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在食品包装热封强度温度检测中的操作方法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包装的热封强度是保障产品密封性与保质期的核心指标,而热封温度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变量——温度过低会导致封合不牢,过高则会造成材料降解、强度下降。传统接触式测温(如热电偶)存在响应滞后、破坏样品的缺陷,红外检测因非接触、实时、可视化的优势,成为食品包装热封温度监测的主流技术。本文聚焦红外检测在热封强度温度检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设备准备、参数调试到流程执行,拆解每一步的关键要点,为行业应用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红外检测前的设备校准与样品预处理
设备校准是红外检测的基础:需使用经国家计量机构校准的黑体辐射源,设置3-5个覆盖热封温度范围的点(如100℃、150℃、200℃、250℃),每个点稳定5分钟后,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黑体表面温度——偏差需≤±1℃,若超出则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参数(聚合物材料发射率通常在0.8-0.95,需根据材质查表确认)。镜头清洁同样重要:用无水乙醇浸湿的无尘布轻擦镜头表面,避免刮伤,清洁后静置2分钟待乙醇挥发,防止残留液影响测量精度。
样品预处理需保证代表性与一致性:选取同批次、同规格的包装膜(如复合膜、PE膜),裁剪成150mm×100mm的试样,用干布擦拭表面去除油污、水汽或灰尘——这些杂质会改变材料的红外吸收特性,导致温度测量误差。对于尼龙(PA)复合膜这类易吸潮材料,需提前放入50℃烘箱干燥30分钟,确保样品表面无水分残留;若试样表面有印刷层,需选择印刷面积较小的区域作为检测点,避免油墨影响红外穿透。
红外检测核心参数的调试要点
波长范围选择需匹配材料特性:食品包装材料多为聚烯烃(PE、PP)或复合聚合物,其红外发射光谱的峰值集中在8-14μm波段(此为“大气窗口”,红外辐射衰减最小),因此需选用工作波长覆盖8-14μm的热像仪——若选用短波(如3-5μm)热像仪,会因材料对短波红外反射强,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测量距离需结合镜头焦距调整:根据热像仪镜头参数(如25mm镜头最小工作距离10cm),将热像仪安装在热封机上方15-30cm处,确保视场角完全覆盖热封区域(热封刀宽度+2cm边缘)。若距离过远,视场角过大易包含热封刀以外的低温区域,导致平均温度偏低;若距离过近,热封区域超出镜头视场,无法完整采集温度分布。
响应时间需匹配热封速度:连续热封机的速度通常为30-60m/min,热封时间仅0.5-1秒,因此热像仪的响应时间需设置为≤10ms(部分高速热像仪可达到1ms)——若响应时间过长,会错过温度上升的峰值,导致数据无法反映真实热封状态。
热封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监测流程
设备安装需保证同步与稳定:将红外热像仪固定在热封机机架上,调整角度至与热封刀平面垂直(或成45°以内夹角,避免反光),确保热封区域占据热像图的60%-80%视野。通过PLC或继电器连接热像仪与热封机,实现热封启动与热像仪录像的同步——热封机触发指令时,热像仪自动开始记录(每秒采集10-20帧图像),避免人工操作的时间差。
温度数据采集需聚焦关键指标:热封过程中,需记录三个核心数据——热封区域的平均温度(反映整体封合水平)、最高温度(避免局部过热降解)、温度分布标准差(反映均匀性,标准差≤5℃为合格)。例如,某PE膜热封温度要求170-190℃,若热像图显示平均温度180℃、最高温度195℃、标准差3℃,则需关注最高温度是否接近PE的热降解温度(约200℃),必要时下调热封机的加热功率。
温度数据与热封强度的关联分析步骤
样本分组需控制变量:将同一批次包装膜分为5组,每组10个试样,分别设置160℃、170℃、180℃、190℃、200℃的热封温度,保持热封压力(如0.3MPa)、时间(如1s)一致——排除其他变量干扰,确保温度是影响强度的唯一因素。
数据关联需结合统计分析:每组试样热封后,用拉力机按GB/T 1040.3-2006标准测试剥离强度(速度50mm/min,夹持距离100mm),将平均温度与对应强度导入Excel绘制散点图——若数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如160℃时强度12N/15mm,180℃时25N/15mm,200℃时20N/15mm),则通过回归分析确定最佳热封温度范围为175-185℃。
检测异常的识别与调整方法
温度不均需排查热封刀状态:若热像图显示热封区域有“热点”(局部温度高20℃以上)或“冷点”(局部温度低10℃以上),热点可能是热封刀局部磨损(压力不均导致摩擦生热),需研磨或更换热封刀;冷点可能是加热管断路,需用万用表检测电阻,更换故障元件。
数据波动需排除环境干扰:若同一试样连续3次测量温度偏差超5℃,需检查热像仪是否松动、电源电压是否波动(±5%以内为正常)或有无风扇直吹样品——环境气流影响时,需在热封区域加装挡风板;电源问题则用稳压器解决。
结果可靠性的验证操作
与接触式测温对比验证:选取5个试样,在热封刀表面粘贴K型热电偶(位置与红外测量区域重合),同时测量温度——若红外与热电偶温度差≤2℃,说明红外数据可靠。
重复性与再现性测试:同一试样测5次,温度相对标准偏差(RSD)≤3%、强度RSD≤5%为合格;2名操作员分别测同一批试样,温度偏差≤3%、强度偏差≤5%,说明操作方法一致。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