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油油质检测的溶解气体分析方法与故障类型判断
油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变压器油作为电力设备的绝缘与冷却介质,其油质状态直接关系到变压器的运行安全。溶解气体分析(DGA)是油质检测中判断内部故障的核心手段——通过检测油中溶解的氢气(H₂)、甲烷(CH₄)、乙烯(C₂H₄)、乙炔(C₂H₂)等气体组分及浓度,可反推设备内部的过热、放电、受潮等故障类型。本文结合电力行业实践,详细讲解DGA的方法逻辑、操作要点及故障判断规则,为设备运维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溶解气体分析的基本原理
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时,故障点的高温或放电会导致绝缘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及绝缘材料(纸、纸板)分解,产生各类气体。这些气体由于浓度差会逐渐溶解到变压器油中,且溶解量与故障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正相关。溶解气体分析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提取油中溶解的特征气体,还原故障的“化学指纹”——不同故障类型对应特定的气体组分组合,因此可通过气体的种类、浓度及增长速率,判断故障的性质与位置。
需要明确的是,变压器油的正常老化也会产生少量气体(如CH₄、CO),但这类气体的增长速率缓慢(通常每年增长几至几十ppm)。而故障导致的气体增长具有“突发性”——例如电弧放电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C₂H₂,过热故障会使C₂H₄浓度快速上升。因此,DGA不仅要关注气体浓度绝对值,更要对比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
此外,气体在油中的溶解度遵循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油中的溶解量与气相中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因此,检测前需通过脱气将溶解态气体转为气相中,便于检测——这是DGA方法的关键前置步骤。
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的来源与含义
变压器油及绝缘材料分解产生的气体主要分为两类:烃类气体(CH₄、C₂H₄、C₂H₂、C₂H₆)与非烃类气体(H₂、CO、CO₂)。每类气体对应不同的故障或老化机制,是判断故障类型的“核心线索”。
氢气(H₂)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是变压器油受潮后,水与铁发生电化学反应(Fe + H₂O → Fe₃O₄ + H₂);二是局部放电(如绝缘油中气泡击穿)导致的油分子裂解;三是绝缘纸的水解反应。正常运行的变压器油中H₂浓度通常低于50ppm,若超过100ppm需重点关注受潮或局部放电风险。
烃类气体均来自绝缘油的热裂解:CH₄(甲烷)产生于低温过热(150-300℃,如铁芯局部短路导致的缓慢升温);C₂H₆(乙烷)对应稍高温度(200-400℃);C₂H₄(乙烯)是中温过热(300-700℃,如绕组绝缘层老化引起的热故障)的典型产物;C₂H₂(乙炔)则仅在电弧放电(温度>1000℃,如绕组间短路、分接开关放电)时大量产生——若油中C₂H₂浓度超过5ppm,通常可判定存在放电故障。
CO与CO₂主要来自绝缘纸(纤维素)的分解:正常运行中,绝缘纸缓慢氧化会产生少量CO(浓度<500ppm)与CO₂(<5000ppm);若发生绝缘纸过热(如绕组热点温度>150℃),CO浓度会快速上升,且CO/CO₂比值通常大于0.3(正常氧化时比值<0.3)。因此,通过CO与CO₂的比值,可区分绝缘纸的正常老化与故障性过热。
油样采集与预处理的关键要点
油样的采集与预处理是DGA结果准确性的基础——若采样过程混入空气,或脱气不彻底,会直接导致检测数据偏差,甚至误判故障。
采样环节需遵循“密封、避光、避免扰动”原则:采样容器优先选择100ml玻璃注射器(带橡胶密封塞)或不锈钢采样瓶(耐压≥1MPa);采样点应选在变压器底部放油阀(确保油样代表设备内部整体状态);采样前需排尽放油阀内的积油(约500ml),避免管道内的污染油进入样品;采样时缓慢拉动注射器推杆,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带入空气);采样后立即用橡胶塞密封注射器(需排尽针筒内的空气),并标注采样时间、设备编号、油温和环境温度。
预处理的核心是“脱气”——将油中溶解的气体转移至气相中,便于检测。电力行业常用的脱气方法有三种:顶空法、真空法与渗透法。顶空法操作最简单:取20ml油样注入顶空瓶,密封后置于60℃恒温箱中平衡30分钟(使气体在油相与气相中达到平衡),然后用注射器抽取5ml气相样品进样。优点是设备要求低、重复性好,缺点是对低浓度气体的检测灵敏度稍低(适用于气体浓度>10ppm的情况)。
真空法是更精准的脱气方式:将油样放入真空脱气装置,抽真空至<10Pa,使油中溶解的气体完全析出;再用载气(如氮气)将析出的气体转移至采样袋。这种方法的脱气效率可达95%以上,适用于低浓度气体检测,但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多用于实验室精准分析。
需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脱气方法,都需控制温度与时间:顶空法的恒温温度需稳定在60±1℃(温度波动会影响气体溶解度);真空法的脱气时间需≥15分钟(确保气体完全析出)。此外,脱气后的气体样品需在2小时内检测,避免气体重新溶解回油中。
主流溶解气体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C)是目前变压器油溶解气体检测的“金标准”,其原理是利用不同气体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差异,实现组分分离,再通过检测器定量分析浓度。
色谱柱选择是分离效果的关键:分离H₂需用5A分子筛柱(孔径0.5nm,可吸附小分子气体);分离烃类气体(CH₄、C₂H₄、C₂H₂、C₂H₆)需用Porapak Q柱(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极性适中);分离CO与CO₂则需用GDX-103柱(高分子多孔微球)。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双柱系统”——一根分子筛柱分离H₂、O₂、N₂,另一根Porapak Q柱分离烃类与CO₂,可同时检测7-8种特征气体。
检测器配置需匹配气体类型:H₂、O₂、N₂用热导检测器(TCD)——基于气体导热系数差异检测,灵敏度适中(最低检测限约1ppm);烃类气体(CH₄、C₂H₄等)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通过氢气火焰电离气体分子,灵敏度极高(最低检测限约0.1ppm);CO与CO₂需先通过镍转化炉(350℃)转化为CH₄,再用FID检测(因FID对CO无响应)。
检测流程可概括为四步:①进样:用注射器将50-100μl气相样品注入色谱仪进样口(温度150℃);②分离:样品随载气(氮气或氦气,流速5-10ml/min)进入色谱柱,不同气体因保留时间不同依次流出;③检测:流出的气体进入对应检测器,产生电信号;④数据处理:色谱工作站将电信号转化为峰面积,结合标准气体的校准曲线,计算各气体的浓度。
需注意的是,气相色谱法的准确性依赖“标准气体校准”:每次检测前需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如H₂:100ppm、CH₄:50ppm、C₂H₂:10ppm)校准色谱仪,确保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若校准曲线偏差超过5%,需重新标定。
特征气体组合与故障类型的对应逻辑
不同故障类型会产生特定的“气体组合”,通过分析气体组分的“浓度排序”与“比值关系”,可快速锁定故障类型。
过热故障的典型特征是“烃类气体主导,无C₂H₂或浓度极低”:若CH₄浓度最高(>C₂H₄>C₂H₆),对应低温过热(150-300℃,如铁芯多点接地);若C₂H₄浓度最高(>CH₄>C₂H₆),则是中温过热(300-700℃,如绕组绝缘层老化);若C₂H₄浓度远高于CH₄(C₂H₄/CH₄>2),且CO浓度显著上升,说明绝缘纸过热(故障点温度>150℃,已涉及固体绝缘)。
放电故障的核心标志是“C₂H₂浓度高”:若C₂H₂>5ppm,且H₂浓度同步上升(>100ppm),通常是局部放电(如绝缘油中气泡击穿、绕组绝缘破损)——此时气体组合为“H₂>C₂H₂>CH₄”;若C₂H₂浓度>50ppm,且C₂H₂/C₂H₄>1,说明是电弧放电(如绕组间短路、分接开关烧蚀)——这类故障破坏性强,需立即停电检修。
受潮故障的特征是“H₂与O₂浓度同步变化”:正常运行中,变压器油中的O₂浓度约为3000-5000ppm(来自空气溶解);若受潮,水与铁反应产生H₂,同时O₂因参与反应浓度下降(O₂<2000ppm),且H₂/O₂比值>0.1。此外,受潮严重时,油中会出现“乳白色浑浊”(水析出),可通过外观辅助判断。
绝缘纸老化的判断需结合CO与CO₂:若CO浓度>1000ppm,且CO/CO₂>0.3,同时C₂H₄浓度正常(<50ppm),说明是绝缘纸过热老化(如变压器长期过载运行);若CO浓度缓慢上升(每年增长<100ppm),且CO/CO₂<0.3,则是正常氧化老化,无需紧急处理。
三比值法在故障判断中的应用细节
三比值法(IEC 60599标准)是将特征气体的三个比值(C₂H₂/C₂H₄、CH₄/H₂、C₂H₄/C₂H₆)转化为编码,再通过编码对应故障类型的标准化方法,适用于“单一故障”的精准判断。
比值计算规则需严格遵循标准:首先将各气体浓度转换为“体积分数”(ppm);然后计算三个比值:①R1=C₂H₂/C₂H₄(判断放电类型);②R2=CH₄/H₂(判断过热与放电的区别);③R3=C₂H₄/C₂H₆(判断过热温度)。每个比值对应一个编码(0、1、2):例如R1<0.1编码为0(无乙炔或低浓度),0.1≤R1<1编码为1(低能放电),R1≥1编码为2(高能放电)。
编码对应故障类型:将三个比值的编码组合(如R1R2R3=102),查IEC 60599表格即可得到故障类型。例如:编码000——无故障(气体浓度均在正常范围);编码102——低能局部放电(如绝缘油中气泡放电);编码222——高温过热(>700℃,如绕组短路);编码021——绝缘纸与油同时过热。
需注意三比值法的“局限性”:①当气体浓度低于检测限时(如C₂H₂<1ppm),无法计算比值;②多种故障叠加时(如过热+放电),编码会出现“交叉”,需结合历史数据判断;③新投运变压器(运行时间<6个月)的气体浓度未稳定,不适用三比值法。因此,三比值法需与“趋势分析”“外观检查”结合使用,不能单独作为故障判断的唯一依据。
数据解读的常见干扰因素与规避方法
背景气体干扰:新变压器油中可能含有少量CH₄(<5ppm)、C₂H₄(<2ppm),这是油在炼制过程中残留的“工艺气体”,需与故障气体区分——可通过对比“新油空白样”(未投入运行的同批次油)的气体浓度,若运行油的气体浓度未超过空白样的2倍,通常为正常。
气体增长速率干扰:运行中的变压器油会因正常老化产生气体,因此需关注“绝对浓度”与“增长速率”的结合——例如某台变压器的CH₄浓度从10ppm增长到50ppm,若耗时6个月(月均增长7ppm),属于正常老化;若仅耗时1个月(月均增长40ppm),则是异常过热。电力行业通常将“气体月增长率>10%”作为异常判断标准。
油氧化干扰:变压器油长期运行会发生氧化,产生CO、CO₂与少量烃类气体(如CH₄)。区分氧化与故障的关键是“CO/CO₂比值”——氧化产生的CO/CO₂<0.3,而故障导致的CO/CO₂>0.3;此外,氧化产生的烃类气体浓度通常<20ppm,若超过50ppm需考虑故障。
外部污染干扰:采样时若注射器未清洗干净(残留上次采样的气体),或放油阀未排尽积油(积油中可能含有前次故障的残留气体),会导致数据偏差。规避方法是:采样前用待采油冲洗注射器3次(排尽残留气体);放油阀需排尽积油(约500ml)后再采样。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