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砂石建材检测的颗粒级配与含泥量控制
建材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用砂石作为混凝土的核心骨料,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其中,颗粒级配与含泥量是两项关键检测指标——颗粒级配反映砂石颗粒的大小分布合理性,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与材料利用率;含泥量则关乎骨料与水泥浆的粘结性能,直接关联结构强度。本文将围绕这两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工程意义及控制策略展开,为建材检测与工程应用提供实操参考。
颗粒级配的基本概念与工程意义
颗粒级配指的是砂石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分布,通常用各筛孔的筛余百分率(某粒径以上颗粒占试样总重的比例)或累计筛余曲线表示。例如,一份碎石试样经过5mm、10mm、20mm、31.5mm筛子筛分后,各筛的筛余分别为10%、30%、40%、15%,就能绘制出其级配曲线。
在工程中,颗粒级配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级配良好的砂石,不同粒径颗粒能相互填充空隙,减少混凝土中水泥浆的用量(通常可降低10%-15%的水泥用量),同时提升拌和物的和易性——不会出现“离析”(大颗粒下沉、砂浆上浮)或“泌水”(水分析出)问题。反之,级配不良的砂石(如单一粒径的碎石),空隙率可高达40%以上,需要更多水泥浆填充,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因水泥用量过大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
以普通现浇混凝土为例,若采用级配连续的5-31.5mm碎石,其空隙率约为30%,而若用单一20mm碎石,空隙率会升至45%,对应的水泥用量需从300kg/m³增加到350kg/m³,且混凝土强度还会下降10%左右。因此,颗粒级配是砂石质量的“基础门槛”。
颗粒级配检测的常用方法与操作要点
目前,建筑用砂石颗粒级配的检测主要遵循《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与《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的标准,核心方法为“筛分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首先,从待检砂石中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砂取500g,碎石取10kg),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随后,按筛孔尺寸从大到小的顺序(如31.5mm→20mm→10mm→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0.075mm)将试样倒入套筛,固定在震筛机上震筛5-10分钟;震筛结束后,需手动检查每个筛子的颗粒残留情况,若某筛子上的颗粒超过10g,需用手筛补筛1分钟,确保颗粒完全分离;最后,计算各筛的筛余百分率与累计筛余率,绘制级配曲线。
操作中需注意三点:一是试样重量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若试样太少,筛分结果会出现较大误差(如砂取200g会导致小颗粒比例偏高);二是筛子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大颗粒会卡在小筛孔中,影响结果准确性;三是震筛时间要足够,若震筛不足,小颗粒无法通过筛孔,会导致“大颗粒比例虚高”的误判。
例如,某工地曾因震筛时间仅3分钟,导致0.075mm筛的筛余率比实际高5%,最终判定砂石级配不合格,造成材料返工损失。
连续级配与间断级配的差异及适用场景
根据级配曲线的形态,砂石级配可分为“连续级配”与“间断级配”两类。
连续级配是指颗粒粒径从大到小连续分布,没有明显的粒径缺失,级配曲线呈平滑的下降趋势。例如,常见的“5-31.5mm连续级配碎石”,包含了从5mm到31.5mm的所有粒径颗粒。这种级配的优势是空隙率小(约25%-30%),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好,适合用于普通现浇混凝土(如梁、板、柱)、泵送混凝土等对流动性要求高的场景。
间断级配则是刻意缺失某一档或几档粒径的颗粒,级配曲线在缺失粒径处出现“断崖”。例如,“5-10mm+20-31.5mm”的间断级配碎石,缺失了10-20mm的颗粒。这种级配的空隙率较大(约35%-40%),但由于颗粒间的“嵌锁作用”更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更高(比连续级配高5%-10%),适合用于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C60)、预制构件(如预应力梁)等对强度要求高的工程。
需要注意的是,间断级配的砂石不能直接用于泵送混凝土——因其拌和物的流动性差,容易堵塞泵管。实际工程中,需根据混凝土的用途选择对应的级配类型,不能“一刀切”。
含泥量的定义及对建筑材料性能的影响
含泥量是指砂石中粒径小于0.075mm的泥土颗粒含量(注意:与“泥块含量”不同——泥块是指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泡后能分散成泥土的颗粒)。
泥土颗粒对混凝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吸附作用”——泥土颗粒比表面积大(约为砂石颗粒的10-100倍),会吸附水泥浆中的水分与外加剂(如减水剂),导致拌和物的和易性下降,出现“坍落度损失过快”的问题(例如,含泥量从1%增加到3%,坍落度会从180mm降至120mm);二是“隔离作用”——泥土会在砂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碍水泥水化产物(如钙矾石、氢氧化钙)与骨料的粘结,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下降。
根据试验数据,含泥量每增加1%,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会下降5%-10%。例如,某住宅项目的混凝土试块强度仅达到设计值的85%,经检测发现砂石含泥量高达4.5%(标准限值为3%),泥土隔离了骨料与水泥浆,导致结构强度不达标。
此外,含泥量过高还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泥土中的黏土矿物(如蒙脱石)遇水膨胀,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加速钢筋锈蚀与结构老化。
含泥量检测的标准流程与关键注意事项
含泥量的检测同样遵循GB/T 14684与GB/T 14685的标准,核心方法为“水洗法”。
操作步骤为:取烘干后的试样(砂取500g,碎石取10kg),倒入装有0.075mm筛网的洗筛中;用自来水(不能用井水或河水,因其含有的悬浮物会影响结果)持续冲洗试样,直至洗筛流出的水变清澈(通常需要10-15分钟);冲洗结束后,将洗筛上的残留试样放入烘箱烘干至恒重,计算含泥量=(试样烘干前重量-冲洗后烘干重量)/试样烘干前重量×100%。
检测中需注意四点:一是洗筛的筛网必须完好——若筛网有破损,小于0.075mm的颗粒会流失,导致含泥量“虚低”;二是冲洗时间要足够——若冲洗不足,泥土颗粒会附着在砂石表面,无法完全分离;三是试样烘干要彻底——若试样未烘干,残留水分会增加“冲洗后重量”,导致含泥量计算值偏小;四是自来水的压力要适中——压力过大可能将砂石颗粒冲出色,压力过小则无法冲掉泥土。
例如,某实验室曾用井水冲洗试样,结果含泥量检测值比实际低2%,原因是井水中的泥沙混入了洗筛的残留试样,导致“冲洗后重量”偏高。
砂石含泥量超标的常见原因分析
工程中砂石含泥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来自原料、生产、运输与堆放四个环节。
首先是原料环节:若采石场的矿石含有较多的风化夹层或泥土包裹层(如页岩、泥岩),破碎后的砂石会带有大量泥土颗粒。例如,某采石场的矿石取自风化岩区,破碎后的碎石含泥量高达5%,远超标准限值。
其次是生产环节:若筛分设备的筛网孔径过大(如未安装0.075mm筛网),或筛分次数不足,无法将小于0.075mm的泥土颗粒分离。例如,某砂石厂的筛分机仅用了2.36mm与5mm的筛网,导致泥土颗粒直接进入成品料。
第三是运输环节:若运输卡车未加盖篷布,下雨时雨水会将道路上的泥土冲入砂石中;或卡车车厢未清理干净,残留的泥土混入新料。例如,某工地的砂石运输车辆因未盖篷布,遇暴雨后砂石含泥量从2%升至4.5%。
第四是堆放环节:若砂石堆放场地未硬化(如地面为泥土),或堆放高度过高(超过5m),底部的砂石会被压入地面泥土中;或堆放时未采取防雨措施,雨水冲刷地面泥土进入砂石堆。例如,某工地的砂石堆放在未硬化的空地上,经检测底部砂石的含泥量高达6%,而顶部仅为2%。
颗粒级配与含泥量的协同控制策略
要确保砂石的颗粒级配与含泥量达标,需从“源头-过程-检测”全链条协同控制。
源头控制:选择原料质量稳定的采石场,要求其提供矿石的地质报告(如矿石的风化程度、泥土含量),并对原料进行预检测——若原料含泥量超过2%,需先进行“洗矿”处理(用高压水冲洗矿石,去除表面泥土)。
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筛分工艺,增加“多级筛分”——例如,砂石厂可设置3层筛网(上层为31.5mm,中层为5mm,下层为0.075mm),分别分离大颗粒、中颗粒与泥土;同时,定期检查筛网的完好性,若发现破损及时更换。
运输与堆放控制:运输卡车必须加盖篷布,避免雨水与泥土混入;堆放场地需硬化(如铺设混凝土垫层),并设置排水坡度(1%-2%),防止雨水积聚;砂石堆需用防水布覆盖,避免雨淋;此外,砂石堆的高度不宜超过3m,防止底部颗粒被压入地面。
检测与验收控制:每批砂石进场前,必须进行颗粒级配与含泥量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若检测不合格,需拒绝接收或要求供应商进行二次处理(如重新筛分、冲洗);同时,需留存检测记录(包括试样编号、检测日期、检测结果),便于追溯质量问题。
配合比调整:若砂石含泥量略超标准(如3.5%,标准限值为3%),可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来弥补——例如,增加减水剂用量(如从1%增加到1.2%),抵消泥土对水分的吸附;或提高水泥标号(如从P.O42.5提高到P.O52.5),增强水泥浆的粘结力。但需注意,配合比调整不能超过规范允许的范围,若含泥量超过标准限值的1.5倍(如4.5%),必须更换砂石。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