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检测的试验方法与判定依据
耐火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钢结构防火涂料是延缓钢构件受火升温、保障建筑火灾中结构安全的核心材料,其耐火性能直接关系到消防设计的有效性。而耐火检测作为评估涂料性能的关键环节,试验方法的规范性与判定依据的科学性是确保结果可靠的根本——前者明确了“如何测”,后者回答了“测什么、怎样算合格”。本文围绕这两大核心,拆解检测中的具体操作逻辑与标准依据,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耐火检测的基本原理:模拟火灾环境下的升温控制
耐火检测的核心是模拟火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目前全球通用的是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该曲线基于普通建筑火灾的升温特征,公式为T=345lg(8t+1)+20(℃),其中t为试验时间(分钟)。例如,试验进行10分钟时,炉内温度应达到约515℃;30分钟时达到747℃;60分钟时达到925℃。为确保曲线的准确性,试验炉需采用多点测温(通常在炉内顶部、中部、底部各设1个热电偶),任意点的温度与标准曲线的偏差不得超过±50℃(前30分钟)或±10%(30分钟后)。
除了升温速率,炉内温度的均匀性也至关重要——试验炉的有效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差不得超过10℃。这是因为若炉内存在局部高温,会导致钢构件局部升温过快,误判涂料的耐火性能。因此,试验前需对炉内温度场进行校准,确保满足均匀性要求后再开始试验。
试验样品的制备:从涂料施工到构件安装的细节
样品制备的第一步是选择基材——根据GB/T 9978的要求,钢构件需采用Q235或Q345碳素结构钢,尺寸需符合“代表性”原则:工字梁的截面尺寸通常为H200×100×5.5×8(高度×翼缘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长度为3000mm;钢板则采用1000mm×1000mm×10mm的平板。基材表面需进行除锈处理(达到Sa2.5级或St3级),确保涂料与钢材粘结牢固。
涂料的施工需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膨胀型涂料通常采用喷涂,湿涂厚度按设计耐火极限对应的干膜厚度计算(比如1小时耐火极限需干膜厚度2mm);非膨胀型涂料则需喷涂至设计厚度(比如2小时耐火极限需干膜厚度25mm)。施工后,样品需在室温(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中养护7天以上,确保涂层完全干燥——若养护时间不足,涂层内部的水分会在试验中蒸发,导致涂层开裂或脱落,影响结果。
样品安装时,需模拟实际工程中的支撑方式:工字梁采用两端铰支,支撑点间距为2700mm(即跨度);钢板则采用四边固定。此外,若试验需模拟荷载情况(如设计荷载的70%),需在安装前施加荷载——荷载的大小需通过计算确定,确保试验中钢构件的应力状态与实际一致。
炉内试验的关键操作:温度监测与数据采集
试验开始前,需先测量样品的初始温度——钢构件的初始温度应与室温一致(23±2℃),否则需调整试验环境至符合要求。然后将样品放入试验炉,固定热电偶:工字梁的翼缘中点和腹板中点各设1个热电偶,钢板则在中心及四个角各设1个热电偶。热电偶需采用K型不锈钢热电偶,焊接或用高温胶黏贴在钢构件表面,确保与钢材紧密接触。
升温启动后,需实时监测两个温度:炉内温度(跟踪标准曲线)和钢构件温度(评估涂料的隔热效果)。数据采集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次,需记录每个时间点的炉内温度平均值与钢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试验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涂料的状态:膨胀型涂料是否在规定温度下膨胀(通常200-300℃开始膨胀),膨胀层是否完整;非膨胀型涂料是否出现开裂、脱落等现象。
试验终止的条件有两个:一是钢构件的任意测温点达到临界温度(Q235为540℃,Q345为520℃);二是涂料出现严重破坏(如膨胀层脱落超过50%,或非膨胀型涂层开裂宽度超过2mm)。当满足任一条件时,停止试验,记录试验时间——该时间即为涂料的耐火极限。
判定依据的核心指标:钢构件的临界温度控制
耐火检测的判定逻辑并非“涂料能承受多少度的高温”,而是“涂料能否将钢构件的温度控制在临界温度以下”。钢的临界温度是指其屈服强度下降至常温下的2/3时的温度——根据GB 51249《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Q235钢的临界温度为540℃,Q345钢为520℃。这是因为当钢材温度达到临界温度时,其承载能力会大幅下降,无法维持结构安全。
例如,某Q235钢构件采用膨胀型防火涂料,设计耐火极限为1小时。试验中,若钢构件的最高温度在60分钟时未超过540℃,且涂料未出现严重破坏,则判定该涂料的耐火性能符合要求。反之,若试验进行到45分钟时,钢构件温度达到550℃,则判定该涂料的耐火极限为45分钟,未达到设计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临界温度的取值需与钢材的材质严格对应——若试验中采用的是Q345钢,即使涂料让钢构件温度控制在530℃(低于Q235的临界温度),但超过了Q345的520℃临界温度,仍判定为不合格。因此,试验前必须明确基材的材质,避免因材质混淆导致误判。
不同耐火极限的检测要求:1小时、2小时与3小时的差异
不同耐火极限的检测,本质是试验时间的延长与涂层厚度的匹配。例如,1小时耐火极限要求试验进行60分钟,钢构件温度不超过临界温度;2小时要求120分钟;3小时要求180分钟。但需注意,试验时间的延长并非简单的“升温更久”,而是需确保炉内温度始终符合ISO 834曲线——比如120分钟时,炉内温度应达到约1011℃;180分钟时达到1093℃。
涂层厚度与耐火极限直接相关:非膨胀型涂料的厚度通常随耐火极限增加而线性增加(比如1小时需20mm,2小时需40mm,3小时需60mm);膨胀型涂料则因膨胀倍数高(通常10-30倍),厚度增加较慢(比如1小时需2mm,2小时需3mm,3小时需4mm)。但实际厚度需通过试验确定,不能仅靠理论计算——因为涂料的导热系数、膨胀倍数会因生产工艺不同而差异较大。
此外,长耐火极限(如3小时)的试验需额外关注涂料的长期稳定性:非膨胀型涂料可能因长时间高温出现开裂、脱落;膨胀型涂料可能因膨胀层持续受热而收缩或破裂。因此,试验中需增加对涂料状态的观察频率(每15分钟记录一次),若涂料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破坏,即使钢构件温度未达临界温度,仍判定为不合格。
非膨胀型与膨胀型涂料的检测差异:性能表现的针对性评估
非膨胀型防火涂料(又称厚涂型)的隔热原理是通过厚涂层的导热系数低(通常0.1-0.2W/(m·K))来延缓钢构件升温。因此,检测时需重点关注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同一构件上的涂层厚度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厚度的±10%。若局部厚度过薄,会导致该部位钢构件升温过快,降低整体耐火极限。此外,非膨胀型涂料的开裂情况是关键:试验中若涂层开裂宽度超过2mm,或开裂面积超过构件表面积的10%,则判定为不合格。
膨胀型防火涂料(又称薄涂型或超薄型)的核心是升温时膨胀形成多孔隔热层(膨胀倍数通常≥10倍)。检测时需关注两个指标:一是膨胀开始温度——应在200-300℃之间,若膨胀温度过高(如超过350℃),则无法及时形成隔热层;二是膨胀层的完整性——试验中膨胀层不得出现脱落、破裂(破裂面积不得超过膨胀层表面积的5%)。例如,某膨胀型涂料在试验中膨胀倍数达到15倍,但膨胀层在30分钟时出现20mm×20mm的破裂,导致钢构件局部温度升至560℃,则判定为不合格。
此外,膨胀型涂料的“残余厚度”也是参考指标:试验结束后,测量膨胀层的残留厚度,若残留厚度不足原涂层厚度的5倍,则说明膨胀层的稳定性不足,无法长期隔热。
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判定:排除干扰因素的校核
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需通过三个维度校核:首先是炉内温度的符合性——若试验中任意时间点的炉内温度与标准曲线的偏差超过±50℃(前30分钟)或±10%(30分钟后),则结果无效,需重新试验。例如,试验进行20分钟时,标准曲线温度为576℃,若炉内实际温度为630℃(偏差+54℃),则超过允许范围,结果无效。
其次是钢构件的测温点完整性——若试验中某一热电偶脱落或损坏,导致无法记录钢构件的温度,需终止试验并重新制备样品。因为缺失的测温点可能是升温最快的部位,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最后是涂料施工的符合性——若试验中涂料的施工厚度与设计厚度偏差超过±10%,或施工方法不符合产品说明书(比如膨胀型涂料采用刷涂而非喷涂),则结果无效。例如,设计厚度为2mm的膨胀型涂料,实际施工厚度为1.7mm(偏差-15%),则试验结果无法反映设计状态的耐火性能,需重新施工样品。
标准依据的梳理:国内与国际规范的对接
国内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火检测主要遵循三个标准:一是GB/T 997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规定了试验的通用方法(如升温曲线、样品制备、试验操作);二是GB 14907《钢结构防火涂料》,规定了涂料的性能要求(如耐火极限、粘结强度、柔韧性);三是GB 51249《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规定了临界温度的取值与设计要求。其中,GB/T 9978等效采用ISO 834,确保了国内试验方法与国际接轨。
国际上,美国采用ASTM E119标准,其升温曲线与ISO 834类似,但试验炉的尺寸与加载方式略有不同;欧盟则采用EN 1363标准,与ISO 834完全一致。因此,若企业需出口产品至欧盟,只需按GB/T 9978进行试验,结果即可被认可;若出口至美国,则需调整试验炉的尺寸与加载方式,符合ASTM E119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标准中,GB 14907将钢结构防火涂料分为三类:超薄型(CB)、薄型(B)、厚型(H),不同类型的涂料对应的耐火极限要求不同——例如,超薄型涂料的耐火极限可达到1小时,薄型可达到2小时,厚型可达到3小时。检测时需明确涂料的类型,避免混淆。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