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造纸化学品配方分析检测与成分组成分析技术

三方检测机构-祝工 2024-05-19

配方分析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造纸化学品是调控纸张物理性能、生产效率及环保性的核心材料,其配方组成直接影响纸张的白度、强度、抗水性等关键指标。配方分析检测与成分组成分析技术作为造纸行业的“技术显微镜”,能精准解析化学品中的有效成分、助剂协同机制及潜在杂质,帮助企业优化配方、解决生产瓶颈、满足环保法规要求,是连接实验室研发与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桥梁。

造纸化学品与配方分析的基础认知

造纸化学品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改善纸张性能的功能型助剂,如提高抗水性的施胶剂(如烷基烯酮二聚体AKD、松香施胶剂)、增强纸张强度的聚丙烯酰胺(PAM)类增强剂;二是优化生产工艺的工艺型助剂,如促进纤维留着的助留助滤剂、减少泡沫的消泡剂;三是支持环保处理的环保型助剂,如废纸脱墨剂、废水絮凝剂。这些化学品多为复配体系,包含主剂、协同剂、溶剂及少量稳定剂。

配方分析检测并非简单的“成分普查”,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解析化学品中各成分的种类、含量及相互作用机制。例如,某款助留助滤剂可能包含阳离子PAM(主剂)、膨润土(协同剂)及少量聚氧化乙烯(PEO),配方分析不仅要确定三者的含量,还要明确膨润土如何通过“架桥-絮凝”机制增强PAM的留着效果,这种协同关系直接决定了助剂的应用效率。

配方分析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解析挥发性成分的首选技术,适用于检测施胶剂中的AKD含量、消泡剂中的矿物油成分。其原理是通过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再通过质谱确定组分的分子结构,检测限可达ppm级,能精准识别低含量的挥发性助剂。

液相色谱(HPLC)则针对非挥发性或高沸点成分,如聚丙烯酰胺类增强剂、水溶性施胶剂(如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分析某款阳离子PAM增强剂时,HPLC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模块测定其分子量分布——分子量过高可能导致纤维絮凝过度,过低则无法形成有效增强网络,因此分子量分布是配方优化的关键参数。

红外光谱(FT-IR)是快速定性分析的常用工具,通过特征官能团峰识别成分类型。比如,检测松香施胶剂时,红外谱图中1690cm⁻¹处的羧基峰、1280cm⁻¹处的酯基峰可快速确认松香成分;而AKD的特征峰则出现在1710cm⁻¹(酮羰基)和1650cm⁻¹(双键)处。

热重分析(TGA)用于解析成分的热稳定性及含量,比如检测水性涂料中的成膜助剂含量——通过加热过程中质量损失的台阶,可计算出成膜助剂的蒸发温度及占比,避免因成膜助剂过多导致纸张发脆。某涂料厂曾因成膜助剂添加过量,导致纸张在印刷时出现“脆裂”,通过TGA分析调整含量后,问题解决。

配方分析的标准化流程与关键环节

配方分析的第一步是样品前处理,需根据样品状态(固体、液体、乳液)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乳液状的施胶剂需通过离心分离去除水相,得到油相成分;固体增强剂则需用合适溶剂(如蒸馏水、乙醇)溶解,确保有效成分完全释放。前处理的关键是“尽可能保留有效成分,去除干扰杂质”,比如分析废纸脱墨剂时,需先通过过滤去除其中的纤维残渣,避免影响后续色谱分析。

第二步是成分分离,对于复配体系,需将各组分分离开来才能精准分析。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液液萃取(分离极性与非极性成分)、柱层析(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膜过滤(分离水溶性与油溶性成分)。例如,分析某款复配助留剂时,可先用醋酸乙酯萃取油溶性消泡剂,再用蒸馏水提取水溶性PAM,最后用柱层析分离PAM与膨润土,得到单一成分后再进行定性定量。

第三步是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上述技术确定各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定性分析需结合多种技术验证,比如某成分通过GC-MS初步判定为AKD,再用FT-IR确认特征官能团(如1710cm⁻¹的酮羰基峰),避免因同分异构体导致的误判;定量分析则需用标准曲线法,比如用已知浓度的AKD标样绘制GC-MS的峰面积-浓度曲线,再代入样品峰面积计算含量,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

第四步是协同机制分析,这是配方分析的核心价值。例如,分析某款高留着率助留剂时,需通过动态滤水仪测试不同成分组合的留着率——当PAM含量为0.1%、膨润土含量为0.05%时,留着率可达85%;若单独使用PAM,留着率仅为60%,由此可确定膨润土与PAM的协同比例是配方的关键。此外,还需测试温度、pH值对协同效应的影响,比如酸性条件下(pH<6),PAM的阳离子性增强,与膨润土的协同效果更明显。

成分组成与纸张性能的关联机制

施胶剂的成分组成直接决定纸张的施胶度。例如,AKD与松香施胶剂复配时,AKD的含量过高会导致“施胶滞后”(即纸张干燥后施胶度才逐渐显现),而松香含量过高则会降低施胶剂的稳定性。某企业曾遇到“纸张施胶度波动大”的问题,通过配方分析发现AKD与松香的比例从1:1变为2:1,调整回原比例后,施胶度波动从±10s降至±2s。

增强剂的分子量分布对纸张强度的影响显著。低分子量PAM(<100万)能渗透到纤维内部,增强纤维间的氢键结合;高分子量PAM(>500万)则在纤维表面形成网状结构,提高纤维间的结合力。某纸板厂使用高分子量PAM后,发现纸板环压强度提高了20%,但断纸率也增加了15%——配方分析显示,高分子量PAM导致纤维絮凝过度,调整分子量分布(加入20%低分子量PAM)后,断纸率降至原来的50%,强度仍保持15%的提升。

杂质成分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造纸化学品中的重金属杂质(如铅、镉)会导致纸张发黄,而残留的溶剂(如甲醇)会影响纸张的印刷适性。某印刷厂反映“纸张印刷时出现晕染”,通过分析发现施胶剂中的甲醇残留量达0.5%(标准<0.1%),更换低残留施胶剂后,晕染问题完全解决。

配方分析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策略

未知成分解析是配方分析中的常见难点,尤其是针对新型环保助剂(如生物基施胶剂、酶类增强剂)。例如,某企业收到一款生物基施胶剂样品,通过GC-MS未检测到常见的AKD或松香成分,改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LC-TOF-MS)后,发现其主要成分为聚乳酸(PLA)衍生物——这种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特征峰在常规GC-MS中无法显现,需用高分辨率质谱才能识别。

协同效应的验证需要结合生产实际。例如,某款助留剂的实验室测试留着率达90%,但工业化生产中仅为75%——配方分析发现,实验室用水的硬度为50mg/L(以CaCO3计),而工厂用水的硬度为200mg/L,钙离子会与助留剂中的阴离子成分结合,降低其活性。通过在配方中加入0.02%的螯合剂(如EDTA),工业化留着率提升至88%。

微量杂质的检测需要高灵敏度技术,比如离子色谱(IC)用于检测阴离子杂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用于检测重金属杂质(如汞、砷)。例如,某出口纸张因“铅含量超标”被召回,分析发现施胶剂中的铅来自原料松香中的残留——通过ICP-MS检测,松香中的铅含量达10ppm(标准<5ppm),更换低铅松香后,问题解决。

环保型造纸化学品的配方分析要点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环保型造纸化学品(如生物基施胶剂、酶类脱墨剂)的应用越来越广,其配方分析需关注“生物基含量”与“可降解性”。例如,生物基施胶剂的生物基含量需通过放射性碳测年法(¹⁴C检测)确定——生物基材料的¹⁴C含量高于石油基材料,可精准计算生物基比例(如某款施胶剂的生物基含量为70%,符合欧盟生物基产品认证要求)。

酶类增强剂(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配方分析需关注酶活性与稳定性。例如,纤维素酶的活性通过还原糖法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葡萄糖量),而稳定性则通过TGA检测——酶的失活温度需高于造纸过程的干燥温度(约120℃),否则会失去增强效果。某酶类增强剂在生产中失效,分析发现其失活温度为100℃,低于干燥温度,更换高稳定性酶(失活温度130℃)后,增强效果恢复。

环保型化学品的杂质分析需更严格,比如脱墨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残留——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LAS)会导致废水COD升高,需通过离子色谱检测其含量。某脱墨剂厂的产品因COD超标被投诉,分析发现LAS含量达2%(标准<1%),调整配方(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替代部分LAS)后,COD降至标准以下。

配方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包装纸企业为降低成本,尝试用国产施胶剂替代进口产品,但更换后发现纸张抗水性下降了30%。通过配方分析,进口施胶剂的AKD含量为30%,并添加了5%的聚乙烯蜡(增强抗水性);而国产施胶剂的AKD含量仅为25%,无聚乙烯蜡成分。调整国产施胶剂配方(增加5%AKD和3%聚乙烯蜡)后,抗水性恢复至进口产品水平,成本降低了20%。

某文化纸厂遇到“纸张掉毛掉粉”问题,排查发现是增强剂的分子量分布过宽——高分子量部分导致纤维絮凝,低分子量部分无法形成有效增强。通过配方分析,将增强剂的分子量分布从10万-1000万调整为50万-500万,掉毛掉粉率从15%降至2%,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

某企业需应对欧盟REACH法规,要求施胶剂中的有害溶剂(如甲苯)含量<0.1%。通过GC-MS分析,原施胶剂中的甲苯含量为0.3%,原因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甲苯作为溶剂。改用环己烷替代甲苯后,甲苯残留量降至0.05%,满足法规要求,成功进入欧盟市场。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