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产品可靠性检测涵盖的小零件牢固度测试项目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玩具产品中的小零件(如塑料纽扣、卡通眼睛、金属珠子、橡胶挂件等)是儿童安全的高风险点——低龄儿童常因啃咬、拽拉或摔打玩具导致小零件脱落,若误吞可能引发窒息危险。因此,小零件牢固度测试是玩具可靠性检测的核心环节,直接关联产品是否符合GB 6675、ASTM F963、EN 71等强制安全标准。本文将系统拆解小零件牢固度测试的关键项目,覆盖定义判定、模拟使用场景的力学测试及环境验证,为企业把控产品安全提供具体参考。
小零件的定义与判定基准
小零件的判定是牢固度测试的前提,需依据标准中的“小零件测试筒”规则。以国内GB 6675.2-2014和美国ASTM F963-21为例,测试筒为直径31.7mm、高度57.1mm的无盖圆柱形金属筒(壁厚不超过1.6mm),内部光滑无毛刺。测试时,将玩具或其部件(包括可预见滥用后产生的碎片)放入筒中,若能完全通过(即部件重心低于筒口),则判定为“小零件”。
需注意,判定场景分两种:一是玩具未损坏时的可拆卸部件(如玩偶的帽子、汽车的轮胎);二是经拉力、冲击等滥用测试后脱落的部件(如塑料玩具摔裂后产生的碎片)。对于0-3岁儿童玩具,无论哪种场景均禁止出现小零件;3-8岁玩具若含小零件,需在包装标注“内含小零件,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
实际检测中,还需考虑材料柔韧性——若部件为软质橡胶(如安抚奶嘴挂件),即使能通过测试筒,但若在咬嚼后不会完全变形进入口腔,可能不判定为小零件。但硬塑料、金属等刚性部件只要通过筒,均需纳入牢固度测试范围。
静态拉力测试:模拟儿童拽拉场景
静态拉力测试是验证小零件抗拽拉能力的最常用项目,模拟儿童用手拽拉小零件的动作。测试设备为电子拉力试验机,需满足力值精度±1%、拉伸速度可调(通常为100mm/min)。
测试步骤需严格遵循标准:首先固定玩具主体(如用夹具夹住玩偶身体),再用适配的夹具(避免损伤小零件)夹住目标部件(如玩偶的纽扣眼睛);随后以匀速施加规定拉力——GB 6675.2-2014要求,0-3岁玩具的拉力为90N(约等于9公斤重物的拉力),持续10秒;3-8岁玩具为70N,持续10秒。
结果判定的关键是“脱落”:若小零件在拉力作用下与主体分离,或虽未完全脱落但产生足以通过小零件筒的碎片,均判定不合格。需注意,拉力方向应模拟儿童的“非刻意拽拉”——比如从侧面、斜上方施力,而非垂直向上(后者更符合成人安装时的力方向,但儿童拽拉更随机)。
此外,夹具选择需匹配小零件形状:比如金属珠子用“V型槽夹具”,塑料片状零件用“平口夹具”,避免因夹具挤压导致小零件提前断裂,影响测试准确性。
扭矩测试:针对旋转类小零件的牢固度
扭矩测试主要针对通过螺纹、卡扣或旋转方式固定的小零件,如玩偶的旋转眼睛、玩具车的螺丝固定轮毂。测试目的是验证小零件是否能承受儿童“拧转”动作带来的扭力。
以GB 6675.2-2014为例,0-3岁玩具的扭矩要求为0.5Nm(约等于用50克力在10cm力臂处施加的扭力),3-8岁玩具为1.0Nm。测试时用数字扭矩仪,将适配的批头或夹具固定小零件,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旋转10秒(匀速施加扭矩),观察是否松动或脱落。
需注意“旋转角度”的控制:比如ASTM F963-21要求,扭矩施加时需旋转至“最大扭矩值”,而非固定角度——若小零件在旋转30度内就达到规定扭矩且未脱落,即符合要求;若旋转超过30度才达到扭矩,说明装配松动,需判定不合格。
常见失败场景包括:螺丝固定的眼睛因螺纹滑丝脱落,卡扣式旋转部件因塑料老化导致卡扣断裂,这些均需在设计阶段优化——比如增加螺纹长度、采用耐扭的ABS塑料。
冲击与跌落测试:模拟摔打后的牢固度
儿童玩玩具时难免摔打,冲击与跌落测试需验证小零件在“意外撞击”后的完整性。两类测试均以“硬表面”为冲击源:冲击测试用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将玩具固定后用摆锤撞击(如GB 6675.2-2014要求冲击能量为0.5J);跌落测试则是将玩具从规定高度自由坠落至硬木或钢质表面。
跌落测试的参数因年龄组而异:0-3岁玩具需从760mm高度跌落10次(每面各摔2次),3-8岁玩具可降低至500mm高度。测试后需检查:一是小零件是否直接脱落;二是玩具是否破裂产生新的小零件(如塑料恐龙的尾巴摔断后,断端是否能通过测试筒)。
需特别注意“边角部件”——比如玩具车的后视镜、积木的凸起装饰,这类小零件因突出表面积小,摔落时受力集中,更易脱落。检测中需重点关注:若后视镜在跌落3次后脱落且能通过测试筒,即使主体未损坏,仍判定为不合格。
部分企业会额外做“重复跌落测试”——将玩具摔50次后检查小零件,模拟长期使用后的疲劳情况,这虽非标准强制要求,但能提升产品可靠性。
咬嚼模拟测试:还原儿童啃咬场景
低龄儿童对玩具的“探索方式”多为啃咬,咬嚼测试需验证小零件在“牙齿压力”下的牢固度。测试设备为“咬嚼试验机”,核心部件是直径16mm的圆头金属杆(模拟儿童前门牙),可施加100N的恒定力(约等于儿童啃咬的最大力度)。
测试步骤分两种:一是“静态咬嚼”——将金属杆压在小零件上持续10秒,检查是否破损;二是“动态咬嚼”——以每分钟60次的频率重复压合,持续25次(模拟儿童反复啃咬)。以GB 6675.2-2014为例,若小零件在咬嚼后产生碎片(如橡胶挂件被咬穿后掉出的颗粒),或整体脱落,均判定不合格。
需关注材料的“抗咬性”:软质PVC(如玩具手机的按键)易被啃咬出凹痕,但只要不产生脱落的小碎片,仍符合要求;硬质PP塑料(如玩具枪的扳机)若被咬裂产生尖锐碎片,则需整改——可通过增加材料厚度或采用抗冲击PP来解决。
此外,硅胶类小零件(如安抚玩具的耳朵)需额外做“撕裂测试”:用镊子夹住咬嚼后的硅胶,施加50N拉力,看是否撕裂产生小条,避免儿童啃咬时扯下硅胶条误吞。
环境老化后的牢固度验证
玩具在存储或使用中会经历高低温、湿度变化,材料的热胀冷缩可能导致小零件松动——比如胶水固定的卡通眼睛,高温下胶水粘度下降,可能脱落;塑料卡扣在低温下变脆,可能断裂。因此,环境老化后的牢固度测试是“隐性安全”的关键。
标准中的环境条件通常为:高温(40℃±2℃,相对湿度90%±5%)放置24小时,或低温(-20℃±2℃)放置24小时。处理后需立即进行拉力、扭矩或咬嚼测试,检查小零件是否松动。
以胶水固定的小零件为例:若常温下拉力测试能承受90N,高温处理后拉力降至70N且脱落,说明胶水的耐温性不达标——需更换耐高温的环氧胶水(耐温范围-40℃至80℃)。
部分出口欧洲的玩具还需做“UV老化测试”——模拟阳光照射600小时后,检查塑料小零件的颜色变化及牢固度,避免因材料降解导致小零件脱落。
装配结构的完整性测试
小零件的牢固度最终取决于装配方式——胶水粘结、超声波焊接、卡扣固定、螺丝连接等方式的可靠性需逐一验证。
胶水粘结的测试:用刀片沿粘结面轻轻撬动,看是否容易剥离;或用拉力机测“剥离强度”(如GB/T 2790-1995要求,胶水粘结的塑料件剥离强度需≥5N/cm)。超声波焊接的测试:用锤子轻敲焊接缝,看是否开裂;或用拉力机测“抗拉力”(焊接点的拉力需≥100N)。
卡扣固定的测试:用手或夹具施加“开启力”——比如玩具积木的卡扣,需施加80N力才能掰开,且掰开后卡扣无断裂,说明牢固度达标。螺丝连接的测试:需做“重复拧转测试”——将螺丝拧入拧出10次,看螺纹是否滑丝,避免儿童反复拧螺丝导致小零件脱落。
常见的装配问题包括:胶水涂抹不均匀(导致局部粘结力弱)、焊接时间过短(导致焊接点不牢固)、卡扣设计过薄(导致易断裂)。企业需在原型阶段就对装配结构做“破坏性测试”——用超过标准的力测试,找到结构弱点并优化。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