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品可靠性检测涉及的高低温循环试验内容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产品(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安全与使用体验,而高低温循环试验是可靠性检测中最核心的项目之一。它通过模拟极端温度交替环境,暴露产品在热胀冷缩应力下的潜在缺陷——小到电池的容量衰减,大到电机的轴承卡死,都能通过这项试验提前发现。不同于单纯的高低温静置试验,循环过程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比如北方冬季通勤、夏季露天充电),因此成为新能源企业研发与质控的“必考题”。
高低温循环试验的核心逻辑——模拟“真实温度应力”
很多人可能觉得,高低温循环试验就是把样品放进箱子里反复加热降温,其实没这么简单。它的核心是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温度交替应力”——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反复循环会让界面(比如电池正极与集流体的连接、电机绕组与绝缘漆的贴合)产生疲劳,最终暴露隐藏的缺陷。比如动力电池,冬天零下20℃停车后,早上启动时充电会升温到40℃,下午暴晒又会到60℃,这种交替会让电池内部的隔膜、极片不断变形,时间长了可能导致短路或容量下降。高低温循环试验就是把这种“时间压缩”,在几周内模拟几年的使用场景,提前揪出问题。
举个例子,某款动力电池在实验室做了50次-40℃到85℃的循环试验后,容量保持率从初始的100%降到了75%——这说明它在北方冬季到南方夏季的交替环境中,寿命会明显缩短,需要调整极片的粘结剂配方,增强材料的抗热疲劳性。
试验依据的核心标准——从国标到国际规范
高低温循环试验不是“拍脑袋”设计的,得遵循严格的标准。国内最常用的是GB/T系列标准:比如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里面明确规定了动力电池的高低温循环试验程序——温度范围-40℃到85℃,循环50次,每次循环包括2小时高温保持和2小时低温保持;GB/T 18488.1-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1部分:技术条件》,针对电机的温度循环试验要求——环境温度-40℃到120℃,循环10次,每次循环后测试电机的效率和扭矩。
国际上常用的有IEC 60068-2-14:2009(快速温度变化试验)、ISO 16750-4:2010(道路车辆电气设备的气候负荷)。这些标准的作用是让不同企业的试验结果有可比性,比如某家企业的电机通过了ISO 16750-4的温度循环试验,意味着它能满足欧洲市场的车载环境要求。
试验设备的“门槛”——不是所有箱子都能做
高低温循环试验对设备的要求很“挑”。首先是“温度均匀性”——试验箱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差不能超过±2℃,不然样品局部受热不均,比如电池包的左上角是-40℃,右下角是-35℃,试验结果就会不准。其次是“温度变化速率”——要能稳定达到设定的速率(比如5℃/min),有些便宜的设备看似能调快,但实际降温时会“掉链子”,比如设定10℃/min,实际只能到7℃/min,这样施加的热应力就不够。
还有“样品安装”——必须模拟实际使用状态。比如电池要固定在跟装车一样的托盘上,不能直接放在箱子底部;电机要连接负载设备,像装车时那样带动车轮转动,不能悬空。另外,有些试验需要“湿度控制”,比如GB/T 31486里的动力电池湿热循环试验,要在温度循环中加入湿度变化(比如85%RH),这就要求设备带湿度调节功能,不然模拟不了南方梅雨季的场景。
试验流程的“步步为营”——从预处理到后检测
高低温循环试验的流程得“步步扎实”。第一步是“样品预处理”:比如动力电池要充到50%SOC(模拟日常使用的中间状态),不然满电或空电状态下的试验结果不贴近实际;电机要拆开检查轴承和绕组,确保初始状态没问题。第二步是“初始检测”:记录基线数据,比如电池的容量(初始100Ah)、内阻(初始5mΩ),电机的效率(初始90%),这些数据是后续对比的“基准”。
第三步是“循环试验”:按照设定的程序跑,比如“-40℃保持2小时→以5℃/min升温到85℃→保持2小时→以5℃/min降温到-40℃→重复50次”。有些试验会加“动态载荷”,比如电池每5次温度循环后充一次电,电机在高温保持时运行30分钟负载,这样更真实。第四步是“后检测”:循环结束后,重新测性能——比如电池容量剩85Ah(保持率85%),内阻升到6mΩ(增长20%),这说明它通过了试验;如果容量只剩70Ah,就需要改进。
参数设置的“玄机”——不是越严越好
试验参数的设定要“贴合实际”,不是“越严越好”。比如北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温度范围可以设-40℃到70℃,因为冬天会到-30℃,夏天暴晒到60℃;南方地区可以设-20℃到85℃,因为冬天没那么冷,但夏天更热。循环次数方面,城市通勤车设50次就够,长途货运车要设100次,因为跑的里程多,温度循环次数也多。
还有“保持时间”——要让样品内部温度均匀。比如电池包的外壳是金属的,导热快,但内部的电芯导热慢,所以低温保持时间要设2小时,不然电芯核心没降到-40℃,试验就“没做透”。温度变化速率也一样,快速充电时电池温度上升快(比如10℃/min),所以试验时速率要设10℃/min;自然温度变化慢(比如3℃/min),速率就设3℃/min。
不同新能源产品的“个性化”试验设计
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试验重点不一样。比如动力电池,要在循环中加“充放电”——每5次温度循环后充一次电,模拟用户日常充电的场景,这样能暴露锂枝晶生长的问题(锂枝晶会戳穿隔膜导致短路)。驱动电机要在高温保持时“运行负载”——比如带额定负载转30分钟,测试绕组的温升,因为电机运行时本身会发热,叠加环境高温会让绝缘材料老化更快。
电控系统要重点测“电路板”——低温时电容的电解液会凝固,导致容量下降,高温时焊点的焊锡会软化,反复循环可能导致焊点开裂。所以试验时要实时监测电路板的温度(比如IGBT模块不能超过150℃)和信号输出(比如CAN总线通信不能中断),不然电控失效会导致整车抛锚。
试验中的“关键监测”——数据比“感觉”更重要
高低温循环试验不是“跑完程序就行”,实时监测的数据才是关键。比如动力电池试验中,要监测“单体电压”(防止某颗电池过充过放)、“电池包温度”(防止局部过热到80℃以上)、“压力”(防止鼓包);电机试验中,要监测“轴承温度”(超过120℃会润滑失效)、“绕组绝缘电阻”(低于10MΩ说明绝缘下降);电控试验中,要监测“IGBT温度”(超过150℃会触发保护)、“输出电压波形”(变形说明功率器件坏了)。
这些数据会被记录仪实时采集,生成曲线——比如电池容量随循环次数的下降曲线,电机扭矩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比如某款电机在第30次循环时,轴承温度突然升到130℃,曲线就会“跳起来”,工程师就能立刻知道轴承有问题,需要换润滑脂。
常见失效模式——试验要找的“痛点”
高低温循环试验能暴露很多“痛点”。比如动力电池的“鼓包”——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或者极片膨胀导致铝壳变形;“容量衰减”——反复热胀冷缩让正极材料和集流体脱离,容量就降了。驱动电机的“轴承卡死”——低温时润滑脂凝固,高温时润滑脂流失,反复循环导致轴承磨损;“绝缘下降”——绕组的绝缘漆在高温下老化,低温下变脆,最终开裂漏电。
电控系统的“焊点开裂”——电路板的焊点在热胀冷缩下反复疲劳,导致虚焊,信号断了;“电容失效”——电解电容的电解液在高温下蒸发,低温下凝固,容量下降甚至爆炸。这些失效都是用户使用中最头疼的问题,高低温循环试验就是要在产品上市前把它们找出来,避免批量召回。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