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材料阻隔性能cnas检测的试验条件设定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如氧气、水蒸气、气体阻隔性)是决定食品、药品、电子元件等产品保质期与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作为国内实验室检测的权威认可机构,其对阻隔性能检测的试验条件设定有着严格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更直接影响企业对包装材料的选型与质量管控。本文将围绕cnas检测中,包装材料阻隔性能试验条件的核心要素展开,详细解析温度、湿度、试样预处理等关键参数的设定逻辑与标准依据。
温度设定的标准依据与实际考量
温度是影响包装材料阻隔性能的核心环境因素之一。从材料学角度看,温度升高会加快材料内部分子的热运动速度,降低材料的结晶度(部分聚合物如PET会因温度升高出现无定形区扩大),从而导致阻隔性下降——例如,某PET薄膜在23℃时的氧气透过率为15cm³/(m²·24h·0.1MPa),在38℃时可能升至30cm³/(m²·24h·0.1MPa)。因此,CNAS检测中温度的设定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
目前,国内常用的阻隔性能测试标准对温度有明确规定:如GB/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压差法》要求测试温度为23℃±2℃;GB/T 21529-2008《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电解传感器法》则规定温度为25℃±1℃或38℃±1℃(根据产品实际使用环境选择)。对于食品包装,若产品需在常温(25℃)下储存,检测温度通常设定为25℃;若用于高温杀菌后的食品(如罐头),则可能需模拟杀菌后的温度(如40℃)进行测试。
需注意的是,温度设定还需考虑“温度平衡时间”——试样需在测试环境中放置足够时间(通常30分钟以上),确保试样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若试样未充分平衡,可能导致测试初期结果波动:比如刚从冷藏环境取出的PE薄膜,直接放入25℃恒温箱测试,前10分钟的氧气透过率会因薄膜温度未达标而偏低。
此外,对于需要模拟极端环境的测试(如冷冻食品包装的-18℃阻隔性),需确认设备的低温控制能力——如采用带低温腔的阻隔性测试仪,并在测试前验证腔体内温度的均匀性(偏差需≤±1℃),避免因局部温度差异导致结果偏差。
湿度控制的关键逻辑与标准要求
湿度是水蒸气阻隔性测试的核心参数,同时也会影响部分亲水性材料(如PVA、EVOH)的氧气阻隔性——当材料吸收水分后,分子链间的氢键被破坏,无定形区扩大,导致氧气透过率上升。因此,CNAS检测中湿度的设定需与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一致,且需保证测试过程中湿度的稳定性。
不同标准对湿度的要求差异较大:例如,GB/T 21529-2008规定,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的湿度条件为“湿侧90%RH±2%RH,干侧0%RH”(电解传感器法);而GB/T 1038-2000针对气体阻隔性测试的湿度要求为“50%RH±2%RH”(若未特别说明)。对于药品包装(如胶囊铝塑泡罩),由于需模拟“加速试验”环境(40℃/75%RH),湿度需严格控制在75%RH±2%RH;对于食品包装(如饼干袋),则常采用50%RH±2%RH模拟常温储存环境。
湿度的控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饱和盐溶液法(如氯化钠饱和溶液在25℃时可维持75%RH,硝酸钾对应90%RH),这种方法成本低但需定期更换盐溶液(避免因溶液蒸发导致浓度变化);二是恒温恒湿箱法,通过湿度传感器与喷雾/除湿系统联动控制——但需注意,湿度传感器需定期校准(CNAS要求每3个月校准一次),校准用标准物质需追溯至国家计量院的湿度标准。
湿度波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某EVOH薄膜在50%RH时的氧气透过率为5cm³/(m²·24h·0.1MPa),若测试过程中湿度升至55%RH,其氧气透过率可能升至8cm³/(m²·24h·0.1MPa)——这一偏差远超CNAS要求的“结果重复性≤10%”标准。因此,测试前需提前开启恒湿系统(通常提前2小时),确保测试腔体内湿度稳定后再放入试样。
对于亲水性极强的材料(如PVA薄膜),需特别注意“预吸湿”处理:比如在测试前将试样置于测试湿度环境中放置24小时,使材料达到吸湿平衡——若未进行预吸湿,试样在测试过程中会持续吸收水分,导致水蒸气透过率结果逐渐上升,无法得到稳定的测试值。
试样预处理的必要性与操作规范
试样预处理是CNAS检测中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消除试样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引入的“干扰因素”,如残留溶剂(印刷或复合工艺带来的乙酸乙酯、甲苯)、多余水分(吸湿性材料储存中的吸湿)、内应力(薄膜拉伸工艺导致的分子取向),确保测试结果反映材料的“本征阻隔性能”。
国内最常用的预处理标准是GB/T 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其中规定:塑料薄膜试样需在23℃±2℃、50%RH±5%RH的环境中放置至少48小时;若试样厚度超过1mm,放置时间需延长至72小时。对于进口材料(如美国ASTM标准),则遵循ASTM D618《Standard Practice for Conditioning Plastics for Testing》,要求在23℃/50%RH放置24小时——但需注意,CNAS要求预处理条件需与测试条件一致,若测试条件为38℃/90%RH,则预处理也需在该环境中进行。
不同材料的预处理要求存在差异:例如,铝箔复合膜(如PET/AL/PE)因铝箔的阻湿性极强,无需进行预吸湿处理;而EVOH复合膜(如PET/EVOH/PE)则需在测试湿度环境中预处理24小时,否则EVOH层的吸湿不平衡会导致氧气透过率结果偏差。对于印刷后的薄膜(如食品包装的彩印膜),需增加“脱溶剂”处理:比如将试样置于通风柜中放置24小时(或在50℃烘箱中放置2小时),去除印刷油墨中的残留溶剂——若未脱溶剂,残留的乙酸乙酯会溶解薄膜表面的涂层,导致氧气透过率升高10%~30%。
预处理后的试样状态也需严格控制:试样需保持平整、无褶皱、无拉伸(避免因拉伸导致材料分子取向变化,影响阻隔性);对于复合膜试样,需检查是否有分层、气泡(若有则需重新取样)。此外,试样的尺寸需符合测试设备的要求(如圆形试样直径为90mm,或根据设备夹具调整),避免因试样尺寸过小导致密封不良(密封不良会使测试气体泄漏,导致结果偏高)。
未进行预处理的后果需引起重视:例如,某企业送测的BOPP薄膜,因未在标准环境中放置,直接从仓库(湿度30%RH)取出测试,其氧气透过率结果为200cm³/(m²·24h·0.1MPa);而经过48小时预处理后,结果降至180cm³/(m²·24h·0.1MPa)——这一偏差会导致企业误判材料的阻隔性能,选择不符合要求的包装材料。
测试气体的选择与纯度控制
测试气体的选择需与“目标阻隔性能”一致:氧气阻隔性测试需用高纯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测试需用蒸馏水(或氮气作为载气),二氧化碳阻隔性测试需用高纯度二氧化碳——选择错误的气体不仅会导致测试结果无效,还可能损坏测试设备(如用含有水分的氧气测试,会腐蚀电化学氧气传感器)。
气体纯度是CNAS检测的核心要求之一:例如,GB/T 1038-2000规定,氧气阻隔性测试的氧气纯度需≥99.99%;GB/T 19789-2005《包装材料 塑料薄膜和薄片 二氧化碳透过率的测定 电量法》要求二氧化碳纯度≥99.95%。若气体纯度不达标,杂质会干扰传感器的检测:比如氧气中的水分(≥0.1%)会导致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极中毒,使氧气透过率结果偏低;二氧化碳中的氢气(≥0.05%)会吸收红外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导致二氧化碳透过率结果偏高。
气体的预处理也需注意:例如,氧气需通过“气体干燥器”(如填充分子筛的干燥管)去除水分,二氧化碳需通过“除烃过滤器”去除有机杂质。测试前需检查气体过滤器的状态——若干燥管中的分子筛变色(如蓝色变粉色),需及时更换;若除烃过滤器的压力降超过0.1MPa,需更换滤芯。
对于水蒸气阻隔性测试,“载气”的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载气是氮气(纯度≥99.99%),其作用是将试样透过来的水蒸气带到传感器中。若载气纯度不够(如含有氧气),会氧化电解传感器的电极,导致传感器寿命缩短;若载气流量不稳定(如流量从100mL/min波动至150mL/min),会导致水蒸气透过率结果波动(流量越大,结果越高)——因此,需使用“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载气流量,精度需≤±2%。
CNAS要求,测试用气体需具有“可追溯性”:即标准气体需从有资质的供应商采购(如国家计量院或其授权的供应商),并附有“计量校准证书”,证书需注明气体的成分、纯度、不确定度等信息。测试前需记录气体的批号与有效期——若气体超过有效期(通常为1年),需重新更换,避免因气体纯度下降导致测试结果偏差。
压力参数的设定与设备要求
阻隔性能测试常用的方法有“压差法”(适用于中高阻隔性材料,如塑料薄膜)与“等压法”(适用于高阻隔性材料,如铝箔复合膜),两种方法的压力参数设定差异较大。
压差法的核心参数是“测试压力差”:即测试腔(通入测试气体)与参考腔(抽真空)之间的压力差。GB/T 1038-2000规定,测试压力差为10kPa±1kPa——压力差过小(如5kPa)会导致渗透速度过慢,测试时间延长(可能超过24小时);压力差过大(如15kPa)会导致材料变形(如薄BOPP薄膜会被压向参考腔),甚至破坏试样的结构(如复合膜分层)。对于刚性容器(如塑料瓶),压力差可适当增大(如15kPa±1kPa),因为容器的刚性足以承受更大的压力差。
等压法的核心是“压力平衡”:即测试腔与参考腔的压力保持一致(通常为大气压),通过传感器检测测试气体的浓度变化。这种方法对压力波动更敏感——若测试过程中环境压力变化(如实验室通风系统开启导致压力下降),会导致测试腔与参考腔之间出现微小压差,使测试气体泄漏,导致结果偏高。因此,等压法测试需在“恒压室”中进行,或使用“压力补偿系统”实时调整测试腔压力,确保压力波动≤±0.1kPa。
压力参数的控制需依赖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例如,压差法需使用“差压传感器”(精度≤±0.1kPa),等压法需使用“绝对压力传感器”(精度≤±0.05kPa)。CNAS要求,压力传感器需定期校准(每6个月一次),校准用标准设备需追溯至国家压力基准(如活塞式压力计)。
密封的可靠性是压力参数准确的前提:试样与夹具之间需密封良好,避免测试气体泄漏。例如,压差法测试中,若试样边缘未密封(如夹具的橡胶密封圈老化),会导致测试气体直接从边缘泄漏,使氧气透过率结果远高于实际值(如实际值为20cm³/(m²·24h·0.1MPa),泄漏后结果可能升至100cm³/(m²·24h·0.1MPa))。因此,测试前需检查密封圈的状态(如是否有裂纹、变形),并通过“泄漏测试”验证密封效果——比如将测试腔抽真空至1kPa,若10分钟内压力上升不超过0.1kPa,则密封良好。
对于柔性薄膜试样,需注意“试样拉伸”的问题:比如在安装试样时,若过度拉伸试样(如将薄膜拉得太紧),会导致材料的分子取向变化,使阻隔性下降——因此,安装试样时需保持薄膜平整、无拉伸,夹具的压力需适中(如用扭矩扳手控制夹具的拧紧力矩为10N·m)。
循环周期设置的模拟性与标准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包装材料常经历“环境循环变化”(如食品包装的高温杀菌、冷冻食品的冷冻-解冻、药品包装的湿度循环),这些变化会改变材料的阻隔性能。因此,CNAS检测中,有时需设定“循环周期”模拟实际使用环境,评估材料在循环后的阻隔性能稳定性。
循环周期的设定需基于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例如,食品包装中的“高温杀菌循环”(适用于罐头、杀菌袋),通常设定为121℃/30分钟(杀菌温度与时间),然后快速冷却至25℃(模拟杀菌后的冷却过程);电子元件包装中的“湿度循环”(适用于防潮包装),通常设定为85℃/85%RH保持12小时,然后25℃/50%RH保持12小时,循环5次(模拟运输过程中的高湿环境);冷冻食品包装的“冷冻-解冻循环”,通常设定为-18℃保持24小时,然后25℃保持2小时,循环3次(模拟消费者的储存与使用过程)。
循环周期的参数需明确:包括温度/湿度变化的速率(如从25℃升至121℃的速率为5℃/min)、保持时间(如121℃保持30分钟)、循环次数(如3次)。这些参数需在检测报告中详细注明——CNAS要求,检测报告需包含“试验条件的全部信息”,以便其他实验室复现结果。
循环后的试样状态需检查:例如,高温杀菌后的复合膜(如PET/AL/PE)需检查是否有分层(铝箔与PET层分离)、起泡(复合胶因高温失效);冷冻-解冻后的PE薄膜需检查是否有裂纹(分子链因低温脆化断裂)。若试样出现损坏,需重新取样测试——因为损坏的试样无法反映材料的真实阻隔性能。
循环周期对阻隔性能的影响需重视:例如,某PET薄膜在常温下的氧气透过率为15cm³/(m²·24h·0.1MPa),经过121℃/30分钟杀菌循环后,因薄膜结晶度提高(分子排列更紧密),氧气透过率降至13cm³/(m²·24h·0.1MPa);而某PE薄膜经过3次冷冻-解冻循环后,因分子链断裂(低温下的应力集中),氧气透过率从500cm³/(m²·24h·0.1MPa)升至600cm³/(m²·24h·0.1MPa)。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产品的保质期——若企业未考虑循环后的阻隔性能,可能导致产品提前变质。
设备校准的CNAS要求与实施细节
CNAS对阻隔性能检测设备的校准有着严格要求——设备的准确性是检测结果可靠的基础。根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设备需“定期校准或核查”,校准周期需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稳定性而定(通常传感器每6个月校准一次,温度/湿度系统每12个月校准一次)。
校准的项目需覆盖设备的关键参数:例如,阻隔性测试仪的校准项目包括:(1)温度系统:测试腔体内的温度均匀性(偏差≤±0.5℃)、温度控制精度(偏差≤±0.1℃);(2)湿度系统:湿度传感器的线性(在0%~100%RH范围内,误差≤±2%RH)、湿度控制精度(偏差≤±1%RH);(3)压力系统:差压传感器的重复性(偏差≤±0.1kPa)、压力控制精度(偏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