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检测中抑菌环测试的操作步骤详解
抗菌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抑菌环测试是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的经典方法,通过观测细菌在含抗菌样品的培养基上生长受抑制的环形区域,直观反映抗菌效果。该方法因操作简便、结果可视化强,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等纺织品检测。本文将拆解其操作步骤,涵盖样品准备、培养基制备、菌液接种、样品放置、培养观察等关键环节,为检测人员提供实操参考。
样品的预处理与裁剪
纺织品生产中残留的整理剂、污渍会干扰测试结果,需先按标准(如GB/T 20944.2-2007)预处理:用蒸馏水或0.1%中性洗涤剂浸泡15min,轻轻揉搓后冲洗3次,再于37℃恒温箱晾干(避免阳光直射破坏抗菌成分)。
预处理后的样品需裁剪成规格统一的试样,常用直径15mm的圆片(或边长15mm的正方形),用无菌 punches 器或剪刀裁剪,确保边缘平整无毛刺——毛刺会挂住菌液,导致局部菌浓度过高,影响抑菌环均匀性。每个样品制备3个平行样,平行样尺寸、形状需完全一致,减少实验误差。
培养基与试剂的制备
抑菌环测试常用营养琼脂培养基(NA),适合大多数测试菌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制备时,按培养基说明书称量粉末(如1000mL水加33g NA),加入蒸馏水后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分装到三角瓶中,用棉塞封口,121℃高压灭菌15min。
灭菌后的培养基需冷却至45-50℃(手触瓶壁不烫手),避免温度过高杀死后续接种的细菌。同时准备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用于稀释菌液和冲洗样品,PBS需提前灭菌(121℃、15min)备用。
菌液的制备与浓度调整
先复苏菌种:从-80℃冰箱取出目标菌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苔,接种到10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180rpm振荡培养18-24h,使菌种恢复活性。
复苏后的菌液用比浊法调整浓度:取1mL菌液加9mL PBS稀释,与0.5麦氏比浊管(相当于1.5×10^8 CFU/mL)在黑色背景下对比,浊度一致即可。若用分光光度计,OD600值需在0.08-0.1之间(对应0.5麦氏比浊)。
最后制备工作菌液:将调整好的菌液按1:9比例用PBS稀释(1mL菌液加9mL PBS),得到1.5×10^7 CFU/mL的工作菌液——此浓度能保证接种后平板形成均匀菌苔,又不会因菌过多导致抑菌环模糊。
平板的制备与菌液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中,向每个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倒入15-20mL冷却至45℃的培养基,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覆盖底部,静置30min待凝固(表面无流动性)。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工作菌液,在试管壁挤压3次去掉多余液体,然后在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次旋转60度,最后沿边缘涂一圈。接种后平板需晾干5-10min,让菌液完全吸收——未晾干就放样品会导致样品浮起,影响抗菌成分释放。
样品的放置与密封
用无菌镊子(提前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使用)夹取预处理好的样品,放在平板中央,轻轻向下按压1-2秒,确保样品与培养基紧密接触(但不要压破培养基)。每个平板放1个样品,避免样品间抑菌作用互相干扰。
放置好样品后,用Parafilm膜密封平板边缘(或用无菌保鲜膜),防止培养过程中水分蒸发导致培养基干裂,同时避免杂菌污染。在平板底部用记号笔标记样品编号、菌种、日期,避免混淆。
恒温培养与抑菌环测量
将密封好的平板倒置(避免冷凝水滴落在培养基上),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24h——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18h,大肠杆菌培养24h(不同菌种生长速度不同)。
培养结束后取出平板,观察样品周围是否有透明的抑菌环(即细菌无法生长的区域)。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直径(包括样品本身直径),取3个垂直方向的平均值(精确到0.1mm)。若抑菌环边缘不整齐,取最宽和最窄值的平均;若有微小菌落生长在抑菌环内,需判断是否为杂菌(对比阴性对照),杂菌需重新实验。
空白对照与结果有效性判断
实验需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用未处理的同种纺织品(不含抗菌剂),按相同步骤操作,阴性对照不应出现抑菌环(若出现,说明样品预处理不彻底或实验污染);阳性对照用已知抗菌性能的标准样品(如含1%三氯生的纺织品),应出现清晰抑菌环(若未出现,说明菌液或培养基失效)。
平行样的抑菌环直径偏差需≤1mm,否则实验无效(需重新制备样品和菌液)。只有当对照符合要求、平行样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时,测试结果才有效。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