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技术在印刷电路板焊点温度检测的应用规范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技术凭借非接触、快速响应的优势,成为印刷电路板(PCB)焊点温度检测的核心手段。焊点作为电子设备的“生命线”,其温度异常直接引发虚焊、脱焊甚至设备失效,而规范的应用流程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一致的关键。本文结合行业实践与技术标准,系统梳理红外检测从前期准备到结果判定的全流程规范,为企业实现可靠的焊点温度管控提供实操指南。
检测前的准备规范
检测前需完成设备、环境与样品的三重准备。设备选择上,应根据焊点特性匹配红外热像仪参数:温度范围需覆盖25℃至300℃(涵盖焊点正常工作与过载状态),空间分辨率≤17μm(确保0603等小尺寸焊点清晰成像),温度精度≤±2℃(满足微小温度差异识别需求)。同时需检查设备状态,确保镜头无污渍、电池电量充足、存储功能正常。
环境控制是减少干扰的关键。检测区域需封闭或半封闭,提前30分钟关闭空调、风扇等气流源,避免风速超过0.5m/s;环境温度控制在20℃至25℃,相对湿度≤60%,远离暖气片、阳光直射等热源,防止环境辐射影响测量精度。
样品准备需模拟实际工作场景:PCB需接入额定电压或假负载,通电20分钟至温度稳定(连续5分钟温度波动≤0.5℃);表面需清洁无灰尘、油污,若有污染物用异丙醇擦拭晾干,避免遮挡或改变焊点发射率。此外,需根据Gerber文件标记待检测焊点位置,确保定位精准。
设备校准与发射率设置规范
红外检测的准确性依赖定期校准与发射率匹配。热像仪需每年送法定计量机构校准,覆盖温度示值误差、发射率误差、空间分辨率等项目,校准报告需留存备查。检测前需用黑体炉验证:将黑体设定为100℃(焊点典型温度),调整热像仪发射率至0.95(黑体标准发射率),若测量值与设定值偏差超过±2℃,需重新校准或更换设备。
焊点材料的发射率需精准设置:无铅锡银铜(SAC)焊点发射率约0.18-0.22,锡铅(SnPb)焊点约0.15-0.20。若不确定材料成分,可通过实验测定:用接触式温度计(如热电偶)测量工作状态下的焊点温度,再调整热像仪发射率至两者数值一致,确保发射率与实际材料匹配。
焊点定位与检测区域规范
焊点定位需结合设计文件与实际场景。首先根据Gerber文件或PCB原理图确定焊点坐标,用记号笔在板上标记;检测时将热像仪对准标记区域,调整焦距使焊点在视场中占据至少3×3像素(避免像素不足导致测量误差)。
检测区域需聚焦焊点本身,避免包含周围PCB基板或元件:基板的发射率约0.9(远高于焊点),元件外壳(如塑料)发射率约0.8,若纳入检测区域会导致温度值虚高。可通过调整热像仪的ROI(感兴趣区域)功能,将测量范围限制在焊点的圆形或矩形区域内,确保数据仅来自焊点。
检测参数设置规范
参数设置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发射率需按焊点材料调整(如SAC焊点设为0.2),不可默认使用基板或空气的发射率;背景温度补偿需开启,若环境温度波动超过5℃,需每10分钟重新测量背景温度并更新补偿值。
积分时间需根据焊点温度调整:常温焊点(≤50℃)设为10-20ms,高温焊点(≥150℃)缩短至5-10ms,避免图像饱和;温度范围需“窄而准”,如检测正常工作焊点时设为40℃-150℃,避免过宽导致温度分辨率下降(如从0℃-500℃调整为40℃-150℃,分辨率可提升4倍)。
调色板选择高对比度模式(如铁红或彩虹色),便于识别焊点温度差异;若检测微小温度变化(如≤5℃),可开启“温度增强”功能,放大局部温度区间的色彩差异。
数据采集与记录规范
数据采集需在PCB稳定工作状态下进行:通电20分钟后,连续观测5分钟,若焊点温度波动≤0.5℃,即可开始采集。采集时保持热像仪与PCB垂直,距离控制在设备最佳工作距离(如1-2米,避免近距畸变或远距像素不足)。
记录内容需完整可溯源:包括设备信息(型号、编号、校准日期)、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风速)、样品信息(PCB编号、工作电压、负载电流)、检测参数(发射率、积分时间、温度范围)、焊点坐标(X/Y轴位置)、温度数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记录需用电子表格或纸质文档同步保存,避免后期修改或遗漏。
焊点温度判定规范
温度判定需依据行业标准或客户要求。常见标准如IPC-TM-650(电子元器件测试方法)规定:无铅焊点长期工作温度≤125℃,短期过载(≤1小时)≤150℃;锡铅焊点长期≤100℃,短期≤130℃。若客户有更严格要求(如军工设备≤100℃),需优先遵循客户标准。
判定时需排除异常值:若某焊点测量值远超周边,需重复检测3次——第一次调整发射率(±0.02),第二次更换检测角度(避免反射干扰),第三次用接触式温度计验证。若三次结果均超过标准,可判定为异常焊点。
干扰因素排除规范
常见干扰需针对性排除:发射率错误是最常见问题(如将焊点发射率设为0.9,导致测量值虚高30℃以上),需核对材料手册或实验测定;环境反射(如周围有金属架反射热源),需用黑布遮挡反射物或调整检测位置;气流干扰(如风扇吹焊点),需关闭风扇并等待5分钟再检测;遮挡(如电容挡住焊点),需调整PCB角度或移除遮挡元件(若允许)。
若检测时发现热像图中焊点与基板边界模糊,需清洁镜头或调整焦距——镜头污渍会导致图像模糊,焦距不当会使焊点边缘虚化,均会影响温度测量精度。
人员操作规范
检测人员需经专业培训:掌握红外检测原理(黑体辐射定律)、设备操作(焦距调整、参数设置)、PCB结构(焊点位置与材料);需持有《红外检测人员资格证》(如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颁发的证书),每年至少参加1次行业培训更新知识。
操作时需戴防静电手环,避免静电损坏PCB元件;禁止触摸红外镜头(指纹会降低透光率),若有污渍用镜头纸蘸异丙醇轻轻擦拭;检测完成后,需关闭设备电源,盖上镜头盖,存放在干燥环境(湿度≤60%,温度10℃-30℃),避免镜头起雾或元件受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