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节能检测中的抗结露性能测试条件与方法
玻璃节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建筑节能体系中,玻璃作为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结露性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热环境舒适度与能源消耗效率。当玻璃表面温度低于其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液态水,不仅影响室内采光与视觉体验,还可能引发围护结构受潮、霉菌滋生等问题。因此,抗结露性能测试是玻璃节能检测的核心项目之一,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下的温湿度条件,量化评估玻璃防止结露的能力,为建筑设计、材料选型提供科学依据。
抗结露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
抗结露性能的本质是评估玻璃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面温度是否能保持在空气露点温度以上。露点温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凝结时的温度,其值由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干球温度共同决定——相对湿度越高、干球温度越低,露点温度越接近干球温度。
测试过程中,通常将玻璃试样的一侧与低温冷板接触(模拟冬季室内玻璃内侧的低温工况),另一侧暴露在可控的温湿度环境中(模拟室外或室内的空气条件)。当玻璃表面温度降至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时,表面会出现结露现象,测试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玻璃表面温度、环境温湿度及结露状态,以此量化抗结露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玻璃(如中空玻璃、Low-E玻璃)由于热阻不同,其表面温度下降的速率与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测试原理需结合玻璃的结构特性调整——例如中空玻璃的间隔层气体(如氩气、氪气)会影响热传导效率,进而改变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
简言之,测试原理是通过“环境温湿度控制+低温面模拟”,复现玻璃结露的触发条件,再通过客观指标(如结露时间、面积)反映抗结露性能的优劣。
测试环境的温湿度条件设定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抗结露性能的核心变量,因此测试条件需严格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如GB/T 11944《中空玻璃》、GB/T 2680《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等参数测定》)。
对于冬季室内场景的模拟,标准中通常将测试环境的干球温度设定为23℃±1℃(接近冬季室内采暖的设计温度),相对湿度设定为50%±5%或60%±5%(覆盖我国北方干燥、南方湿润地区的典型室内湿度范围)。而冷板温度(模拟玻璃内侧的低温)则根据地区气候差异调整——北方寒冷地区常用-10℃±0.5℃,中部温和地区常用0℃±0.5℃。
温湿度的控制精度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若环境温度波动超过±1℃,或相对湿度波动超过±5%,会导致露点温度计算误差增大,进而影响结露时间的判定。因此,测试设备需配备高精度传感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0.1℃,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精度±2%RH),并通过闭环控制系统维持环境稳定。
此外,热带地区的空调房间需模拟夏季工况,此时环境温度设定为25℃±1℃,相对湿度70%±5%,冷板温度设定为16℃±0.5℃(模拟空调室内玻璃内侧的低温),以评估玻璃在夏季除湿环境下的抗结露能力。
试样的制备与状态调节
试样的制备需满足标准对尺寸、结构及状态的要求,以确保测试结果的代表性。以中空玻璃为例,试样尺寸通常为510mm×510mm(或根据冷板尺寸调整,但有效接触面积不小于试样面积的80%),边缘需保持原有的密封结构(如丁基胶+聚硫胶密封),避免水汽从边缘渗透进入间隔层影响热传导。
对于镀膜玻璃(如Low-E玻璃),试样需保留原有的镀膜层方向——通常镀膜层位于中空玻璃的第二面(室外到室内的顺序),测试时需确保镀膜层朝向冷板一侧(模拟实际使用时的内侧),否则会因热反射方向错误导致结果偏差。
状态调节是关键环节:测试前,试样需在标准环境(23℃±2℃,50%±5%RH)中放置至少24小时,使试样温度与环境一致。若未充分调节,试样初始温度与环境的温差会导致表面温度监测不准确——例如,试样初始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可能提前结露,高估结露风险。
试样表面需保持清洁,无灰尘、油污或划痕:灰尘会吸收水汽加速结露,油污会改变表面润湿性导致结露形态异常,划痕则可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影响结露面积计算。
测试设备的组成与校准
抗结露性能测试设备主要由冷板系统、环境舱、传感器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各部分性能直接决定结果可靠性。
冷板系统采用半导体或压缩机制冷,控温精度需达±0.5℃,表面需平整(粗糙度Ra≤0.8μm),与试样的接触面积需达90%以上,确保热传导均匀——若接触不良,会导致试样表面温度分布不均,结露面积计算不准确。
环境舱需具备良好的保温与密封性能(漏风率≤0.5m³/h),配备加热管、加湿器/除湿器及循环风扇(风速≤0.2m/s,模拟室内静止空气)。风扇风速过大将加速试样表面热量传递,导致结露时间提前。
传感器系统包括:①表面温度传感器(贴附在试样中心,用导热胶固定,铂电阻精度±0.1℃);②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试样上方100mm处,电容式精度±2%RH);③结露监测传感器(红外成像仪或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结露面积)。
设备需定期校准:冷板温度用标准铂电阻传感器校准;环境温湿度用精密露点仪(如维萨拉DP70,精度±0.1℃露点温度)校准;结露监测系统用标准结露样板(已知结露面积的玻璃片)校准,确保结露面积测量误差≤5%。
测试步骤的详细流程
抗结露性能测试需遵循严格步骤,确保操作一致性:
1、试样预处理:检查试样表面清洁度、边缘密封情况及镀膜层方向,将表面温度传感器用导热胶贴附在试样中心,导线沿边缘引出避免遮挡。
2、试样安装:将试样平放在冷板上,用硅胶条均匀按压边缘,确保与冷板完全接触(无空气间隙),接触面积达90%以上。
3、环境调节:关闭环境舱门,启动温湿度控制系统,调整至设定条件(如23℃、50%RH),待环境稳定(波动≤±0.5℃、±2%RH)后保持30分钟,使试样温度与环境一致。
4、冷板降温:按1℃/min的速率将冷板温度降至目标值(如-10℃),实时监测降温速率,偏差超过±0.2℃/min时调整致冷功率。
5、实时监测:冷板温度稳定后,记录环境温湿度(每1分钟1次)、表面温度(每10秒1次)、结露状态(每5分钟拍摄1次)。记录初始结露时间(第一滴结露)及5%结露时间(结露面积达5%)。
6、测试结束:若1小时内未结露(或结露面积未达5%),判定为“无结露”;若结露面积达5%,持续监测至面积稳定后停止。
7、数据整理:用环境温湿度计算露点温度(Magnus-Tetens方程),对比表面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差值(ΔT=T_s-T_d),统计结露面积比。
结果评定的关键指标与方法
结果评定基于客观数据,常用指标包括:
1、结露起始时间(t₀):冷板温度稳定到第一滴结露的时间,t₀越长说明热阻越大,抗结露性能越好——例如Low-E中空玻璃的t₀通常比普通中空玻璃长20分钟以上。
2、结露面积比(A%):结露区域占试样总面积的百分比,A%越小性能越好——国家标准GB/T 11944规定A%≤5%为合格,高端建筑要求A%≤1%。
3、表面温度与露点温度差(ΔT):ΔT≥0时不会结露,ΔT<0时会结露,且绝对值越大结露风险越高。例如环境23℃/50%RH时,露点温度约12.8℃,若表面温度15℃(ΔT=2.2℃)则无结露,若表面温度10℃(ΔT=-2.8℃)则会结露。
评定需结合标准:GB/T 11944要求冷板-10℃、环境23℃/50%RH时,ΔT≥3℃(或A%≤5%);Low-E中空玻璃通常要求ΔT≥5℃(或A%≤1%)。
结果需排除异常:环境波动超过允许范围、边缘结露时结果无效,需重新测试;同一批试样测试3片以上,取平均值确保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10%)。
影响测试结果的常见因素及规避
测试中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偏差,需规避:
1、环境温湿度波动:定期校准环境舱传感器,用闭环控制系统维持稳定,每10分钟检查温湿度数据,波动超过范围时立即调整。
2、试样与冷板接触不良:安装前用酒精清洁冷板表面,用硅胶条均匀按压试样,确保接触面积≥90%;测试前用热成像仪扫描,若存在局部高温区(与冷板温差超过1℃)需重新安装。
3、表面温度传感器误差:用导热硅胶固定传感器,导线沿边缘引出避免遮挡;测试前用标准温度计验证传感器准确性。
4、结露监测偏差:校准成像系统时调整摄像头角度至与试样垂直,使用恒定亮度LED灯(500lux±50lux)照明,避免光影变化影响面积计算。
5、试样状态未调节:严格遵循24小时状态调节,测试前用红外线温度计确认试样温度与环境一致(温差≤0.5℃)。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