习)识别缺陷(如划痕、压痕、氧化铁皮压入)。
机器视觉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强”(能直接看到缺陷的形态)、“对表面缺陷识别准确率高”(如冷轧板的划痕、热轧板的氧化铁皮压入)、“可实现全宽度覆盖”(通过线阵相机扫描整个板材宽度)。但其挑战在于“高速下的图像模糊”(需高帧率相机,如2000fps以上,才能捕捉高速运动的板材表面)、“光线干扰”(车间的强光或阴影会影响图像质量)、“算法复杂度高”(需处理大量图像数据,实时识别缺陷)。因此,机器视觉多用于冷轧薄板、镀锌板的表面缺陷检测,比如家电板的表面划痕检测。
在线监测系统的架构与关键组件
一套完整的轧制过程在线无损探伤系统,通常由“传感器阵列”、“数据采集模块”、“实时处理单元”、“反馈控制模块”四大核心部分组成,各部分需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实时检测—智能识别—工艺调整”的闭环。
传感器阵列是系统的“眼睛”,负责采集板材的缺陷信号。根据检测技术的不同,传感器的类型与布置方式也不同:涡流检测采用“阵列式传感器”(如10-20个传感器并排,覆盖板材全宽度),安装在轧机出口侧,距离板材表面1-5mm;超声检测采用“线阵探头”(如8-16个探头组成阵列),安装在轧机出口的水膜耦合装置内;视觉检测采用“线阵相机+LED照明系统”,相机安装在轧机上方,与板材运动方向垂直,照明系统提供均匀的背光或侧光,避免阴影。
数据采集模块是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将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至处理单元。由于轧制速度快,数据采集模块需具备“高速采样率”(涡流检测需100kHz以上,超声需50kHz以上,视觉需1000fps以上)和“多通道并行采集”(如16通道同时采集)的能力。此外,数据采集模块需具备抗干扰设计,比如采用差分输入电路,减少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实时处理单元是系统的“大脑”,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缺陷识别。传统的处理算法(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用于信号去噪与特征提取;近年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YOLO目标检测)成为主流,能自动学习缺陷的特征,提高识别准确率。为了实现实时处理,处理单元通常采用“FPGA+GPU”的硬件架构:FPGA负责高速信号预处理(如去噪、滤波),GPU负责深度学习算法的加速,确保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缺陷识别。
反馈控制模块是系统的“执行器”,负责将缺陷信息传递给轧制系统,调整工艺参数。反馈的方式通常有两种:“软反馈”(将缺陷信息显示在操作界面,提醒操作员调整参数)和“硬反馈”(通过PLC直接控制轧机的执行机构,如调整轧辊压力、降低轧制速度、开启冷却喷嘴)。例如,当检测到板材存在表面裂纹时,反馈模块会向PLC发送信号,PLC立即降低轧制速度(从30m/s降至15m/s),并调整轧辊间隙(增加0.1mm),防止裂纹扩大。
在线监测的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策略
尽管在线无损探伤技术已广泛应用,但仍面临三大关键挑战:“高速轧制下的信号畸变”、“复杂环境的干扰”、“多缺陷的融合识别”。
“高速轧制下的信号畸变”是最常见的挑战。当板材以30m/s的速度运动时,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会因“运动模糊”而畸变——比如涡流传感器的信号会出现“拖尾”,超声信号的反射波会重叠,视觉图像会模糊。解决策略包括:一是“优化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如将涡流传感器的采样频率从100kHz提高至200kHz),增加信号的时间分辨率;二是“采用运动补偿算法”(如基于板材速度的信号对齐算法,将不同时刻采集的信号对齐到同一位置);三是“使用阵列传感器”(如16通道涡流阵列,覆盖板材的不同位置,减少运动带来的信号损失)。
“复杂环境的干扰”是影响检测准确率的重要因素。比如,热轧车间的高温辐射会导致涡流传感器的线圈温度升高,阻抗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虚假信号”;机械振动会导致超声探头与板材的距离变化,使反射波的振幅不稳定;电磁干扰会使涡流信号中混入高频噪声,掩盖缺陷信号。解决策略包括:一是“传感器的环境防护”(如涡流传感器采用陶瓷外壳+冷却通道,超声探头加装减震支架,视觉相机配备防尘罩);二是“信号处理算法”(如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去除电磁干扰的噪声;采用小波变换算法,分离振动带来的低频噪声);三是“硬件屏蔽”(如信号传输线采用双屏蔽电缆,数据采集模块安装在屏蔽箱内)。
“多缺陷的融合识别”是实现全缺陷覆盖的关键。当板材同时存在表面划痕、近表面裂纹、内部夹杂时,单一技术的检测结果会相互干扰,导致漏检或误检。解决策略是“多技术融合”:一是“信号级融合”(将涡流、超声、视觉的原始信号进行融合,提取共同的缺陷特征);二是“特征级融合”(提取各技术的缺陷特征,如涡流的阻抗变化、超声的反射波振幅、视觉的图像特征,再进行融合);三是“决策级融合”(将各技术的缺陷识别结果进行投票,如三个技术中有两个识别出缺陷,则判定为真缺陷)。例如,某钢厂采用“涡流+超声+视觉”的融合系统,表面缺陷的识别准确率从单一视觉的85%提高至95%,内部缺陷的识别准确率从单一超声的80%提高至90%。
实际应用中的优化案例与效果
某大型钢铁企业的热轧中厚板生产线(轧制速度25m/s,板材厚度10-50mm),原采用离线超声探伤,废品率高达3%,且无法及时发现内部裂纹,导致多次生产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引入了“超声+涡流+视觉”的在线监测系统。
首先,优化传感器布置:超声传感器采用16通道线阵探头,安装在轧机出口的水膜耦合装置内,覆盖板材全宽度(2.5m);涡流传感器采用20通道阵列,安装在超声探头下游1m处,检测表面/近表面缺陷;视觉相机采用2台线阵相机(分辨率4k),安装在涡流传感器下游0.5m处,检测表面划痕。
其次,改进信号处理算法:采用FPGA实现超声信号的实时去噪(自适应滤波),去除机械振动的影响;采用YOLOv5算法处理视觉图像,识别表面划痕的准确率从80%提高至92%;采用决策级融合算法,将三个技术的结果进行投票,减少误检率(从5%降至1%)。
最后,实现硬反馈控制:当检测到内部裂纹时,反馈模块向PLC发送信号,PLC立即降低轧制速度(从25m/s降至15m/s),并开启冷却喷嘴(增加冷却水量50%);当检测到表面裂纹时,PLC调整轧辊间隙(增加0.1mm),防止裂纹扩大。
系统运行后,效果显著:废品率从3%降至0.5%,每月减少废品损失约200万元;生产事故率从每年5次降至0次;检测效率从离线的每小时10吨提高至在线的每小时100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