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药品配方检测的活性成分鉴定技术规范
药品配方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生物制品作为基于活的生物体(如微生物、细胞、基因)制备的药品,其活性成分多为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活性成分的准确鉴定是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核心环节,而技术规范则是确保鉴定结果可靠、可比的关键。本文围绕生物制品活性成分鉴定的核心技术,从结构分析、定量检测、功能验证等方面,系统梳理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
生物制品活性成分的特性与鉴定难点
生物制品的活性成分与化学药品的小分子不同,具有分子量高、结构层次多(一级到四级结构)、存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等特点。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分子量约为150 kDa,包含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上通常有N-糖基化修饰;mRNA疫苗的活性成分是长度约2000-4000 nt的RNA分子,易被RNase降解。这些特性导致鉴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结构解析需覆盖从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到高级结构的全维度;二是活性成分易变性,样品处理需避免破坏结构;三是修饰位点和修饰类型的多样性,需要高分辨技术区分。
以蛋白类生物制品为例,一级结构的微小变化(如一个氨基酸突变)可能导致活性丧失或免疫原性增加;高级结构(如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构象)直接影响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因此,鉴定技术不仅要“测得到”,更要“测得准”——需针对不同结构层次和修饰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技术规范。
核酸类生物制品的难点在于完整性和序列准确性。例如,mRNA药物的降解会产生短片段,影响翻译效率;基因治疗用质粒DNA的突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鉴定时需同时关注序列的正确性和分子的完整性,这对样品制备和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质谱技术在活性成分一级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规范
质谱技术是蛋白和核酸类生物制品一级结构鉴定的“金标准”,其中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最常用的技术。对于蛋白类活性成分,一级结构鉴定需包括完整分子量测定、肽段测序(氨基酸序列)和翻译后修饰位点确认。
完整分子量测定的规范要求:样品需经脱盐处理(如使用ZipTip柱),去除缓冲液中的盐离子和小分子杂质,避免离子抑制。ESI-MS的喷雾电压、毛细管温度需根据蛋白分子量调整——例如,分子量100 kDa以上的蛋白,喷雾电压宜设为3.5-4.0 kV,毛细管温度250-300℃。测定结果需与理论分子量对比,偏差应小于50 ppm(对于ESI-MS)或100 ppm(对于MALDI-TOF MS)。
肽段测序的规范:蛋白需经酶解(如胰蛋白酶,酶与底物比1:50-1:100,37℃孵育4-6小时)生成肽段,肽段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后进入质谱。数据解析时,肽段覆盖率需达到85%以上(对于治疗性蛋白),未覆盖区域需通过补充酶解(如用Lys-C或Glu-C)确认。对于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需使用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检测修饰肽段的质量偏移,并用二级质谱(MS/MS)确认修饰位点——例如,磷酸化肽段的质量比未修饰肽段高80 Da,MS/MS谱中会出现特征性的中性丢失(如H₃PO₄,98 Da)。
核酸类生物制品的一级结构鉴定可使用ESI-MS或MALDI-TOF MS分析寡核苷酸的分子量,或结合测序技术(如Sanger测序、NGS)确认序列。例如,siRNA药物的分子量测定需使用负离子模式ESI-MS,样品需用TE缓冲液溶解(pH 8.0),避免金属离子干扰;测序时需保证每个碱基的覆盖度≥100×,突变率≤0.1%(对于治疗用siRNA)。
圆二色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高级结构分析规范
生物制品的活性不仅取决于一级结构,更取决于高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是分析高级结构的常用技术,前者适用于二级结构的定量,后者可提供更丰富的结构信息。
CD分析的规范要求:样品浓度需控制在0.1-1.0 mg/mL(蛋白)或0.5-5.0 mg/mL(核酸),缓冲液需使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如10 mM磷酸盐缓冲液,pH 7.0),避免高浓度盐(如NaCl>100 mM)或变性剂(如尿素)干扰。扫描波长范围:蛋白类样品为190-250 nm(远紫外CD,分析二级结构)和250-320 nm(近紫外CD,分析三级结构);核酸类样品为200-300 nm(分析碱基堆积和螺旋结构)。
二级结构的定量解析:α-螺旋的特征是208 nm和222 nm处的负峰,β-折叠是217 nm处的负峰,无规卷曲是195 nm处的正峰。解析时需使用专业软件(如CDPro、Contin),结合标准数据库(如SP175)计算各二级结构的比例,结果的变异系数(CV)需小于5%。例如,治疗性单抗的α-螺旋含量通常为30%-40%,β-折叠为20%-30%,若比例偏离标准范围,需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结构异常。
FTIR分析的规范:样品需制成薄膜(蛋白)或溶液(核酸),使用衰减全反射(ATR)附件减少样品用量。酰胺I带(1600-1700 cm⁻¹)是分析蛋白二级结构的关键区域,其中1650 cm⁻¹对应α-螺旋,1630 cm⁻¹对应β-折叠,1640 cm⁻¹对应无规卷曲。核酸的FTIR特征峰包括:1080 cm⁻¹(磷酸二酯键的对称伸缩振动)、1230 cm⁻¹(磷酸二酯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1600-1700 cm⁻¹(碱基的C=O伸缩振动)。分析时需扣除缓冲液的背景光谱,并用去卷积技术(如Savitzky-Golay)增强峰的分辨率。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定量鉴定技术规范
活性成分的定量是保证生物制品剂量准确的关键,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技术(如ELISA、Western Blot)是最常用的定量方法,尤其适用于蛋白类生物制品。
ELISA的规范要求:抗体需具有高度特异性——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需针对活性成分的不同表位(如单抗的重链和轻链),避免与杂质(如宿主细胞蛋白、残留培养基成分)交叉反应。标准品需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如WHO的单抗标准品),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需覆盖样品的预期浓度(如0.1-10 μg/mL),相关系数(R²)需大于0.99。
样品处理:蛋白类样品需避免反复冻融,若需稀释,需使用含0.1%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缓冲液,防止吸附损失。加样时需保证每个孔的体积一致(如100 μL),孵育温度(37℃)和时间(1-2小时)需严格控制。显色反应需使用底物(如TMB)的新鲜溶液,终止反应(如用2 M H₂SO₄)后需在30分钟内检测吸光度(450 nm)。
Western Blot的规范:电泳时需使用预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如10%分离胶),蛋白上样量需控制在1-10 μg,避免过载导致条带模糊。转膜条件:恒压100 V,时间60-90分钟(硝酸纤维素膜)或30-60分钟(PVDF膜),转膜后需用5%脱脂奶粉封闭1小时,减少非特异性结合。一抗孵育需在4℃过夜,二抗孵育需在室温1小时,洗涤步骤(如用TBST缓冲液洗3次,每次10分钟)需充分,避免背景信号过高。
定量准确性的验证:需进行回收率实验(加标回收,回收率85%-115%)和重复性实验(日内CV<10%,日间CV<15%)。例如,某单抗药物的ELISA定量实验,若标准品浓度为1 μg/mL时吸光度为0.8,样品浓度为0.5 μg/mL时吸光度应为0.4±0.04(CV<10%)。
核酸类活性成分的序列与完整性鉴定规范
核酸类生物制品(如mRNA疫苗、siRNA药物、基因治疗质粒)的活性取决于序列的准确性和分子的完整性,因此鉴定需包括序列分析和完整性检测两部分。
序列分析的规范:Sanger测序是核酸序列鉴定的经典方法,适用于短序列(如siRNA,21-23 nt)或质粒DNA的插入片段(如≤1000 bp)。测序反应需使用高保真DNA聚合酶(如BigDye Terminator v3.1),模板浓度需控制在10-50 ng/μL,引物浓度为3.2 pmol/μL。测序结果需与参考序列对比,突变率需≤0.1%(治疗用核酸),插入或缺失(indel)需≤0.05%。
Next-Gen Sequencing(NGS)适用于长序列或复杂样品(如mRNA疫苗的全长序列),需保证测序覆盖度≥100×(每个碱基被测序100次以上),错误率≤0.01%。例如,某mRNA疫苗的全长序列为3000 nt,NGS测序后需每个碱基的覆盖度≥100×,突变位点的频率≤0.1%,且无连续的缺失或插入。
完整性检测的规范: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DNA和RNA的完整性分析。DNA样品(如质粒)需使用0.8%-1.2%琼脂糖凝胶,电压5-10 V/cm,电泳时间30-60分钟,条带需呈现清晰的超螺旋、开环和线性三种形式,其中超螺旋条带的比例需≥80%(治疗用质粒)。RNA样品(如mRNA)需使用变性琼脂糖凝胶(含甲醛),避免RNA二级结构影响迁移率,条带需单一,无明显的降解片段(如小分子量的smear)。
糖基化修饰的结构鉴定技术规范
许多蛋白类生物制品(如单抗、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存在糖基化修饰,糖链的结构(如组成、连接方式、分支)直接影响药物的活性、半衰期和免疫原性。因此,糖基化修饰的鉴定是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糖链的释放:常用的方法是酶解法(如PNGase F,切割N-连接糖链)或化学法(如肼解法,切割O-连接糖链)。PNGase F的酶解条件:10-50 mM磷酸盐缓冲液(pH 7.5),37℃孵育1-2小时,酶与底物比1:100-1:500。酶解后需用C18柱脱盐,去除蛋白和酶,收集糖链组分。
糖链的结构分析: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 MS)是分析糖链组成的首选技术,可检测糖链的分子量(如中性糖、酸性糖、唾液酸修饰的糖链)。例如,单抗的N-糖链常见类型有G0、G1、G2(不含唾液酸)和G0F、G1F、G2F(含岩藻糖),其分子量分别为1444 Da(G0)、1606 Da(G1)、1768 Da(G2)、1606 Da(G0F)、1768 Da(G1F)、1930 Da(G2F)。
糖链连接方式的确认:可使用糖苷酶(如neuraminidase,切割唾液酸的α2,3或α2,6连接)或核磁共振(NMR)。例如,若糖链经neuraminidase处理后分子量减少309 Da(一个唾液酸),说明存在α2,3连接的唾液酸;若减少309 Da以上,说明存在α2,6连接或多唾液酸修饰。
生物活性测定的功能学技术规范
生物制品的活性是指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能力,功能学测定是直接反映活性的方法,也是质量控制的“金标准”。常见的功能学测定方法包括细胞增殖assay、中和抗体assay、酶活性assay等。
细胞增殖assay的规范:需使用经鉴定的细胞系(如ATCC或DSMZ的细胞),培养条件需标准化(如培养基类型、血清浓度、孵育温度、CO₂浓度)。例如,检测单抗的细胞毒性(ADCC效应)需使用靶细胞(如SK-BR-3乳腺癌细胞)和效应细胞(如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靶细胞密度需控制在1×10⁴个/孔,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比例(E:T)为10:1或20:1。
中和抗体assay的规范:需使用病毒或重组蛋白作为抗原,例如,检测新冠疫苗的中和抗体需使用假病毒(如携带新冠刺突蛋白的慢病毒)或活病毒(如新冠病毒野生株)。实验步骤:将血清样品(倍比稀释)与病毒孵育1小时(37℃),然后加入敏感细胞(如Vero细胞),孵育24-72小时后检测细胞病变(CPE)或荧光信号(如GFP标记的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NT50)的计算需使用Reed-Muench法或probit分析,重复性需满足日内CV<15%,日间CV<20%。
活性成分鉴定前的样品制备技术要求
样品制备是活性成分鉴定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引入误差的环节。生物制品的样品制备需遵循“温和、高效、无干扰”的原则,避免破坏活性成分的结构和活性。
蛋白类样品的制备:需使用温和的溶解缓冲液(如10 mM Tris-HCl,pH 7.4,含0.1% Tween-20),避免使用强变性剂(如8 M尿素、6 M盐酸胍)除非是一级结构分析。若样品中含有宿主细胞蛋白(HCP)或残留DNA,需用Protein A/G柱纯化(针对单抗)或超滤(针对小分子蛋白)去除杂质。蛋白浓度的测定需使用可靠的方法(如BCA法、Lowry法),避免使用Bradford法(易受去污剂干扰)。
核酸类样品的制备:需使用无RNase/DNase的试剂和耗材(如DEPC处理的水、RNase-free离心管),避免核酸降解。RNA的提取需使用酚-氯仿法或商业化试剂盒(如Qiagen的RNeasy Kit),提取后需用Nanodrop检测浓度(A260/A280比值1.8-2.0,A260/A230比值>2.0),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mRNA的28S和18S条带清晰,无降解带)。
样品的保存:蛋白类样品需分装后-8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3次);核酸类样品需-20℃(DNA)或-80℃(RNA)保存,避免暴露在室温或强光下。若需运输,需使用干冰(-78℃)或液氮(-196℃),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