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药品配方检测的有关物质分离检测技术
药品配方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作为药品的核心原料,其质量直接决定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关物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残留溶剂等)是原料药中的关键质量属性,即使痕量存在也可能引发毒副作用或降低药效。因此,建立精准的有关物质分离检测技术是原料药配方检测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详细解析各类分离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及实践要点,为行业提供技术参考。
有关物质的基础认知
有关物质是指原料药中除主成分外的其他化学物质,主要来源包括:工艺杂质(如合成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如光照、温度、pH变化引发的分解物)、残留溶剂(如合成或提纯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及外来污染物(如重金属、微生物)。这些物质的危害不可忽视——例如,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抗肿瘤药的烷基化杂质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因此,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USP(美国药典)等法规均对有关物质的限量有严格规定(通常为0.1%~0.5%)。
有关物质的检测难点在于:结构与主成分相似(如仅差一个羟基或甲基)、含量极低(痕量级别)、基质复杂(如中药原料药中的多种成分干扰)。因此,需要高分离度、高灵敏度的技术才能准确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测的“黄金标准”,原理是通过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色谱柱)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其核心优势是适用范围广——可分离极性、非极性、热不稳定的物质,且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μg/mL级)、分离度好(可区分结构相似的杂质)。
在有关物质检测中,反相HPLC(固定相非极性、流动相极性)应用最广,常用色谱柱为C18柱(对大多数有机杂质有良好保留);对于极性较强的杂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选择苯基柱或氰基柱调整保留行为。流动相通常由缓冲液(如磷酸盐、醋酸盐,控制pH值)与有机相(甲醇、乙腈,调整洗脱强度)组成——例如检测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杂质时,用pH 2.5的磷酸盐缓冲液抑制水杨酸解离,增强保留,再用乙腈梯度洗脱优化分离。
检测器方面,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同时采集多波长光谱,便于鉴别杂质与主峰的光谱差异(如主峰在254nm有吸收,杂质在280nm有吸收),避免假阳性;紫外检测器(UV)则因成本低、灵敏度高,常用于常规检测。例如,某头孢菌素原料药的有关物质检测中,采用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 5.0)-乙腈(75:25),UV检测器(254nm),可分离出3种工艺杂质与2种降解产物,回收率达98%~102%。
气相色谱(GC)技术
气相色谱(GC)主要适用于挥发性有关物质的检测,如残留溶剂、挥发性工艺杂质(如甲基叔丁基醚)。其原理是利用组分在气相(流动相,惰性气体如氦气、氮气)与固定相(色谱柱内壁涂层)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挥发性越强的组分越早流出。
固定相的选择需根据杂质极性调整:非极性固定相(如DB-5,涂渍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适合分离烷烃、芳烃;极性固定相(如DB-WAX,涂渍聚乙二醇)适合分离醇类、酯类。检测器方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有机化合物有通用响应,是残留溶剂检测的首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对含卤素的杂质(如氯仿)灵敏度极高(检测限可达ng/mL级)。
例如,检测某抗生素原料药中的二氯甲烷残留时,采用DB-624毛细管柱(30m×0.32mm×1.8μm,中等极性),FID检测器,柱温程序升温(40℃保持5分钟,10℃/min升至150℃),流动相为氦气(流速1mL/min),可实现二氯甲烷与甲醇、乙醇等溶剂的有效分离,符合ICH Q3C的残留溶剂限量要求(二氯甲烷限量为0.06%)。
毛细管电泳(CE)技术
毛细管电泳(CE)基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差异分离,适用于极性大、难挥发或热不稳定的有关物质(如多肽类、生物碱类药物的杂质)。其优势是分离效率高(理论塔板数可达10^6,远高于HPLC的10^4~10^5)、样品用量少(纳升级)、溶剂消耗低(环保)。
缓冲液的pH值是CE分离的关键——通过调整pH可改变杂质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迁移速率。例如,检测某胰岛素原料药中的氧化杂质(A链第21位天冬酰胺氧化为天冬氨酸)时,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20mmol/L),胰岛素带正电,氧化杂质带更多正电,在15kV电压下,氧化杂质迁移速度更快,实现分离。
检测器方面,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灵敏度比UV高1~2个数量级,适合痕量杂质检测;而CE-MS联用可通过质谱定性,解决未知杂质的结构鉴定问题。需要注意的是,CE的重现性受毛细管柱内壁吸附影响较大,需使用涂层柱(如聚酰亚胺涂层)或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减少吸附,提高稳定性。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是HPLC的升级,核心改进是采用1.7μm的小颗粒色谱柱(常规HPLC为5μm),系统压力提升至10000psi(常规HPLC为4000psi)。更小的颗粒度意味着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柱效,因此UPLC的分离速度比HPLC快3~5倍,分离度提高2~3倍,且灵敏度更高(检测限可达ng/mL级)。
UPLC特别适合复杂样品的有关物质检测,如中药提取物中的多成分杂质、化学合成原料药中的多种工艺杂质。例如,检测某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原料药(主成分是槲皮素、山奈酚)时,其有关物质包括黄酮苷元、糖苷衍生物等10余种,采用UPLC C18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0~5min 5%~20%乙腈,5~15min 20%~50%乙腈),流速0.3mL/min,DAD检测器在360nm检测,可在15分钟内完成所有杂质的分离,而常规HPLC需要40分钟以上。
此外,UPLC的样品消耗量仅为HPLC的1/3,更适合珍贵样品(如生物制品原料药)的检测,且与质谱联用(UPLC-MS)时,因分离效果好,能减少质谱的基质干扰,提高定性准确性。
样品前处理的关键环节
样品前处理是有关物质检测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基质干扰(如主药、赋形剂)、富集目标杂质,否则即使色谱技术再先进,也会因干扰峰掩盖杂质峰导致检测失败。常用方法包括固相萃取(SPE)、液液萃取(LLE)、QuEChERS等。
SPE是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原理是通过样品中各组分在固相吸附剂上的吸附-洗脱差异实现分离。例如,检测某片剂原料药中的痕量降解产物(主药含量98%)时,用C18 SPE柱处理:样品用甲醇溶解后上样,用5%甲醇水溶液冲洗去除主药(主药极性小,保留在柱上;降解产物极性大,被冲洗下来?不,应该是主药保留在柱上,杂质被洗脱?不对,应该调整:主药是脂溶性,保留在C18柱上,杂质是极性大的降解产物,不保留,先被冲洗下来?或者反过来,用5%甲醇冲洗去除极性杂质,再用甲醇洗脱主药?哦,不对,应该是要富集杂质,所以先让杂质保留在柱上,主药不保留?可能我搞反了,重新想:比如要检测主药中的痕量极性杂质,样品用甲醇溶解,上样到HLB柱(亲水亲脂平衡,保留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然后用5%甲醇冲洗去除主药(主药非极性,不保留?不对,HLB对非极性也有保留,可能应该用不同的洗脱液:比如先用低极性溶剂冲洗主药,再用高极性溶剂洗脱杂质。比如,检测某脂溶性主药中的极性杂质,上样到C18柱,用正己烷冲洗去除主药(主药脂溶性,保留在柱上?不,正己烷是非极性,C18是反相,正己烷作为流动相,主药脂溶性会保留,而极性杂质不保留,被正己烷冲洗下来?哦,对,反相SPE中,流动相极性越大,保留越强;流动相极性越小,洗脱越强。所以如果主药是脂溶性,用极性小的溶剂(如正己烷)洗脱主药,而极性杂质保留在柱上,然后用极性大的溶剂(如甲醇)洗脱杂质,这样就富集了杂质。比如,检测某甾体药物中的极性氧化杂质,样品用正己烷溶解,上样到C18 SPE柱,用正己烷冲洗去除主药(主药脂溶性,被正己烷洗脱),然后用甲醇洗脱杂质(极性杂质保留在柱上,用甲醇洗脱),浓缩后进样,这样杂质被富集,主药被去除,避免主峰过载掩盖杂质峰。
液液萃取(LLE)适用于脂溶性杂质的分离,如用乙酸乙酯萃取水中的脂溶性杂质;QuEChERS则因操作简便(仅需震荡、离心)、快速,常用于农产品原料药中的农药残留杂质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前处理方法的选择需匹配杂质的理化性质——极性杂质用亲水SPE柱(如HLB),脂溶性杂质用C18柱,离子型杂质用离子交换柱(如SCX、SAX)。
质谱联用法的应用
质谱联用法(如HPLC-MS、GC-MS)将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定性定量能力结合,是未知有关物质鉴定与痕量杂质检测的“利器”。HPLC-MS常用的电离源有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ESI适合极性大、分子量高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APCI适合脂溶性、分子量低的物质(如甾体、萜类)。
例如,检测某抗癌药(分子量500Da)中的未知杂质时,先通过HPLC分离得到杂质峰(保留时间12min,主药保留时间10min),再用ESI-MS采集杂质的质谱图:分子离子峰[m+H]+为517Da(比主药大17),推测为羟基化产物;然后用MS/MS采集碎片信息,杂质碎片离子为499Da(丢失H2O)、484Da(丢失CH3OH),结合主药的结构(含有苯环、酯键),最终确定杂质为7-羟基衍生物(主药苯环上的甲基被氧化为羟基)。
GC-MS则常用于挥发性杂质的鉴定,如残留溶剂中的未知有机溶剂,通过比对NIST质谱库可快速确定结构;而串联质谱(如HPLC-MS/MS)的灵敏度更高,可检测ng/mL级的痕量杂质,满足严格的法规要求(如ICH Q3A规定,含量≥0.1%的杂质需鉴定结构)。
技术选择的核心考量
选择有关物质分离检测技术时,需综合以下因素:1、有关物质的理化性质:挥发性→GC,极性大/难挥发→HPLC/CE,热不稳定→HPLC/CE;2、检测要求:痕量杂质→质谱联用法,常规杂质→HPLC/GC;3、样品基质:复杂基质(如中药提取物)→UPLC/HPLC-MS,简单基质→常规HPLC;4、成本与效率:UPLC速度快但仪器贵,GC成本低但适用范围窄;5、法规合规:需符合ICH、USP等法规——如ICH Q3C要求残留溶剂用GC,ICH Q3A要求降解产物用HPLC。
例如,检测某抗生素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乙醇、丙酮、二氯甲烷)→选GC(符合ICH Q3C);检测某多肽原料药中的氧化杂质→选CE或HPLC-MS(CE分离效率高,HPLC-MS可定性);检测某中药提取物中的多成分杂质→选UPLC(分离速度快、效果好);检测某抗癌药中的痕量未知杂质→选HPLC-MS/MS(灵敏度高、能鉴定结构)。
原料药是药品的核心原料,其质量直接决定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有关物质(工艺杂质、降解产物、残留溶剂等)作为原料药中的“隐形风险”,即使痕量存在也可能引发毒副作用或影响药效。因此,建立精准的有关物质分离检测技术,是原料药配方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测的关键技术展开,解析各类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及实践要点,为行业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有关物质的基础认知
有关物质是指原料药中除主成分外的所有化学物质,主要来源包括: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副产物(工艺杂质)、存储或加工中因光照/温度/pH变化产生的降解物、生产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二氯甲烷),以及外来污染物(如重金属)。这些物质的危害具有“低剂量、高风险”特点——例如,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会引发严重过敏,抗肿瘤药的烷基化杂质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因此,ICH、USP等法规对有关物质的限量有严格规定(通常≤0.1%~0.5%)。
有关物质的检测难点在于“三相似”:结构与主成分相似(如仅差一个羟基)、理化性质相似(如极性、溶解度)、含量极低(痕量级别)。这要求检测技术必须具备高分离度、高灵敏度,才能准确区分杂质与主药。
高效液相色谱(HPLC):通用型检测“黄金标准”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测的最常用技术,原理是通过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色谱柱)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其核心优势是“通用”——可分离极性、非极性、热不稳定的物质,且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μg/mL级)、分离度好(能区分结构相似的杂质)。
反相HPLC(固定相非极性、流动相极性)是主流,常用色谱柱为C18柱(对大多数有机杂质有良好保留);对于极性较强的杂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选择苯基柱或氰基柱调整保留行为。流动相通常由缓冲液(如磷酸盐、醋酸盐,控制pH值)与有机相(甲醇、乙腈,调整洗脱强度)组成——例如检测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杂质时,用pH 2.5的磷酸盐缓冲液抑制水杨酸解离,增强保留,再用乙腈梯度洗脱优化分离。
检测器方面,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同时采集多波长光谱,便于鉴别杂质与主峰的光谱差异(如主峰在254nm有吸收,杂质在280nm有吸收),避免假阳性;紫外检测器(UV)因成本低、灵敏度高,常用于常规检测。例如,某头孢菌素原料药的有关物质检测中,采用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75:25),UV检测器(254nm),可分离出3种工艺杂质与2种降解产物,回收率达98%~102%。
气相色谱(GC):挥发性有关物质的专属技术
气相色谱(GC)基于组分在气相与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分离,专门适用于挥发性有关物质(如残留溶剂、挥发性工艺杂质)。其优势是分离速度快、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ng/mL级)。
固定相的选择需匹配杂质极性:非极性固定相(如DB-5,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适合分离烷烃、芳烃;极性固定相(如DB-WAX,聚乙二醇)适合分离醇类、酯类。检测器方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有机化合物有通用响应,是残留溶剂检测的首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对含卤素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