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建材检测的特殊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建材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3D打印建材通过数字化层叠工艺实现复杂造型,突破传统建材的成型限制,但也因“逐层堆积”的工艺特性,带来挤出性、层间粘结、尺寸稳定性等特殊性能需求。传统建材检测方法难以完全适配,因此针对其工艺关联性能的特殊测试方法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梳理近年3D打印建材特殊性能测试的关键方向与技术进展,聚焦工艺适配性、结构完整性及服役可靠性相关的测试方法创新。
挤出性与可建造性的测试方法
挤出性是3D打印建材的核心工艺性能,指材料从喷嘴连续流出并保持均匀线条的能力,直接决定打印精度与效率。传统旋转流变仪仅能测试静态粘度,无法模拟喷嘴内的动态剪切环境,因此毛细管流变仪成为主流测试设备——通过模拟喷嘴的圆形通道,测试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变化及出口膨胀率(die swell)。例如,当剪切速率从10/s增加到100/s时,水泥基打印材料的粘度从10³Pa·s降至10²Pa·s,出口膨胀率从20%降至10%,这类数据直接指导喷嘴直径与打印速度的匹配。
可建造性则关注挤出材料层的自立能力,即能否支撑后续层堆积而不坍塌。现有测试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堆积高度测试”,通过连续打印单柱体,记录最大无坍塌高度——例如,石膏基材料的最大堆积高度可达15层,而水泥基材料仅能达到8层,差异源于水化速率的不同;另一类是流变仪动态监测,通过跟踪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的交叉点(即凝胶点),判断材料从液态转固态的时间窗口。研究表明,当G'超过10⁴Pa时,材料可承受下一层的荷载,这种方法将可建造性从“经验判断”转为“量化指标”。
层间粘结强度的精准测试技术
层间粘结是3D打印建材的结构薄弱环节,其强度直接影响构件的整体性。传统拉伸或剪切测试因试样制备方式(如浇筑成型)无法模拟层间界面,因此需定制打印试样。例如,“层间剪切强度(ILSS)测试”采用短梁剪切试样,将打印层方向与剪切力方向平行,测得分层剪切时的强度;“层间抗拉强度测试”则将打印层垂直于拉伸方向,直接量化界面的抗拉能力。研究显示,打印砂浆的层间剪切强度比本体低30%~50%,层间抗拉强度低40%~60%,差异源于层间未充分水化的界面孔隙。
为进一步揭示层间破坏机制,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被引入测试。通过在试样表面喷涂散斑,用高速相机捕捉变形过程,DIC能实时跟踪位移场变化,精准定位裂纹起始位置——例如,某研究发现层间裂纹先从喷嘴打印的“搭接缝”处产生,再向基体扩展,这一发现指导了打印路径的优化(如调整线条重叠率从20%增至30%,层间强度提升15%)。此外,纳米压痕技术可测试层间界面的微观硬度,发现界面处的水泥水化产物(如C-S-H凝胶)密度比基体低20%,解释了层间强度低的微观原因。
尺寸稳定性的多尺度监测方法
3D打印建材的尺寸稳定性源于层间收缩不均匀——底层先固化,约束上层收缩,易产生翘曲或开裂。传统收缩率测试(如测长度变化)仅能反映整体变形,无法区分层间差异,因此需多尺度测试技术。激光位移传感器是常用的实时监测工具,通过在打印过程中跟踪每层的尺寸变化,记录不同层的收缩速率——例如,打印混凝土底层的收缩速率为0.05%/h,而上层为0.03%/h,差异源于底层与平台的热交换更快。
微应变测试则采用埋入式光纤光栅(FBG)传感器,在打印时将FBG埋入不同层,通过波长变化监测应变发展。某研究用FBG测打印梁的层间应变,发现底层应变达50微应变,而上层仅20微应变,这种差异导致梁底部产生微裂纹。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在打印完成后定期扫描试样,生成三维点云对比变形——例如,打印拱结构的拱顶变形量是拱脚的2倍,因拱顶无侧向约束,层间收缩更自由。这类多尺度数据为打印构件的变形预测提供了依据。
早期力学性能的快速评估方法
早期力学性能(如1h、3h、6h强度)是3D打印的工艺关键,决定打印效率(如层间等待时间)。传统抗压强度测试需养护至28天,无法满足早期需求,因此快速测试方法应运而生。动态力学分析(DMA)通过频率扫描监测材料刚度变化,例如,水泥基材料在打印后1h内,储能模量从10²Pa升至10⁵Pa,对应抗压强度从0.1MPa升至1MPa,这种方法快速且非破坏性。
微型抗压测试是另一类常用方法,采用小尺寸试样(如10mm×10mm×10mm)测试早期强度——例如,掺加硅灰的打印砂浆1h强度达0.8MPa,而未掺加的仅0.3MPa,差异源于硅灰的填充效应加速了水化。此外,超声波脉冲速度(UPV)测试通过声速反映早期强度:UPV从打印后1h的1500m/s升至3h的2500m/s,对应抗压强度从0.5MPa升至2MPa,这种方法无需破坏试样,适合现场监测。
孔隙结构与耐久性的耦合测试
3D打印建材的孔隙结构具有“双重性”:既有基体中的毛细孔,也有层间的界面孔隙,两者共同影响耐久性(如抗渗、抗冻)。传统压汞测孔法(MIP)仅能测整体孔隙率,无法区分界面孔隙,因此显微CT(μCT)成为关键工具。通过μCT三维重建,可清晰看到层间界面孔隙的分布——例如,打印混凝土的层间孔隙率为8%,而基体仅为3%,这些孔隙是抗渗性下降的主因。
耐久性测试需关联孔隙结构与服役性能。抗渗性测试方面,“层间渗透测试”将试样切成层,在界面施加水压,测渗透系数——打印砂浆的层间渗透系数为1×10⁻⁶cm/s,是基体的5倍;抗冻性测试用声发射(AE)技术监测冻融过程,发现层间的AE信号数量比基体多40%,说明层间是冻融破坏的起点。研究还发现,调整打印参数(如层间等待时间从30s增至60s)可降低层间孔隙率至5%,渗透系数降至3×10⁻⁷cm/s,耐久性显著提升。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