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需要满足哪些国家标准要求

三方检测机构-孔工 2023-03-15

碰撞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汽车因搭载高压系统与动力电池,其碰撞安全需同时应对乘员保护、高压触电与电池热失控三大风险,我国据此制定了覆盖全环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从碰撞工况到安全状态的具体要求,是企业研发合规与产品上市的核心依据。这些标准既延续了传统车的乘员保护逻辑,又针对新能源特性补充了电安全与电池防护规则,构成了完整的碰撞安全评价体系。

整车碰撞的基础工况与乘员保护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碰撞试验需满足传统燃油车的三项基础工况: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侧面移动壁障碰撞与后部刚性壁障碰撞,对应标准为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与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其中正面碰撞要求车辆以50km/h的速度沿纵向轴线撞击固定壁障,重点考核驾驶员与副驾驶假人的头部、胸部及腿部伤害——头部伤害指数(HIC)需≤1000,胸部压缩量≤75mm,腿部轴向力≤10kN,若超过任一数值则判定为乘员保护不足。

侧面碰撞采用质量1400kg的移动壁障(模拟家用车),以50km/h的速度垂直撞击驾驶员侧车身,需测量B柱的侵入量与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效果。根据标准,B柱侵入乘员舱的最大距离需≤180mm,且安全气囊需在碰撞后20ms内展开,覆盖假人头部与胸部。后部碰撞则要求车辆以50km/h的速度撞击刚性壁障,考核座椅靠背的抗后翻能力——座椅固定点的拉力需≥20kN,防止碰撞时座椅脱落导致乘员甩动。

高压系统碰撞后的电安全强制规则

高压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的核心差异点,GB 38032-2020《电动道路车辆 高压系统的安全要求》对此提出三项关键要求。首先是“主动断电”:当碰撞触发安全气囊控制器(ACU)或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30g,持续时间≥10ms)时,高压配电箱(PDU)需在100ms内切断电池包与电机、DC/DC等部件的连接,且高压回路电压需在5秒内降至60V DC以下(低压安全阈值)。这一要求源于人体触电的安全极限——超过100ms的高压暴露会显著增加心脏 fibrillation的风险。

其次是绝缘电阻要求:碰撞后,高压系统各部件(如电机控制器、电池包、充电接口)与车身接地端之间的绝缘电阻需≥100Ω/V(针对工作电压>60V DC的系统)。例如,400V电池系统的绝缘电阻需≥40000Ω,若低于此值,说明高压部件存在漏电风险。最后是高压部件的物理防护:碰撞后高压线束不能破损暴露(绝缘层开裂≤2mm),接头不能松动(插拔力≥50N),避免因线束短路引发火灾。

动力电池包的机械与热安全防护

动力电池包的碰撞安全由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范,核心是“防止机械损伤引发热失控”。机械方面,电池包的固定需满足“双重冗余”:底盘安装点用≥8.8级螺栓固定(扭矩≥150N·m),电池包壳体与底盘之间用强度≥300MPa的支架连接,确保碰撞时电池包不会移位或脱落。此外,电池包不能侵入乘员舱——试验中若电池包边缘超过驾驶员座椅导轨平面50mm,则判定为结构失效。

热安全方面,标准要求碰撞后2小时内电池包不能出现明火、爆炸或电解液泄漏。某车企曾在试验中因电池包外壳变形挤压电芯,导致隔膜破裂引发内部短路,最终电池包在碰撞后30分钟起火,试验失败。为避免此类情况,电池包内部需设置“碰撞缓冲层”——用厚度≥10mm的泡沫铝或吸能棉填充在电芯与外壳之间,吸收碰撞能量。此外,电池模组的固定需用“点胶+扎带”组合:模组与壳体间涂覆导热结构胶(粘结强度≥1MPa),模组内部电芯用尼龙扎带绑定(拉力≥500N),防止碰撞时模组移位。

乘员舱结构的新能源适配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乘员舱设计需兼顾电池包布局的影响,GB 11551-2014对结构完整性提出更严格的约束。例如,正面碰撞时驾驶员侧A柱的最大侵入量需≤125mm(传统车为150mm),因为A柱变形过大会挤压电池包上方的地板,导致电池壳体开裂。侧面碰撞时,门槛梁的抗冲击强度需比传统车高20%——门槛梁内部需增加一根厚度≥2mm的高强度钢衬板(屈服强度≥1500MPa),以抵御移动壁障的挤压,保护下方的电池包。

地板的强度要求也更苛刻:局部抗压强度需≥500N/cm²(传统车为300N/cm²),防止碰撞时底盘变形挤压电池包。某新能源车企曾因地板厚度仅1.5mm,碰撞时地板凹陷20mm,挤压电池包导致电芯短路,最终不得不修改地板结构(增加1mm的加强筋)重新试验。此外,乘员舱的防火墙需采用“绝缘+防火”双层结构:内层为厚度≥3mm的酚醛树脂板(防火等级V-0),外层为镀锌钢板,防止电池起火时火焰侵入乘员舱。

碰撞试验的假人及传感器布置规范

碰撞试验中的假人选择与传感器布置需符合GB/T 19234-2003《汽车碰撞试验用假人》的要求。正面碰撞使用Hybrid III 50th百分位男性假人(体重78kg,身高175cm),安装在驾驶员座椅(座椅调至中间位置,靠背角度100°),副驾驶则用5th百分位女性假人(体重50kg,身高150cm),以覆盖不同体型的乘员。假人需佩戴三点式安全带(带力限器,限力值4kN),模拟真实使用场景。

传感器方面,假人头部安装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采样率1000Hz,量程±200g),用于计算HIC值(HIC=(1/t2-t1)∫t1到t2 a(t)dt);胸部安装线性位移传感器(量程0-150mm,精度±0.5mm),测量胸部压缩量;腿部安装轴向力传感器(量程0-20kN,精度±1%),监测碰撞时的胫骨受力。对于新能源汽车,还需在电池包内部安装3个温度传感器(布置在电芯顶部、中部、底部)和2个压力传感器(布置在电池包两侧),实时监测碰撞后的温度变化(≥150℃触发报警)与压力上升(≥3bar视为热失控前兆)。

碰撞后安全状态的检测与判定流程

碰撞试验后的安全状态检测需遵循“先电安全、后机械安全”的顺序,确保覆盖所有风险点。首先进行电安全检测:用万用表测量高压回路电压(红表笔接电池包正极,黑表笔接车身接地端),若电压>60V DC,则直接判定为不通过。接着用绝缘测试仪检测绝缘电阻:将测试仪设置为“直流高压”模式(电压为系统工作电压的1.5倍,且≥500V),测量高压部件与车身的电阻,若<100Ω/V,则说明绝缘失效。

然后进行机械与热安全检测:检查电池包外观——若发现外壳开裂(缝隙>5mm)、电解液泄漏(底部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或外壳变形(凹陷>20mm),则判定为电池包防护不足。接着测量乘员舱变形:用三维扫描仪扫描A柱、B柱与地板,若A柱侵入量>125mm、B柱侵入量>180mm或地板凹陷>10mm,则视为结构完整性不达标。最后计算假人伤害值:若HIC>1000、胸部压缩量>75mm或腿部力>10kN,均视为乘员保护不足。

所有检测项目需全部符合标准要求,车辆才能通过碰撞试验。例如,某车企曾因高压回路电压在5秒内降至55V(符合要求),但绝缘电阻仅35000Ω(400V系统需≥40000Ω),最终不得不更换电池包的绝缘垫(从厚度2mm增至3mm)重新试验,直至绝缘电阻达到45000Ω才通过。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