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第三方实验室开展cnas检测的质量保证措施探讨

三方检测机构-孟工 2024-04-12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第三方实验室作为独立检测机构,其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客户决策与行业信任。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作为实验室能力的权威证明,要求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然而,实际运营中,如何将CNAS准则转化为可落地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多数实验室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CNAS-CL01:2018等准则要求,从人员、设备、方法、样品等关键环节,探讨第三方实验室开展cnas检测的质量保证路径。

人员能力的全流程管控

人员是实验室质量的“第一变量”,CNAS要求检测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教育背景、培训经历与实践经验。第三方实验室首先需建立明确的人员资质准入标准:检测岗位需招聘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或具备5年以上检测工作经验的人员;审核岗位需持有CNAS评审员培训证书或同等资质。入职环节,需对人员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进行原件核验,避免“证书挂靠”等违规行为。

入职后,实验室需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首先是CNAS准则培训,重点讲解CL01中的“人员职责”“能力评估”等条款,确保人员理解“公正性”“保密性”等核心要求;其次是检测方法培训,由资深技术人员讲解标准方法的操作细节(如气相色谱法的进样量控制、光谱法的基线校正),并通过“师傅带徒”模式进行实操训练;最后是伦理培训,强调避免客户干预检测结果、保护客户机密信息的重要性。

能力考核需常态化:每月开展1次盲样测试,选取与日常检测项目一致的盲样,要求检测人员在未知样品信息的情况下出具结果,对比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每季度开展1次人员间比对,由2名及以上检测人员对同一批样品进行平行检测,计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若RSD超过5%(根据方法标准调整),需重新培训并再次考核。对于考核不通过的人员,需暂停其检测权限,直至补考合格。

此外,需建立人员授权的动态管理机制:检测人员需通过考核后方可获得“检测授权”,授权范围明确到具体检测项目(如“授权检测饮用水中COD”而非“授权检测水质项目”);每年对授权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结合日常考核结果、客户投诉情况、检测失误记录等,调整授权范围——若某人员连续3次盲样测试不合格,需收回其检测授权,待重新培训考核通过后恢复。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

设备是检测结果的“硬件基础”,CNAS要求设备需满足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并处于受控状态。第三方实验室的设备管理需从采购环节开始:在采购前,技术部门需根据检测项目的标准方法,明确设备的技术参数(如原子吸收光谱仪需具备火焰/石墨炉双模式,检出限≤0.01mg/L);采购时,需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选择具备ISO9001认证或行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避免采购“三无”设备。

设备到货后,需进行验收:首先检查设备的外观(有无损坏、配件是否齐全),然后进行性能验证——用标准物质(如GBW08607水中COD标准物质)测试设备的准确度,若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2%(根据设备要求调整),方可验收合格。验收记录需详细填写设备型号、serial号、验收日期、验证结果等信息,存入设备档案。

校准与检定需合规:设备需按照CNAS要求定期校准,校准周期根据设备的稳定性、使用频率确定(如天平每6个月校准1次,气相色谱仪每12个月校准1次)。校准机构需选择获得CNAS认可的实验室,校准报告需明确给出“测量不确定度”,以便实验室评估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若校准结果显示设备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如天平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1mg,校准后偏差为±0.2mg),需立即停止使用,联系厂家维修后重新校准。

日常维护需制定SOP: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的日常维护包括:每日开机前检查流动相的液位(需高于泵的吸入管),避免泵空转;每日检测结束后,用甲醇冲洗色谱柱30分钟,防止流动相中的缓冲盐结晶堵塞色谱柱;每月检查泵的密封垫,若出现漏液需及时更换。维护记录需详细填写维护日期、维护内容、维护人员,确保设备状态可追溯。

设备报废需严格审批:当设备无法满足检测要求(如检出限达不到新标准要求)或维修成本超过设备原值50%时,需启动报废流程:由技术部门出具《设备报废评估报告》,说明报废原因(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检出限为0.05mg/L,无法满足GB 5749-2022中铅≤0.01mg/L的检测要求”);经质量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后,进行报废处理,并在设备档案中记录报废日期与处理方式(如拆解回收、变卖)。

检测方法的合规性与有效性保障

CNAS要求检测方法需优先选择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如GB、ISO、ASTM标准),仅当无标准方法时,方可使用非标准方法或实验室自制方法。第三方实验室需建立“检测方法清单”,明确每个检测项目对应的标准方法名称、标准编号及版本号(如“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GB/T 5750.12-2023”),并定期更新清单(每季度核对一次标准修订情况)。

对于非标准方法(如客户要求的“快速检测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需进行方法验证:验证内容包括方法的检出限(LOD)、定量限(LOQ)、精密度(RSD)、准确度(回收率)。例如,快速检测方法的回收率需在80%~120%之间,RSD≤10%,方可投入使用。验证过程需形成《方法验证报告》,包含验证方案、实验数据、结论等内容,由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对于修改后的标准方法(如将标准方法中的“水浴加热30分钟”改为“超声提取20分钟”),需进行方法确认:确认修改后的方法是否满足原标准的性能指标。例如,修改提取方式后,需测试回收率是否与原方法一致,若回收率从95%降至85%,但仍在允许范围内(80%~120%),则需在《方法确认报告》中说明修改的合理性,并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检测方法的实施需严格遵循标准要求:实验室需将标准方法转化为《作业指导书》(SOP),明确操作步骤的细节(如“移取10.00mL样品至容量瓶”而非“移取10mL样品”)、试剂的规格(如“使用色谱纯甲醇”而非“使用甲醇”)、仪器的参数设置(如“气相色谱仪的柱温为250℃,载气流速为1mL/min”)。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SOP操作,禁止随意修改操作步骤——若需调整参数,需提交《方法偏离申请》,说明偏离原因(如“仪器故障导致柱温无法达到250℃,调整为245℃”),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偏离情况。

样品的闭环管理与追溯

样品是检测结果的“源头”,CNAS要求样品需具有唯一性标识、可追溯性。第三方实验室需建立样品的“从接收至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首先是样品接收环节,需检查样品的状态(如是否破损、是否超过保质期)、标识(如客户提供的样品编号、名称、批次)、数量(是否符合检测要求)。例如,接收饮用水样品时,需检查采样瓶是否密封、是否在采样后24小时内送达(符合GB/T 5750.2-2023要求),若样品破损或超时,需拒绝接收并告知客户。

接收后,需为样品分配唯一标识(如“20240508-001”,包含日期与流水号),并在样品瓶上粘贴标识标签,同时将样品信息录入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客户名称、样品名称、编号、接收日期、检测项目等。存储环节,需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存储条件:生鲜食品样品需存储在4℃冷藏柜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样品需存储在-20℃冷冻柜中,土壤样品需存储在干燥、通风的样品室中,避免受潮。存储柜需配备温度监控设备(如温湿度记录仪),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若温度超出允许范围(如冷藏柜温度超过8℃),需立即转移样品至备用存储设备,并查找原因(如制冷系统故障)。

样品制备需标准化:实验室需制定《样品制备SOP》,明确制备步骤的细节。例如,土壤样品的制备:需将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塑料膜上,自然风干(避免阳光直射),用玛瑙研钵研磨至通过100目筛(孔径0.15mm),混合均匀后取10g样品用于检测;水样的制备:需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去除悬浮物,避免堵塞仪器管路。制备过程中,需避免样品污染:使用专用的制备工具(如玛瑙研钵而非铁质研钵,防止引入重金属污染),制备前需用蒸馏水清洗工具3次,制备后需将工具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

检测后的样品处置需合规:对于一般样品(如饮用水、土壤),需存储至检测报告出具后7天(以便客户复核),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倒入下水道、填埋);对于危险样品(如含重金属的废水、含苯系物的废气样品),需交由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处置,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并保留处置记录(如转移联单、处置证明)。处置过程需在LIMS系统中记录,包括处置日期、方式、责任人等信息,确保样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环境条件的精准控制与持续监控

环境条件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CNAS要求实验室需控制检测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使其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第三方实验室首先需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划分不同的环境区域:微生物检测室需达到百级洁净度(根据GB 50591-2010要求),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与紫外消毒灯;色谱分析室需控制温度在20~25℃、湿度在40%~60%(避免色谱柱受潮);原子光谱室需避免电磁干扰,远离变压器、大功率电机等设备。

环境监控需配置专用设备:每个检测室需安装2台温湿度记录仪(互为备份),每1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与湿度;微生物检测室需安装尘埃粒子计数器,每周检测1次洁净度(记录≥0.5μm与≥5μm的粒子数);色谱分析室需安装空调系统与除湿机,确保温度与湿度稳定。监控设备需定期校准:温湿度记录仪每12个月校准1次,尘埃粒子计数器每24个月校准1次,校准机构需具备CNAS认可资质。

日常监控中,需关注异常情况的处理:若温湿度记录仪显示色谱分析室的温度达到28℃(超过允许范围),需立即启动应急措施:首先关闭色谱仪(避免柱温过高导致柱效下降),然后检查空调系统(如是否过滤网堵塞、制冷剂不足),若空调无法及时修复,需将样品转移至备用色谱分析室(已提前调控好环境条件)进行检测,并在LIMS系统中记录异常情况与处理措施。若微生物检测室的尘埃粒子数超过百级要求(≥0.5μm粒子数>3520个/m³),需立即停止检测,开启紫外消毒灯消毒30分钟,再次检测尘埃粒子数,直至符合要求后方可恢复检测。

内部质量控制的常态化实施

内部质量控制(IQC)是实验室自我检查的重要手段,CNAS要求实验室需制定IQC计划,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第三方实验室需根据检测项目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IQC频率:高风险项目(如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医疗废物中的病原体检测)需每批样品开展IQC;中风险项目(如饮用水中的COD检测、土壤中的pH检测)需每5批样品开展1次IQC;低风险项目(如纺织品中的pH检测、塑料中的密度检测)需每10批样品开展1次IQC。

常见的IQC措施包括:空白试验——每批样品检测时,同时检测空白样品(如用蒸馏水代替样品),空白结果需低于方法的检出限(如COD检测的空白值需<5mg/L),若空白值过高,需检查试剂纯度(如蒸馏水是否被污染)、仪器清洗情况(如消解管是否残留有机物);平行样测试——每批样品中选取10%的样品进行平行检测(如每10个样品做1个平行样),计算平行样结果的RSD,若RSD>5%(根据方法标准调整),需重新检测该批样品;加标回收试验——每批样品中选取5%的样品进行加标(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加标后结果-加标前结果)/加标量×100%),若回收率不在80%~120%之间,需查找原因(如提取不完全、仪器响应异常)并重新检测。

IQC结果需及时分析与处理:实验室需将IQC数据录入LIMS系统,生成控制图(如均值-极差控制图、累积和控制图),观察结果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均值±3σ)。若结果超出控制范围(如某批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5%),需启动纠正措施:首先复查检测过程(如加标量是否准确、检测步骤是否遗漏),然后重新检测该批样品,若重新检测结果符合要求,需记录纠正措施;若重新检测结果仍不符合要求,需暂停该检测项目,直至找到根本原因(如方法标准理解错误、仪器故障)并解决。

外部质量评价的有效参与与结果利用

外部质量评价(EQA)是验证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方式,CNAS要求实验室需定期参加能力验证(PT)或实验室间比对。第三方实验室首先需选择合适的EQA计划:优先选择CNAS认可的PT提供者(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计划,确保PT项目与日常检测项目一致(如日常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需选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能力验证”计划)。每年需参加至少1次与主要检测项目相关的PT计划,对于高风险项目(如医疗设备中的辐射检测),需每半年参加1次。

参加PT时,需严格遵循PT提供者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样品,按照日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避免为了“获得好结果”而改变检测方法(如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或更高纯度的试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结果报告,报告需包含检测方法、仪器型号、结果数值及不确定度。提交后,需等待PT提供者的结果反馈(通常为1~2个月)。

PT结果的处理需及时:若结果为“满意”(如Z值在±2之间),需总结经验(如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并将结果录入LIMS系统作为能力证明;若结果为“不满意”(如Z值>2或<-2),需立即启动纠正措施:首先复查检测过程(如是否看错样品编号、是否计算错误),然后与PT提供者联系,获取样品的参考值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分析偏差原因(如仪器未校准、方法理解错误);接着采取纠正措施(如校准仪器、重新培训人员),并进行验证(如开展1次盲样测试),确保问题解决;最后形成《PT结果纠正报告》,提交质量负责人审核,并报CNAS秘书处备案(若涉及认可项目)。

文件与记录的追溯性管理

文件与记录是实验室质量的“证据链”,CNAS要求文件需受控、记录需可追溯。第三方实验室需建立文件控制系统:首先是文件的编制,所有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需由相关部门编制(质量手册由质量部编制,作业指导书由技术部编制),编制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其次是文件的审核,文件需经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审核,确保内容符合CNAS准则要求;最后是文件的批准,文件需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发布。

文件的受控管理需确保“使用有效版本”:所有发布的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需加盖“受控章”,并在LIMS系统中记录文件的版本号(如“QM-01-2024”,包含质量手册、版本号、年份)。实验室需定期检查文件的有效性:每季度核对一次文件的版本,若发现过期文件(如某SOP的版本为2022版,而最新版本为2024版),需立即收回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