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色牢度cnas检测的评级标准与影响因素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纺织品色牢度是评估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穿着耐久性与使用体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作为国内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机构,其制定的色牢度检测标准与评级体系,是企业产品合规、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CNAS认可的检测规范,详细解析纺织品色牢度的评级标准逻辑,以及生产、使用环节中影响色牢度表现的关键因素,为企业质量控制与检测实践提供参考。
CNAS认可的色牢度检测基础标准
CNAS对纺织品色牢度检测的认可,以国家标准(GB/T)与国际标准(ISO)的一致性为核心,大部分GB/T标准是ISO标准的等同或修改转化。例如,耐摩擦色牢度采用GB/T 3920-2008(对应ISO 105-X12:2001),耐洗色牢度采用GB/T 3921-2008(对应ISO 105-C06:2003),耐光色牢度采用GB/T 8427-2019(对应ISO 105-B02:2014)。这些标准明确了测试设备(如摩擦仪、水洗机、氙弧灯试验机)、试样制备(尺寸、数量、预处理)及操作步骤,是评级的前提。
不同标准针对的色牢度类型不同:耐摩擦色牢度关注摩擦过程中的掉色,分干、湿摩擦;耐洗色牢度模拟日常洗涤,考核染料在水、洗涤剂与机械作用下的脱落;耐光色牢度评估光照下的颜色稳定性,需控制光照强度、温湿度。CNAS要求实验室严格遵循对应标准流程,确保结果可重复、可比。
CNAS认可的标准会随国际标准更新,如2019年GB/T 8427修订后,耐光色牢度评级从“蓝羊毛标样”对比改为“光谱测色法+视觉评估”结合,更精准。企业与实验室需及时跟踪标准更新,避免因版本错误导致检测结果无效。
色牢度评级的核心体系:灰度卡与等级划分
CNAS色牢度评级以“灰度卡”(GB/T 250-2008,对应ISO 105-A02:1993)为核心,用于评估“褪色”(原样颜色变化)与“沾色”(贴衬织物沾污)程度。灰度卡由19组灰色调组成,从“无变化”(5级,最好)到“严重变化”(1级,最差),每组含褪色、沾色两张卡片。
评级时,需将测试后试样与原样、贴衬织物对比:褪色评级是试样测试区与未测试区对比,沾色评级是贴衬沾色区与未沾色区对比。例如耐洗色牢度需同时评试样褪色(如4级)与贴衬沾色(如3-4级),两者结合反映色牢度全貌。
等级可采用整级或半级(如3.5级),半级需用灰度卡中间级对比,提高准确性。视觉评估需在标准光源箱(GB/T 3978-2008)中进行,光源需符合“D65”(日光)或“C”(冷白荧光)要求,CNAS要求定期校准光源箱,避免光照偏差导致误差。
不同色牢度项目的具体评级逻辑
不同色牢度类型的评级重点不同:耐摩擦色牢度干、湿摩擦分别评级,湿摩擦因水分加速染料溶解,等级通常低于干摩擦(如干4级、湿3级);耐洗色牢度需考虑洗涤温度(40℃/60℃)与次数(5次/10次),温度越高、次数越多,等级越低;耐光色牢度评估光照下颜色稳定性,户外纺织品要求更高(如4级以上)。
耐光色牢度修订后,采用“光谱测色法+视觉评估”:先通过光谱仪测色差值(ΔE),再用视觉对比蓝羊毛标样,确保精准。耐汗渍色牢度模拟人体汗液影响,需同时评酸性与碱性汗液的褪色、沾色,内衣类要求高于外套(直接接触皮肤)。
例如棉涤混纺T恤的耐洗色牢度,若涤纶部分分散染料未充分固着,洗涤时会脱落沾污棉纤维,导致整体等级从4级降至3级,需同时关注两种纤维的色牢度表现。
纤维原料对色牢度的基础影响
纤维类型决定染料结合方式:棉(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共价键结合,耐洗色牢度优(4级以上);若用直接染料(物理吸附),耐洗仅2-3级,需固色剂提升。涤纶(合成纤维)用分散染料,高温(130℃)渗透进入无定形区,耐洗、耐光均优(4-5级);若染色温度不足,染料无法充分渗透,耐洗降至3级。
羊毛(蛋白质纤维)用酸性染料,与氨基结合,耐洗好但耐光受染料结构影响:某些酸性染料光照下易分解,导致变黄。混纺纤维更复杂,如棉涤混纺需“一浴法”或“两浴法”染色,若两种染料条件不匹配(温度、pH),会导致其中一种纤维色牢度不足。
例如棉涤混纺T恤,若染色时分散染料未充分固着,洗涤时涤纶染料脱落沾污棉纤维,整体色牢度下降,需优化染色工艺匹配两种纤维的要求。
染料选择与色牢度的直接关联
染料结构与固色率直接影响色牢度:活性染料“双活性基”(如M型)比“单活性基”(如X型)固色率高(>80%),耐洗更好;直接染料固色率低(<60%),未结合染料易脱落,耐洗差。耐光色牢度与染料光稳定性相关:蒽醌结构染料(分散、还原染料)光稳定,耐光4-5级;偶氮结构染料(直接、酸性)易被紫外光分解,耐光1-2级。
染料溶解度也关键:溶解度高的直接染料易溶于水,洗涤时脱落;溶解度低的还原染料需还原成隐色体染色,固色后溶解度极低,耐洗好(如牛仔布用还原染料,耐洗4级以上)。若染料溶解度与染色条件不匹配,会导致色牢度下降。
例如某纯棉衬衫用活性红染料(双活性基),固色率85%,耐洗4级;若换成单活性基活性红,固色率60%,耐洗降至3级,染料选择直接决定色牢度表现。
染色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
染色工艺参数(温度、pH、时间、搅拌)决定染料与纤维的结合程度:活性染料染棉需60-80℃、pH10-11、30-60分钟,温度过低会降低反应速率,pH过高会导致染料水解(失去活性),均会降低固色率与色牢度。
机械搅拌强度需适中:搅拌不足导致染料分布不均,局部褪色;搅拌过强损伤纤维结构,染料脱落。针织布染色需“低张力”搅拌,避免布面起毛影响色牢度。固色处理是关键:活性染料染棉后用“固色剂Y”封闭未反应羟基,减少染料脱落;分散染料染涤纶后用“还原清洗”去除表面未固着染料,避免洗涤掉色。
例如某棉制连衣裙,染色时pH值未控制在10-11(实际pH8),活性染料未充分反应,耐洗色牢度从4级降至3级,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
后整理工艺对色牢度的间接影响
后整理工艺改变纤维表面结构,间接影响色牢度:树脂整理(免烫)用甲醛或无甲醛树脂,若树脂渗透纤维内部,会封闭染料结合位点,降低耐洗色牢度;若仅覆盖表面,可形成保护膜,提升耐摩擦色牢度。
涂层整理(PVC/PU)用于防水布,涂层覆盖表面阻止染料与外界接触,理论提升耐洗、耐光;但若涂层厚度不均,局部脱落会暴露纤维,导致掉色。防水整理(氟碳树脂)降低纤维表面张力,若与染料反应,会破坏染料结构,导致颜色变化(如纯棉雨衣防水整理后,耐洗从4级降至3级)。
例如某涤纶外套做涂层整理,涂层厚度均匀时耐光色牢度从4级升至4-5级;若涂层局部脱落,暴露的涤纶纤维光照下褪色,整体等级降至3级,需优化涂层工艺。
使用环境对色牢度的最终考验
使用环境加速色牢度下降:洗涤条件中,高温水(60℃以上)加速染料溶解,强碱性洗涤剂(洗衣粉)破坏活性染料与棉的共价键,强力洗模式增加摩擦,均会降低色牢度。例如纯棉T恤用60℃水+洗衣粉洗涤,耐洗从4级降至3级。
光照条件中,紫外光破坏染料分子结构:纯棉T恤夏季暴晒1个月,耐光从4级降至2级(活性染料偶氮结构分解);荧光增白剂处理的纺织品,光照下易黄变,影响视觉评级。
汗液与化妆品影响:汗液中的盐分、尿素与化妆品中的酒精、香料,会与染料反应加速脱落。例如白色棉袜接触汗液后,袜口活性红染料与盐分结合,形成难溶盐类,局部颜色变深(反沾色),影响整体评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