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织物抗菌检测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及结果判定标准

三方检测机构-房工 2024-05-03

抗菌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织物抗菌性能的耐久性是抗菌织物实用价值的核心体现——日常穿着中,织物会经历反复洗涤、摩擦、光照等损耗,若抗菌效果快速衰减,则无法真正实现长效防护。因此,准确的耐久性测试方法与清晰的结果判定标准,是抗菌织物研发、生产及质检的关键依据。本文将系统梳理织物抗菌耐久性的主要测试方法,并拆解不同标准下的结果判定规则,为行业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织物抗菌耐久性测试的预处理要求

耐久性测试前,试样需进行标准化预处理,以消除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助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常见预处理方法包括:将试样浸泡于30℃清水中10分钟,轻轻挤压去除水分后,在40℃通风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或按GB/T 8629-2017《纺织品 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中的“预洗1次”流程处理——使用无磷洗涤剂(浓度0.2%),水温30℃,洗涤10分钟,漂洗2次,脱水1分钟后晾干。预处理后的试样需在标准大气条件(温度20±2℃、相对湿度65±5%RH)下放置24小时,确保状态稳定。

需注意的是,预处理不可过度:若使用强碱性洗涤剂或高温洗涤,可能破坏织物上的抗菌剂结构,导致后续测试结果偏劣。因此,预处理参数需严格匹配测试标准的要求,如AATCC 61-2013《纺织品 耐洗涤色牢度》中规定的“轻度洗涤”程序,需避免对抑菌成分造成不可逆损伤。

洗涤耐久性的测试流程与关键参数

洗涤是抗菌织物最常见的损耗场景,因此洗涤耐久性是最核心的测试项目。主流测试方法遵循GB/T 20944.3-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振荡法》或AATCC 61-2013《纺织品 耐洗涤色牢度》中的“重复洗涤”程序。具体流程如下:

1、试样准备:裁取50mm×50mm的正方形试样,每个测试组(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准备3块平行样,同时准备3块未处理的空白对照样。

2、洗涤程序:使用实验室小型洗衣机(如Launder-Ometer),加入标准洗涤剂(GB/T 20944.3指定为“不含荧光增白剂的无磷洗衣粉”,浓度0.2%),水温30±2℃,液料比50:1(水与试样质量比),洗涤15分钟后,用30℃清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最后以400转/分钟脱水1分钟。

3、干燥与循环:将洗涤后的试样平铺于40℃通风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完成1次洗涤循环。根据产品定位,循环次数通常为10次、20次或50次(如内衣要求20次以上,家纺要求10次以上)。

4、抗菌性能测试:每完成5次循环,需按GB/T 20944.1-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测试试样的抗菌率——将试样与菌液接触24小时后,计算活菌数的减少比例。

摩擦耐久性的操作细节与结果评估

摩擦会导致织物表面的抗菌剂脱落,尤其对于涂层型抗菌织物,摩擦损耗更为明显。摩擦耐久性测试遵循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的方法,核心参数如下:

1、摩擦介质:使用标准摩擦布(GB/T 7568.2-2005规定的“漂白棉府绸”,面积50mm×50mm),干摩擦时保持摩擦布干燥,湿摩擦时将摩擦布浸泡于蒸馏水中,挤压至含湿率100%(即质量增加1倍)。

2、摩擦条件:使用摩擦牢度仪(如Y571B型),摩擦头压力为9N,摩擦速度为60次/分钟,摩擦行程为100mm。干摩擦和湿摩擦各进行100次,摩擦方向为往复直线运动。

3、测试部位:摩擦后,需选取试样的摩擦区域(约30mm×30mm)作为测试点,避免非摩擦区域的抗菌剂干扰结果。抗菌性能测试采用“接触法”——将试样与菌液接触18小时后,测量抑菌圈直径或活菌数减少率。

需注意的是,摩擦耐久性的结果需结合织物类型判断:对于针织内衣,湿摩擦后的抗菌率需≥60%;对于沙发面料等厚织物,干摩擦后的抗菌率需≥70%,否则视为“摩擦后抗菌性能失效”。

紫外线老化耐久性的测试条件与判定逻辑

户外织物(如防晒衣、帐篷布)需承受紫外线照射,部分抗菌剂(如纳米银、季铵盐)会因紫外线降解而失效。紫外线老化耐久性测试遵循GB/T 16422.3-2014《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或AATCC 186-2019《纺织品 抗紫外线性能的评价》中的“加速老化”程序。

1、光源选择:使用UVA-340型荧光紫外灯,模拟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波长315-400nm),辐照强度设定为0.63W/m²(对应太阳正午的紫外线强度)。

2、环境条件:试验箱内温度保持40±2℃,相对湿度50±5%RH,避免高温高湿加速抗菌剂的水解。

3、照射时间:根据织物应用场景设定,如户外T恤需照射50小时(相当于户外使用约6个月),帐篷布需照射100小时(相当于户外使用1年)。

4、结果测试:照射后,按GB/T 20944.2-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测试抗菌率——将试样浸入菌液(浓度1×10⁶CFU/mL)中,振荡2小时后,培养并计数活菌数。若照射后的抗菌率较初始值下降超过30%,则视为“紫外线老化后抗菌性能不合格”。

基于GB/T标准的结果判定规则

GB/T 20944系列标准是国内织物抗菌性能的核心判定依据,其中耐久性结果需满足以下要求:

1、洗涤耐久性:洗涤20次后,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的抗菌率≥70%;对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的抗菌率≥60%(适用于内衣、毛巾等直接接触皮肤的织物)。

2、摩擦耐久性:干摩擦100次后,抗菌率≥70%;湿摩擦100次后,抗菌率≥60%(适用于沙发面料、窗帘等易摩擦的织物)。

3、紫外线老化耐久性:照射50小时后,抗菌率下降≤20%(适用于户外织物)。

需注意的是,GB/T标准中“抗菌率”的计算方式为:(空白样活菌数-试样活菌数)/空白样活菌数×100%。若抗菌率<50%,则视为“无抗菌效果”;50%-69%为“有一定抗菌效果”;≥70%为“抗菌效果良好”。

基于AATCC标准的结果判定要点

AATCC标准是国际纺织行业的通用标准,其耐久性判定更注重“长效性”:

1、洗涤耐久性:按AATCC 100-2012《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测试,洗涤5次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需≥99%(即“99%抑菌”);洗涤20次后,抗菌率需≥90%(即“90%抑菌”)——该要求适用于高端抗菌内衣、医疗纺织品。

2、紫外线老化耐久性:按AATCC 186-2019测试,照射100小时后,抗菌率下降≤15%,且抑菌圈直径≥2mm(对于溶出型抗菌剂),否则视为“紫外线稳定性不合格”。

需说明的是,AATCC标准中的“抗菌率”计算方式与GB/T不同:AATCC 100采用“对数减少值”(Log Reduction Value,LRV),即空白样活菌数的对数减去试样活菌数的对数。例如,LRV=2表示活菌数减少99%,LRV=3表示减少99.9%——这一更严格的计算方式,更适合医疗、婴幼儿纺织品的高要求场景。

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耐久性要求差异

织物的应用场景决定了耐久性的核心考核指标:

1、内衣/毛巾:核心考核洗涤耐久性(需满足20次洗涤后抗菌率≥70%),因这类织物需频繁洗涤,抗菌剂需具备“耐水洗”性能(如化学键合型抗菌剂,而非涂层型)。

2、户外织物(防晒衣、帐篷):核心考核紫外线老化耐久性(需满足50小时照射后抗菌率下降≤20%),且需结合“耐摩擦”要求(干摩擦100次后抗菌率≥60%)。

3、医疗纺织品(手术衣、床单):需同时满足洗涤耐久性(50次洗涤后抗菌率≥90%)、摩擦耐久性(湿摩擦100次后抗菌率≥80%),且需通过“耐酒精擦拭”测试(用75%乙醇擦拭50次后,抗菌率无明显下降)。

4、家居织物(沙发面料、窗帘):核心考核摩擦耐久性(干摩擦200次后抗菌率≥70%),因这类织物常被接触摩擦,但洗涤频率较低(每年1-2次)。

结果判定中的常见误区与规避方法

实践中,耐久性测试易出现“结果偏差”,需注意以下误区:

1、忽视平行样的重复性: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仅做1块试样测试,导致结果偶然性大。正确做法是:每个测试组需做3块平行样,结果取平均值,且变异系数≤10%(即3次结果的差异不超过10%),否则需重新测试。

2、混淆“溶出型”与“非溶出型”抗菌剂的判定:溶出型抗菌剂(如纳米银)的耐久性需考核“抗菌剂析出量”——若洗涤20次后,析出量≤0.1mg/kg(符合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且抗菌率≥70%,视为合格;非溶出型抗菌剂(如化学键合的季铵盐)需考核“表面抗菌活性”——摩擦后表面抗菌率≥60%,视为合格。

3、过度依赖“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直径仅适用于溶出型抗菌剂(抗菌剂扩散形成抑菌圈),对于非溶出型抗菌剂(如织物表面的抗菌涂层),抑菌圈直径可能很小,但实际抗菌率很高。因此,需结合“接触法”或“振荡法”测试活菌数减少率,避免误判。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