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项目及限值要求

三方检测机构-孔工 2023-03-01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接触材料是直接接触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及设备的统称,涵盖陶瓷、塑料、金属、橡胶、纸、木材等多种材质。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食品——若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迁移进入食品,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如铅蓄积)或急性刺激(如甲醛过敏)。因此,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限值要求,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核心环节。本文将系统梳理常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项目、来源及现行国家标准中的具体限值,为企业合规生产与监管提供参考。

重金属:陶瓷、金属材料中的铅镉铬汞风险

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原料杂质或加工污染:陶瓷坯体的黏土可能含铅,金属镀层的磨损会释放镉,不锈钢中的铬可能转化为六价铬,汞则多来自金属合金的杂质。这些重金属一旦迁移到食品中,会在人体蓄积,损害神经、肾脏等器官——例如,铅中毒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六价铬具有致癌性。

我国GB 4806系列标准对重金属迁移量有明确规定:陶瓷制品(如碗、碟)的铅迁移量(4%乙酸浸泡液,24小时,60℃)不得超过4.0mg/L(GB 4806.4-2016),镉迁移量≤0.3mg/L;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铝)中的铅迁移量≤1.0mg/kg,六价铬≤0.05mg/kg,汞≤0.1mg/kg(GB 4806.9-2016)。

实际检测中,重金属迁移量常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例如,陶瓷餐具的铅检测需将样品在4%乙酸中浸泡24小时,取浸泡液测定铅含量;不锈钢制品则需用模拟食品的溶液(如水、4%乙酸、50%乙醇)浸泡,检测迁移的重金属。企业需控制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选择低铅黏土制作陶瓷,使用食品级不锈钢(304或316材质)生产金属制品。

迁移性有机物:塑料、纸品的甲醛与苯系物

迁移性有机物是塑料、纸品中常见的有毒物质,主要来自原料残留或加工助剂:塑料中的苯乙烯单体来自聚苯乙烯(PS)树脂,纸品中的甲醛来自胶粘剂(如脲醛树脂)。这些物质会通过迁移进入食品,引发呼吸道刺激或致癌风险——例如,甲醛是已知的致癌物质,苯乙烯具有神经毒性。

国家标准对迁移性有机物的限值严格:纸质食品包装的甲醛迁移量(水基模拟物)≤1.5mg/L(GB 11680-2014);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苯乙烯单体残留≤1.0mg/kg(GB 4806.6-2016);聚乙烯(PE)塑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残留≤5.0mg/m²(GB/T 31402-2015)。

检测方法上,甲醛常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苯系物用气相色谱法(GC)。例如,纸杯的甲醛检测需将样品剪碎,用蒸馏水浸泡2小时,加乙酰丙酮试剂后加热显色,测定吸光度;聚苯乙烯餐盒的苯乙烯残留则需用正己烷萃取,通过GC分离测定。企业应选择无醛胶粘剂生产纸品,使用高纯度聚苯乙烯树脂制作塑料餐具,减少有机物残留。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迁移量限制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如DEHP、DBP、BBP)是软质塑料的常用添加剂,用于增加塑料的柔韧性——例如,PVC保鲜膜、塑料玩具、输液管等都可能含塑化剂。但这类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尤其对儿童危害更大。

我国GB 9685-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DBP、BBP)在食品接触塑料中的特定迁移量不得超过0.1mg/kg;对于接触婴儿食品的材料,这一限值更为严格,需符合GB 4806.1-2016的“不得迁移至食品中”要求。

检测塑化剂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样品需用正己烷或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后测定各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企业需注意,应使用合规的塑化剂替代品,如柠檬酸酯类(ATBC)或环氧大豆油(ESO),避免使用DEHP等受限物质——例如,PVC保鲜膜应使用ATBC替代DEHP,以符合食品接触要求。

双酚A:PC材料与婴儿用品的严格管控

双酚A(BPA)是生产聚碳酸酯(PC)塑料和环氧树脂的原料,广泛用于制作奶瓶、太空杯、罐头内壁涂层等。已有研究显示,双酚A具有模拟雌激素的作用,可能影响儿童内分泌发育,增加肥胖、糖尿病的风险。

我国GB 4806.6-2016《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标准》规定,PC树脂中的双酚A特定迁移量不得超过0.05mg/kg;对于接触婴儿食品的PC材料(如婴儿奶瓶),这一限值需严格执行,且根据GB 31604.10-2016,不得用于生产3岁以下儿童的食品接触用品。

检测双酚A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样品需用食品模拟物(如水、4%乙酸、50%乙醇)浸泡24小时,萃取后测定。企业应优先选择不含双酚A的材料,如聚丙烯(PP)或 Tritan 树脂替代PC——例如,婴儿奶瓶已普遍使用PP材质,避免双酚A的风险。

橡胶助剂:亚硝胺与秋兰姆类的检测要求

橡胶材料(如橡胶奶嘴、密封垫圈、食品输送带)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自硫化助剂,如亚硝胺类和秋兰姆类(TMTD)。亚硝胺类物质是强致癌物质,秋兰姆类则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尤其对婴儿娇嫩的皮肤影响更大。

GB 4806.11-2016《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标准》规定,亚硝胺类物质的迁移量不得超过0.01mg/kg;秋兰姆类硫化剂的迁移量不得超过0.1mg/kg。欧盟EC 1935/2004也有类似要求,且禁止使用会生成亚硝胺的硫化体系。

检测亚硝胺需用GC-MS,样品需用甲醇或乙腈萃取,衍生化后测定;秋兰姆类则用HPLC,通过紫外检测器测定。企业需采用低亚硝胺生成量的硫化体系,如使用硫磺与促进剂CZ(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组合,替代秋兰姆类助剂——例如,橡胶奶嘴生产中应避免使用TMTD,改用CZ促进剂,减少亚硝胺生成。

涂料涂层:金属容器的游离酚与甲醛标准

金属食品容器(如罐头、饮料罐、金属餐盒)的内壁通常涂有环氧或酚醛涂层,以防止金属腐蚀和食品变质。但涂层中的游离酚和游离甲醛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具有毒性——游离酚会损害肝脏和肾脏,游离甲醛会刺激呼吸道和皮肤。

GB 4806.10-2016《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标准》规定,环氧涂层的游离酚迁移量不得超过0.05mg/kg;酚醛涂层的游离甲醛迁移量不得超过1.0mg/kg。对于接触酸性食品(如番茄罐头、橙汁)的涂层,需额外检测耐酸性迁移量,确保在酸性条件下不释放有害物质。

检测游离酚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游离甲醛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企业需控制涂层的固化温度和时间,确保涂层充分固化,减少游离物质的残留——例如,环氧涂层的固化温度应不低于180℃,时间不少于20分钟;酚醛涂层的固化温度应不低于150℃,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天然材料:木材竹材的甲醛与防霉剂残留

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常用于制作菜板、筷子、餐盒、碗碟等食品接触用品,因“天然”属性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其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木材加工中的胶粘剂(如脲醛树脂)释放的甲醛;二是竹材防霉处理中使用的防霉剂(如百菌清、多菌灵)残留。

GB 21027-2007《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适用于木质食品接触材料)规定,甲醛释放量不得超过1.5mg/L(干燥器法);GB/T 36088-2018《竹制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要求,百菌清等防霉剂的残留量不得超过0.5mg/kg。对于儿童使用的木质餐具,甲醛释放量需更严格,需符合GB 31604.1-2015的“不得检出”要求。

检测木材甲醛释放量用干燥器法,样品需在密闭容器中放置24小时,收集甲醛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竹材防霉剂残留用GC-MS或HPLC。企业应选择无醛胶粘剂(如酚醛树脂、大豆蛋白胶)加工木材,或使用天然防霉剂(如竹醋液、茶皂素)处理竹材,减少化学残留——例如,竹制菜板可采用高温炭化处理替代化学防霉剂,既保持天然属性,又降低风险。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