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可靠性检测需进行的湿热循环试验方法介绍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路板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载体,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整机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湿热环境(如高温高湿交替)易引发焊点电化学迁移、绝缘材料老化、元器件引脚腐蚀等问题,是导致电路板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湿热循环试验作为可靠性检测的关键项目,通过模拟极端温湿度交替环境,能提前暴露电路板的潜在缺陷。本文将围绕该试验的具体方法展开,包括试验前准备、参数设定、过程控制及结果评估等核心环节,为相关检测工作提供实操参考。
试验标准与依据
湿热循环试验的开展需以权威标准为依据,目前行业内常用的标准包括电子行业的IPC-9701《印制板组件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GB/T 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以及国际标准IEC 60068-2-30《环境试验 第2-30部分:试验 试验Db:交变湿热(12小时循环)》。这些标准对试验的温湿度范围、循环周期、样品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同行业的产品对试验标准的选择有所差异。例如,军工电子设备需遵循GJB 150A-2009《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中的湿热循环要求,其温湿度范围更宽(如-55℃至70℃,95%RH),循环次数更多(如100次以上);消费电子类产品则常采用IEC 60068-2-30,要求相对温和(如0℃至60℃,80%RH,20-50次循环)。
标准中的核心要求包括温湿度的控制精度(如GB/T 2423.4规定温度偏差±2℃,湿度偏差±3%RH)、循环过程的连续性(避免中途停机影响试验效果),以及试验后的失效判据(如绝缘电阻的最低限值、焊点完整性要求)。
检测人员在选择标准时,需结合产品的应用场景(如户外、车内、室内)、客户要求(如OEM的可靠性规范)及行业惯例,确保试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某汽车电子PCB板的试验,需参考ISO 16750-4《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4部分:气候负荷》中的湿热循环要求,以匹配汽车实际使用中的极端环境。
试验样品的预处理
试验前的样品预处理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基础。首先需对样品进行初始状态检查:外观上,检查PCB板是否有划痕、元器件是否歪斜、焊点是否饱满;电性能上,测试初始导通性(用万用表检查所有引脚的通断)、绝缘电阻(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PCB板表面或层间的绝缘值,通常要求≥10^10Ω)、功能性能(如测试电路板的信号传输效率或电源转换效率),并记录所有基准数据。
样品的固定方式也需注意。需使用不影响温湿度传递的夹具(如耐高温塑料或不锈钢夹具)固定样品,避免试验过程中样品变形或移位。例如,对于柔性PCB板,需用平板夹具平整固定,防止弯曲导致的焊点开裂。
样品数量需满足统计需求,通常至少准备3个相同的样品——若仅用1个样品,试验结果的偶然性太大;3个样品能初步反映批次的可靠性水平。若客户有特殊要求,可增加至5-10个。
预处理的最后一步是样品的标识,需用耐温耐湿的标签(如聚酰亚胺标签)标注样品编号、试验日期,避免混淆。
温湿度循环曲线的设计
温湿度循环曲线是试验的核心参数,通常由四个阶段组成:升温加湿、高温高湿保持、降温除湿、低温低湿保持。每个阶段的参数需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设计。
以某工业控制PCB板为例,曲线设计如下:升温阶段,从室温(25℃)以2℃/min的速率升至60℃,同时加湿至90%RH;高温高湿保持阶段,保持60℃、90%RH 6小时,模拟设备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持续工作;降温阶段,以1℃/min的速率降至-20℃,同时除湿至30%RH;低温低湿保持阶段,保持-20℃、30%RH 4小时,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之后重复以上循环,共进行50次。
升温速率需控制在1-3℃/min之间——速率过快会导致样品内部温差过大,引发热应力(如PCB板分层);速率过慢则会延长试验时间,降低效率。高湿段的湿度通常设定为85%-95%RH,需避免湿度超过95%RH,否则易导致样品表面结露,影响试验的真实性。
循环次数的设定需参考产品的预期寿命。例如,消费电子的预期寿命为3年,可设定20-30次循环(每次循环模拟约1-2个月的环境应力);工业设备预期寿命为10年,可设定50-100次循环。
设计曲线时需注意,温湿度的变化需连续,避免突变——比如从高温高湿直接跳到低温低湿,会导致样品表面产生冷凝水,影响试验结果。
试验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试验设备(即恒温恒湿试验箱)的性能直接影响试验结果,需在试验前进行校准与验证。
首先是温湿度均匀性校准。需在试验箱内布置5-9个温湿度测点(如箱内四角、中心、顶部、底部),用高精度数据采集仪(精度±0.5℃、±1%RH)记录24小时的温湿度数据,确保每个测点的温湿度偏差在标准允许范围内(如GB/T 2423.4要求±2℃、±3%RH)。若某测点的温度偏差达到3℃,需调整试验箱内的气流循环系统(如清理风道或调整风扇转速)。
其次是设备的密封性检查。需关闭试验箱门,设定高温高湿环境(如60℃、90%RH),保持2小时后,用温湿度计测量箱门缝隙处的温湿度——若缝隙处的温度比箱内低5℃以上,说明密封性不好,需更换门封条。
最后是报警功能验证。需人为设定超温(如将温度上限设为65℃,然后让设备升温至66℃)或超湿(如湿度上限设为95%RH,然后加湿至96%RH),检查设备是否能及时报警并停机,避免损坏样品。
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测
试验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温湿度曲线与样品状态,确保试验按计划进行。
温湿度曲线的监测需用数据采集系统(如NI数据采集卡或专业的环境试验监测软件),每1-5分钟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并生成实时曲线——若曲线偏离设定值(如高温段温度降到58℃以下),需立即检查设备,调整参数。
样品的电性能监测也很重要。对于需要通电工作的电路板(如电源板),需在试验箱内安装在线测试接口,连接电源和测试仪器,实时监测电压、电流、绝缘电阻等参数。例如,某电源板试验中,在线监测输出电压的稳定性——若电压从5V漂移到4.5V以下,说明样品可能出现了电容失效或焊点接触不良,需及时记录。
试验箱内的气流循环需保持均匀。需定期检查风扇的转速(如用风速仪测量箱内气流速度,要求0.5-1.5m/s),避免样品局部过热或过湿。例如,若样品靠近风扇,需调整样品位置,确保气流均匀覆盖所有样品。
样品的中间检查与记录
中间检查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通常每完成10次循环后进行一次。
检查前需将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先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让样品恢复到室温,避免冷凝水影响检查),然后进行外观检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看焊点是否有鼓包、元器件引脚是否有锈迹(如引脚表面出现黄褐色斑点)、PCB板是否有分层(如板层之间出现白色缝隙)。若发现异常,需用高清相机拍摄照片,记录位置和特征。
接下来是电性能测试,对比初始基准值——若绝缘电阻从10^10Ω降到10^6Ω以下,说明PCB板的绝缘性能已失效;若导通性出现断路,说明焊点或引脚出现了开路。
记录需详细,包括:循环次数、检查时间、外观异常描述、电性能测试数据、照片编号。例如,某样品在第20次循环后,检查发现引脚有锈迹,绝缘电阻降至10^7Ω,需记录为“样品1,第20次循环后,引脚2出现黄褐色锈斑,绝缘电阻1.2×10^7Ω,较初始值下降3个数量级”。
若中间检查发现严重失效(如样品完全无法工作),需停止该样品的试验,分析失效原因,避免浪费试验资源。
失效模式的判定方法
试验结束后,需对样品的失效模式进行判定,常用方法包括外观检查、电性能测试、理化分析。
外观检查能发现明显的失效,如焊点开裂(目视可见焊点表面的裂纹)、元器件漏液(如电容顶部出现白色液体)、PCB板分层(板层之间的缝隙)。
电性能测试能判定隐性失效,如绝缘电阻下降(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电阻阻值漂移(用万用表测电阻的实际值与标称值的差异,若差异超过10%,则判定为失效)、电容容量下降(用电容表测容量,若容量损失超过20%,则判定为失效)。
理化分析用于深入分析失效原因。例如,焊点开裂可通过X射线检测(观察焊点内部的裂纹)或切片分析(将焊点切成薄片,用显微镜看裂纹的位置和长度);引脚腐蚀可通过能谱分析(EDS)检测腐蚀产物的成分(如是否含有氯离子,判断是否为电化学腐蚀);PCB板分层可通过超声波检测(观察板层之间的空洞)。
失效判据需严格按照试验标准。例如,IPC-9701规定:绝缘电阻低于10^6Ω判定为绝缘失效;焊点开裂长度超过焊点周长的1/3判定为焊点失效;元器件功能丧失判定为元器件失效。
试验后的性能复测
试验结束后,需将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在室温(25℃±5℃)、常湿(45%-75%RH)环境下恢复24小时,让样品的温湿度回到初始状态,避免冷凝水影响测试结果。
复测的项目包括:外观全面检查(用显微镜检查所有焊点、元器件、PCB板的外观,记录所有损伤)、电性能全项目测试(导通性、绝缘电阻、功能性能,对比初始基准值)、机械性能测试(如焊点的拉拔力——用推拉力计测焊点的抗拉力,通常要求≥5N;PCB板的弯曲强度——用弯曲试验机测板的断裂强度)。
以某消费电子PCB板为例,初始绝缘电阻为1.2×10^10Ω,试验后复测为8.5×10^9Ω,虽未达到失效判据,但需记录下降幅度(约30%),评估其对产品寿命的影响;若某样品的焊点拉拔力从初始8N降到3N,说明焊点已失效,需分析原因(如焊锡的熔点过低或焊接工艺不良)。
复测的最后一步是数据整理,需将初始数据、中间检查数据、复测数据整理成表格,对比变化趋势——若所有样品的性能都未下降,说明电路板的湿热可靠性良好;若有2个样品失效,说明批次的可靠性不符合要求,需改进设计或工艺。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