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器能标检测中的储热性能测试项目分析
能标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热水器的能效标识检测是规范市场、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的重要依据,而储热性能作为电热水器的核心技术指标,直接关联着能效等级、使用舒适度与长期能耗表现。在能标检测中,储热性能测试并非单一项目,而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组成,这些测试从不同维度验证产品的储热能力、保温效果及动态工况适应性。本文将围绕能标检测中的储热性能关键测试项目,拆解其测试逻辑、操作细节及对产品性能的实际意义。
储热容量测试:验证标称值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储热容量是电热水器的基础指标,指产品在标准工况下能储存的有效热水量(通常以“升”为单位)。在能标检测中,储热容量测试的核心目的是验证产品标称值是否与实际一致,避免“虚标容量”误导消费者。
测试的典型操作流程为:首先将水箱注满温度为15±1℃的冷水,确保水位达到水箱标称的最高水位(部分产品有“最高水位线”标识,需严格对齐);随后启动加热系统,将水温升至产品标称的“最高储热温度”(如多数储水式电热水器设定为75℃),加热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水箱中部的水温——因水箱上下部水温可能存在差异,中部温度能更准确反映整体加热情况。
当水温达到设定值后,需保持恒温30分钟(让水箱内水温均匀),随后以6L/min的恒定流速放出热水,同时连续测量出水口的水温。当出水口水温下降至40℃(即GB/T 20289标准中定义的“有效热水最低温度”)时,停止放水,此时通过流量计或称重法计量的放水量,即为该产品的“有效储热容量”。
测试中的关键细节需严格控制:比如放水流速的稳定性——若流速忽快忽慢,会导致水温下降曲线波动,影响有效容量的计算;再比如水温测量的精度——需使用分度值不大于0.5℃的温度传感器,且传感器需固定在出水口内壁的中心位置,避免受环境空气影响。
储热容量测试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若一款标称100L的电热水器,实际有效储热容量仅为80L,意味着用户在冬季使用时,可能出现“洗到一半热水就没了”的情况,不仅影响体验,更违反了能效标识的“真实性原则”——根据《能效标识管理办法》,标称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不得超过±5%。
热损耗测试:评估保温系统的长期节能性
热损耗测试又称“保温性能测试”,是衡量电热水器待机能耗的核心指标。当电热水器加热完成后,若保温系统性能不佳,水箱内的热量会通过外壳、内胆及保温层向环境散发,导致水温下降——为维持设定温度,产品需反复启动加热,增加待机能耗。
测试流程需在恒温环境中进行:首先将测试室温度控制在20±2℃(模拟家庭日常环境温度),然后按照储热容量测试的方法将水箱加热至75℃,并保持恒温30分钟;随后关闭所有电源(包括加热系统与控制系统),密封水箱的进出水口(避免空气流通带走热量),开始静置计时。
静置过程中,需每1小时测量一次水箱中部的水温,或使用连续温度记录仪实时监测——24小时后,计算水温的下降值(ΔT),并通过公式“热损耗系数=(水的比热容×水的质量×ΔT)/(24小时×水箱容积)”计算单位容积的热损耗速率。根据GB 21519-2008《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一级能效产品的热损耗系数需≤0.6W/(L·K),二级≤0.8W/(L·K)。
测试中的关键控制要点包括:环境温度的稳定性——若测试室温度波动超过±1℃,需延长静置时间或重新测试;水箱的密封状态——需用专用密封盖封闭进出水口,避免空气进入水箱形成对流换热;温度测量的一致性——每次测量时,温度传感器需插入水箱中部同一位置,深度保持一致(通常为水箱高度的1/2处)。
热损耗测试的结果直接关联产品的“隐性能耗”:比如一款热损耗系数为0.7W/(L·K)的100L电热水器,在24小时内的温度下降约为(0.7×100×24)/(4.186×100)≈4℃(水的比热容为4.186kJ/(kg·K))——若用户习惯将水温设定为75℃,则每天需额外加热4℃才能维持温度,一年下来增加的能耗可达数十度电。
升温性能测试:验证储热的动态加热效率
升温性能测试关注的是电热水器从“冷水状态”到“满储热状态”的加热速度与能耗,它反映了产品的“动态储热能力”——即产品能否在短时间内将冷水加热至设定温度,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
测试的标准工况为:将水箱注满15±1℃的冷水,记录初始水温(T0);随后启动加热系统,同时开启电能表记录耗电量,直到水箱中部水温达到75℃(T1),停止计时并记录加热时间(t)与耗电量(E)。
升温性能的关键指标有两个:一是“升温时间”(即从T0到T1的时间),二是“升温能耗系数”(即E/(V×(T1-T0)),其中V为水箱容积)——该系数反映加热每升水升高1℃所需的电量,数值越小说明加热效率越高。
测试中的细节需注意:初始水温的一致性——若不同产品的初始水温差异过大(比如一款用10℃冷水,另一款用20℃冷水),会导致升温时间无法对比,因此需严格控制在15±1℃;加热过程的功率稳定性——部分电热水器采用变频加热技术(如半胆/全胆加热),需记录加热过程中的平均功率,避免因功率波动导致能耗计算偏差;温度测量的及时性——当水温接近75℃时,需缩短测量间隔(如每1分钟测一次),避免因过冲(水温超过75℃)导致结果不准确。
升温性能对用户的实际体验影响显著:比如一款升温时间为40分钟的60L电热水器,能满足用户“下班回家后快速洗热水澡”的需求;而升温时间超过1小时的产品,可能需要用户提前1-2小时启动加热,降低使用便利性。同时,升温能耗系数直接关联加热阶段的能效——系数越小,说明加热过程中浪费的热量越少(如通过优化加热管的热效率、减少内胆散热等方式)。
温度均匀性测试:保障热水输出的稳定性
温度均匀性是指水箱内不同位置的水温差异——若水箱上部水温过高(如80℃),下部水温过低(如50℃),则用户使用时可能先放出滚烫的热水(易烫伤),随后突然变凉(影响体验)。在能标检测中,温度均匀性测试用于验证水箱内水温的分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测试方法需在加热完成后进行:将水箱加热至75℃并保持恒温30分钟,随后在水箱的顶部(距离水面10cm处)、中部(高度1/2处)、底部(距离内胆底部10cm处)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同时测量三个点的水温,计算最大温差(ΔTmax=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根据GB 21519-2008标准,水箱内的最大温差需≤5℃——若超过该值,说明产品的水箱设计存在缺陷(如加热管位置不合理、内胆内没有扰流结构)。比如,若加热管安装在水箱底部,可能导致底部水温上升快,顶部水温上升慢,形成“上下温差大”的问题;而部分产品采用“环绕式加热管”或“内置扰流板”,能有效改善温度均匀性。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包括: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顶部传感器需避免接触水面(防止蒸发带走热量导致测量值偏低),底部传感器需避免接触内胆底部(防止加热管的热量直接传导导致测量值偏高);恒温时间的控制——若恒温时间不足30分钟,水箱内的水温尚未均匀,会导致温差测量不准确;环境气流的影响——测试过程中需关闭测试室的空调或风扇,避免空气流动加速局部热量散发。
温度均匀性不仅影响使用舒适度,还关联储热容量的有效利用:若水箱下部水温仅为60℃,则当用户放出热水时,下部的“低温热水”会提前混入,导致出水口温度快速下降——即使标称储热容量为100L,实际能放出的40℃以上热水可能只有80L,降低了储热的有效性。
变负荷工况测试:模拟实际使用的动态适应性
前面的测试均为“静态工况”(如加热后静置、一次性放完热水),但用户实际使用电热水器时,往往是“间歇式”的——比如早上放20L热水洗脸,晚上放50L热水洗澡,中间间隔数小时。变负荷工况测试就是模拟这种实际使用场景,验证产品在动态工况下的储热性能。
测试的典型工况为:首先将水箱加热至75℃,然后按照“放20L热水(流速6L/min)→静置2小时→再放30L热水→静置3小时”的循环进行,记录每次放水前后的水温变化及补热所需的时间与能耗。部分测试还会模拟“高峰使用”场景——比如连续放40L热水后,立即测量水箱的补热速度(即从50℃回升至75℃的时间)。
变负荷测试的核心指标是“动态储热效率”:即多次放水后,产品能维持的有效热水量占标称容量的比例,以及补热过程中的能耗增加率。比如,一款产品在三次间歇放水后,仍能保持85%的有效储热容量,说明其动态适应性良好;而若补热过程中能耗增加率超过20%,则说明产品在动态工况下的节能性下降。
测试中的细节需贴合实际使用习惯:比如放水的量(20L、30L)模拟家庭日常用热水量(洗脸约5L,洗澡约30L);静置时间(2小时、3小时)模拟用户使用的间隔时间(如早8点到午12点的间隔);补热过程的功率控制——需按照产品的默认补热模式(如自动启动加热或手动启动)进行,避免人为干预改变结果。
变负荷工况测试的意义在于,它能暴露“静态测试无法发现的问题”:比如部分产品在静态储热容量测试中表现良好(100L),但在间歇使用时,因补热速度慢,导致第二次放水时热水温度仅为55℃——无法满足洗澡需求。这种问题只有通过动态工况测试才能发现,确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与实验室测试一致。
保温材料性能关联测试:追溯储热性能的根源
储热性能的优劣,本质上取决于保温材料的性能——即使水箱容积大、加热速度快,若保温材料导热系数高,热量会快速散失,储热性能仍会下降。因此,在能标检测中,保温材料的性能测试是储热性能的“溯源性测试”。
保温材料的关键指标是“导热系数”(λ),单位为W/(m·K)——数值越小,保温性能越好。目前电热水器常用的保温材料是“硬质聚氨酯泡沫”(PU泡沫),其导热系数通常在0.022-0.026W/(m·K)之间。测试方法为:从产品的保温层中取一块尺寸为300mm×300mm×50mm的样品(需避免破坏内胆或外壳),使用导热系数测试仪(如防护热板法测试仪)在20℃环境下测量其导热系数。
除了导热系数,保温层的“厚度”与“填充密度”也需测试:厚度不足(如部分低成本产品的保温层厚度仅为20mm,而标准要求≥30mm)会导致热量快速穿透;填充密度过低(如PU泡沫的填充密度<30kg/m³)会导致保温层内部出现空洞,形成“热桥”(热量通过空洞快速传导)。测试厚度时需用游标卡尺测量水箱外壳与内胆之间的距离(取多个点的平均值),填充密度则通过“样品质量/样品体积”计算。
保温材料性能与储热性能的关联非常直接:比如,一款使用导热系数为0.022W/(m·K)、厚度为35mm的PU泡沫的电热水器,其热损耗系数约为0.5W/(L·K)(达到一级能效标准);而若使用导热系数为0.026W/(m·K)、厚度为25mm的PU泡沫,热损耗系数可能升至0.8W/(L·K)(仅达到二级能效)。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样品的代表性——需从水箱的不同位置(如顶部、侧面、底部)取多个样品,避免因填充不均匀导致结果偏差;测试环境的温度——导热系数随环境温度变化,需严格控制在20±2℃;样品的完整性——取样品时需避免挤压或破坏泡沫结构,否则会导致导热系数测量值偏高(挤压后的泡沫密度增加,导热系数变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