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金刚石薄膜导热系数检测激光闪射法应用实例

三方检测机构-岳工 2024-05-19

导热系数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刚石薄膜因极高的导热系数(理论值可达2200W/m·K),成为电子器件散热、高频功率模块等领域的核心材料。其导热性能直接决定器件的可靠性与寿命,因此精准检测导热系数是研发与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激光闪射法作为非接触式热物性检测技术,凭借快速、准确、样品损伤小的特点,成为金刚石薄膜导热系数检测的主流方法。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实例,从样品制备、系统校准、不同衬底与薄膜类型的检测细节入手,拆解激光闪射法在金刚石薄膜检测中的具体实践。

激光闪射法检测金刚石薄膜的基础逻辑与适配性

激光闪射法的核心原理是:用短脉冲激光瞬间加热样品背面,通过红外探测器实时采集样品正面的温升曲线,利用热扩散方程计算导热系数(λ=ρcα,其中ρ为密度,c为比热容,α为热扩散率)。对于金刚石薄膜这类薄型样品(厚度通常<100μm),检测的关键是区分薄膜与衬底的热阻贡献——由于薄膜厚度远小于衬底,复合样品的热阻需用“薄膜-衬底”串联模型计算,即总热阻等于薄膜热阻与衬底热阻之和。

金刚石薄膜的高导热特性对检测系统的时间分辨率要求更高:若激光脉冲宽度过长,热量会快速从薄膜传导至衬底,导致温升曲线的“薄膜特征”被掩盖。例如,某实验室早期用20ms脉冲检测20μm金刚石薄膜时,温升曲线与纯硅衬底几乎重合,无法提取薄膜的热扩散率;后来将脉冲宽度缩短至10ms,才得到清晰的薄膜温升信号。

此外,金刚石的红外透明性也需适配:金刚石对红外光的透射率较高(>70%),若直接检测,探测器采集的温升信号会偏弱。因此,多数检测会在薄膜表面镀一层薄吸收层(如石墨、碳黑),增加对激光的吸收效率——但吸收层厚度需严格控制在100nm以内,避免引入额外热阻。

金刚石薄膜检测前的样品制备关键要点与实例

样品制备是激光闪射法检测的“第一步门槛”,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是尺寸控制:金刚石薄膜样品通常需加工成直径10-20mm的圆形(与检测系统的光斑匹配),厚度均匀性误差需<5%——若样品边缘比中心厚2μm,计算出的导热系数可能偏差10%以上。某研究所曾制备一批硅基金刚石薄膜,因光刻工艺偏差导致边缘厚度比中心厚3μm,第一次检测数据波动高达±15%,重新光刻调整后波动降至±3%。

表面处理是另一关键:金刚石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需降至Ra<0.1μm,否则激光照射时会发生散射,导致加热不均匀。例如,某企业的CVD金刚石薄膜未做抛光处理时,表面Ra=0.5μm,检测的温升曲线出现“平台期”(局部过热),抛光后Ra=0.08μm,温升曲线恢复光滑。

样品的平整性也不能忽视:若薄膜因应力翘曲(如硅基金刚石薄膜常见的“碗状”变形),激光无法均匀覆盖样品背面,导致探测器采集的温升信号不对称。某检测机构曾遇到一块翘曲度0.1mm的样品,检测时探测器左右两侧的温升差达20%,将样品通过热压法整平后,差值降至5%以内。

检测系统的校准流程与参数优化实例

激光闪射法检测前必须用标准样品校准系统,常用的标准样品包括蓝宝石(λ=46W/m·K,25℃)、单晶硅(λ=148W/m·K,25℃)。校准的核心是调整激光能量与探测器灵敏度,使标准样品的温升曲线符合理论模型。例如,某检测机构用蓝宝石校准:首先设定激光能量为10mJ,探测器增益为50dB,采集的温升曲线峰值比理论值低30%;逐步增加激光能量至15mJ,增益调至60dB,最终峰值误差控制在±2%以内。

参数设定需匹配金刚石薄膜的特性:对于高导热的金刚石,激光脉冲宽度需短于薄膜的热扩散时间(即热量从背面传导至正面的时间)。例如,20μm金刚石薄膜的热扩散时间约为7ms(τ=d²/(π²α),α≈1.2×10⁻³m²/s),因此脉冲宽度需设定为≤10ms,才能保证热量主要停留在薄膜内。

校准后的系统误差验证:某实验室用校准后的系统检测单晶硅标准样(λ=148W/m·K),多次检测的平均值为147.2W/m·K,相对误差仅0.5%;再检测已知导热系数的金刚石薄膜(λ=1800W/m·K,第三方验证),结果为1785W/m·K,误差<1%,证明系统校准有效。

硅基金刚石薄膜的导热系数检测与模型验证实例

硅基是金刚石薄膜最常用的衬底(硅片厚度通常为500μm),检测时需用“薄膜-衬底”串联热阻模型区分两者的热贡献。某企业的CVD金刚石薄膜样品参数:薄膜厚度20μm,密度3500kg/m³,比热容510J/kg·K;硅衬底厚度500μm,导热系数148W/m·K(纯硅理论值)。

检测过程:首先用激光闪射法测纯硅衬底的半峰温升时间t₁/₂_s=12ms(半峰时间即温升达到峰值一半的时间,与热扩散率成反比);然后测复合样品的半峰时间t₁/₂_c=8ms——由于金刚石薄膜的热扩散率远高于硅,复合样品的热量传导更快,半峰时间更短。

根据ASTM E1868标准(薄覆盖层热扩散率检测),通过迭代计算得到薄膜的热扩散率α_c=1.1×10⁻³m²/s。计算导热系数:λ_c=ρ_c×c_c×α_c=3500kg/m³×510J/kg·K×1.1×10⁻³m²/s≈1945W/m·K。

为验证结果准确性,用拉曼光谱检测薄膜的sp3杂化含量——谱图中1332cm⁻¹处的金刚石特征峰尖锐,无明显sp2杂化的D峰(1350cm⁻¹),说明薄膜纯度>99%,与高导热系数的结果一致。

碳化硅衬底金刚石薄膜的检测挑战与厚度误差修正

碳化硅(SiC)衬底的导热系数高达490W/m·K(远高于硅的148W/m·K),因此复合样品的热阻主要来自金刚石薄膜——这对薄膜厚度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误差需<0.5μm)。某半导体企业的SiC基金刚石薄膜样品:SiC衬底厚度350μm,金刚石薄膜设计厚度15μm,但首次检测时用台阶仪测厚度为14μm,导致计算的导热系数偏高10%。

问题分析:厚度测量误差会直接放大导热系数的偏差——根据λ=ρcα,若厚度d测量偏小1μm(从15μm到14μm,误差6.7%),热扩散率α的计算值会偏大(因为α与d²成正比),最终导致λ偏高约13%。

解决方法:改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薄膜厚度,精度可达±0.1μm。重新测量后,薄膜实际厚度为15.2μm,代入计算得α=1.15×10⁻³m²/s,λ=3500×510×1.15×10⁻³≈2030W/m·K。

后续用激光Raman光谱检测SiC与金刚石的界面,发现界面无明显扩散层(峰位无偏移),说明界面热阻可忽略,结果可靠。

8μm超薄膜金刚石的激光闪射法优化与信号增强

对于厚度<10μm的超薄膜金刚石,激光脉冲易穿透薄膜直接加热衬底,导致温升曲线的“薄膜特征”被掩盖——某实验室早期检测8μm金刚石薄膜时,温升曲线的上升沿斜率仅为20μm薄膜的1/3,无法提取准确的热扩散率。

优化策略:一是缩短激光脉冲宽度(从10ms降至5ms),减少热量向衬底的传导时间;二是在薄膜表面镀一层100nm厚的石墨吸收层,提高薄膜对激光的吸收率(从30%提升至85%)。

优化后的效果:温升曲线的上升沿斜率提升2倍,半峰时间从15ms缩短至6ms,检测的α=1.05×10⁻³m²/s,λ=3500×510×1.05×10⁻³≈1870W/m·K——与同批次20μm薄膜的导热系数(1900W/m·K)差异<2%,说明优化有效。

多晶金刚石薄膜的面内导热系数分布检测与验证

多晶金刚石薄膜的导热系数存在面内分布(晶粒边界会增加热阻),激光闪射法的微区检测功能(光斑直径2mm)可实现区域化检测。某研究所的多晶金刚石薄膜样品(直径15mm,厚度25μm),检测了中心、1/2半径、边缘三个区域。

结果显示:中心区域的λ=1900W/m·K(晶粒尺寸约10μm),1/2半径区域的λ=1800W/m·K(晶粒尺寸约8μm),边缘区域的λ=1700W/m·K(晶粒尺寸约5μm)——晶粒越小,边界越多,热阻越大。

验证方法:用微区拉曼光谱检测不同区域的D峰强度(D峰对应sp2杂化的晶粒边界),边缘区域的D峰强度是中心区域的2倍,证明边缘的晶粒边界更多,与导热系数的分布一致。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