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力试验在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中的关键流程与实施要点
综合应力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综合应力试验是通过同时或序贯施加温度、湿度、振动、电应力等多种环境因素,模拟电子产品实际使用中的复杂工况,以评估其可靠性的关键手段。相较于单一应力试验,它更贴近产品真实服役环境,能更早暴露设计、材料或工艺缺陷,是电子行业从研发到量产阶段不可或缺的可靠性验证环节。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梳理其关键流程与实施要点,为企业落地该试验提供具体参考。
试验需求与目标的精准定义
综合应力试验的第一步,是明确“为什么做试验”和“要验证什么”。需求通常来自三方面:客户明确要求(如某手机厂商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IEC 60068-2-64标准的综合应力试验报告)、行业标准规范(如车载电子需满足ISO 16750系列)、产品故障反馈(如某智能手表在户外使用时频繁死机,需通过试验复现故障)。若需求模糊,后续试验易偏离核心——比如原本是要验证“户外使用的功能稳定性”,却错误选择了“恒温恒湿”单一应力,导致无法暴露温度循环与振动共同作用的缺陷。
目标需具体可量化,避免“提高可靠性”这类泛泛表述。例如,某无人机飞控系统的试验目标可定义为:“在-10℃~45℃温度循环(每循环120分钟,共50次)、5g随机振动(10Hz~2000Hz)、30%~70%RH湿度下,连续工作24小时,飞控系统的姿态控制误差≤0.5°,信号传输延迟≤10ms”。目标越具体,试验方案的设计越有针对性,结果也更易评估。
还要结合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拆解需求。比如户外手持终端,需覆盖“使用时的温度循环+振动(用户手持移动)+淋雨(湿度)”;而服务器机房的电源模块,更关注“恒温(机房温度25℃±5℃)+长期满载电应力+轻微振动(机房风扇)”。若忽略场景差异,用统一的“温度-湿度-振动”组合,可能遗漏关键失效模式——比如服务器电源模块的主要失效是电应力导致的电容鼓包,而非振动导致的焊点断裂。
试验应力的选择与量化
综合应力的选择需基于产品的“环境剖面”——即产品从生产、运输、存储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环境因素组合。例如,某手机的环境剖面包括:生产阶段(SMT车间恒温25℃、湿度40%~60%)、运输阶段(卡车运输的随机振动5g、温度-20℃~60℃)、存储阶段(仓库温度-40℃~70℃、湿度10%~95%)、使用阶段(用户手持的温度-10℃~45℃、振动1g~3g、湿度30%~80%)。试验应力需覆盖使用阶段的最恶劣场景,同时兼顾运输和存储阶段的关键因素。
常见的应力类型包括四类:温度(恒温、循环、冲击,如-40℃~85℃循环)、湿度(恒定、交变,如50%~90%RH交变)、振动(随机、正弦、扫频,如10Hz~2000Hz随机振动)、电应力(额定电压、过载、脉冲,如12V±10%过载)。需注意应力的“协同效应”——比如温度循环会导致材料热胀冷缩,叠加振动会加速焊点的疲劳断裂,这种协同作用比单一应力更易暴露缺陷。某笔记本电脑的试验中,单独温度循环试验无失效,但叠加1g振动后,第30个循环时出现主板焊点开裂,正是协同效应的体现。
应力的量化需参考标准或实际测量数据。比如温度循环的范围,可参考IEC 60068-2-14(温度循环试验)的规定,或通过实地测量用户使用场景的温度范围——比如某外卖骑手的手机,夏天使用时背面温度可达60℃,冬天可达-10℃,因此温度循环范围设为-10℃~60℃。振动的加速度,可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用户使用时的振动数据——比如手持终端的振动加速度通常在1g~3g之间,因此试验时设为3g(最恶劣场景)。
试验样品的选取与预处理
样品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可信度。研发阶段的样品需选“工程样机”(即接近量产状态的原型机),而非“手工样品”——手工样品的工艺(如焊接、装配)与量产不同,试验中暴露的缺陷可能无法复现到量产产品。量产阶段的样品需按抽样标准选取,比如GB/T 2828.1的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从批量生产的产品中抽取(如批量1000台,抽样水平Ⅱ,AQL=1.0,抽取13台)。若样品选取过少(如仅抽2台),可能遗漏批次中的缺陷;若选取过多(如抽50台),则增加成本。
试验前的预处理是消除“初始状态差异”的关键。预处理步骤通常包括:1. 初始功能测试:验证样品在试验前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手机的通话、拍照、充电);2. 外观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如有无划痕、变形、标识清晰);3. 性能参数测量:测量关键参数(如电池容量、信号强度、响应时间);4. 模拟存储/运输:若产品需先存储或运输再使用,需先经过对应的预处理(如24小时-40℃存储,或模拟卡车运输的振动)。某企业曾因未做预处理,导致试验中1台样品失效,后续发现是样品在存储时受潮,而非试验应力导致,浪费了大量分析时间。
还要注意样品的“安装方式”与实际使用一致。比如车载导航仪的试验,需用原车的支架固定在振动台上,而非用夹具直接夹紧——原车支架的缓冲作用会降低振动传递到导航仪的加速度,若用夹具夹紧,可能导致试验中的振动加速度超过实际场景,出现“过度试验”(即试验中失效,但实际使用中不会失效)。
试验设备的选型与校准
设备的选型需满足试验应力的参数要求。比如温度箱的温度范围需覆盖试验设定值(如试验要求-40℃~85℃,温度箱的范围需≥-50℃~90℃),温度均匀性需≤±2℃(避免样品局部温度偏差过大);振动台的频率范围需覆盖试验设定的频率(如10Hz~2000Hz),加速度精度需≤±5%(确保施加的振动应力准确);湿度箱的湿度范围需覆盖试验设定值(如30%~95%RH),湿度控制精度需≤±5%RH。若设备参数不满足,试验结果会失真——比如温度箱的均匀性是±5℃,试验设定-20℃,但样品实际温度是-15℃~-25℃,导致部分样品未经历足够的低温应力。
设备的校准是确保试验准确性的前提。试验前需校准的参数包括:温度箱的温度分布(用量热计测量箱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振动台的加速度(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台面的输出)、湿度箱的湿度(用高精度湿度计校准)、电应力源的电压/电流(用万用表或功率计校准)。校准需有资质的机构出具报告,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校准证书。某实验室曾因振动台未校准,导致试验中施加的加速度实际是4g(设定5g),结果样品未失效,但实际使用中因加速度达到5g而失效,给企业造成了退货损失。
试验流程的设计与执行
试验流程的设计需明确“应力施加顺序”“试验周期”“监测频率”三个关键要素。应力施加顺序有两种:同时施加(如温度、湿度、振动同时作用)和序贯施加(如先施加温度循环,再叠加振动,最后加电应力)。同时施加更贴近实际场景,但设备要求更高(需三综合试验箱);序贯施加设备成本低,但可能无法模拟协同效应。比如某手机的试验,同时施加温度循环(-10℃~45℃)、振动(1g~3g)、电应力(额定电压),更能模拟用户手持手机在户外行走时的场景;而序贯施加可能无法暴露“温度循环导致电池膨胀,叠加振动导致电池接触不良”的失效模式。
试验周期的设计需基于产品的“寿命要求”。比如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寿命通常是1~3年,试验周期可设为“加速寿命试验”(如用100个温度循环模拟1年的温度变化);工业类电子产品的寿命通常是5~10年,试验周期需更长(如500个温度循环)。试验周期的计算可参考“加速因子”公式,比如温度循环的加速因子AF=exp(Ea/k*(1/T1-1/T2)),其中Ea是激活能(焊点疲劳的Ea约为0.9eV),k是玻尔兹曼常数,T1是实际使用温度,T2是试验温度。某企业用该公式计算,100个温度循环(-40℃~85℃)可模拟实际使用中5年的温度变化,因此将试验周期设为100个循环。
监测频率需平衡“数据完整性”与“试验效率”。比如每2小时做一次功能测试(如手机的通话、拍照),每10个温度循环做一次性能参数测量(如电池容量、信号强度),故障发生时立即记录(如第50个循环时,样品屏幕花屏,此时温度是-15℃,振动加速度是3g)。监测数据需实时记录,比如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温度、湿度、振动的曲线,用视频监控记录样品的状态。某企业曾因监测频率过低(每12小时测一次),导致无法确定故障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应力条件,增加了故障分析的难度。
故障分析与root cause定位
试验中出现故障后,需按“先现象记录,后原因分析”的顺序处理。首先记录故障现象:包括故障发生的时间(如试验进行到第36小时)、应力条件(如温度-20℃、振动加速度4g、湿度80%RH)、故障表现(如样品突然断电,无法开机)。记录越详细,后续分析越容易。比如某样品在-20℃、4g振动时断电,后续分析发现是电池极耳的焊接点因低温脆化,叠加振动导致断裂,若未记录温度和振动条件,可能误以为是电池本身的质量问题。
故障分析的步骤通常是:1. 外观检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外观变化(如焊点开裂、元件变形、外壳破裂);2. 无损检测:用X射线检查BGA焊点的空洞或开裂,用超声探伤检查内部结构;3. 电性测试:用万用表、示波器测量元件的电压、电流、电阻,确定故障部位(如某电容的电压为0V,说明电容短路);4. 失效分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失效部位的微观结构(如焊点的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情况),用能谱仪(EDS)分析元素组成(如是否有杂质)。某企业的样品故障是“屏幕花屏”,通过X射线检查发现是LCD connector的焊点开裂,再用SEM观察到焊点的焊锡量不足,根本原因是SMT工艺的钢网开孔过小。
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验证
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需验证“重复性”和“再现性”。重复性是指同一批样品在相同设备、相同条件下做两次试验,结果一致(如第一次试验有2个样品失效,第二次试验同样有2个样品失效,且失效原因相同);再现性是指不同实验室用相同设备、相同条件做试验,结果一致(如企业实验室和第三方实验室做相同试验,失效样品数量和原因相同)。若重复性或再现性不好,说明试验过程存在变量(如设备未校准、样品选取不一致),结果不可信。
还要验证“应力施加的准确性”。比如试验设定温度是-20℃~60℃,需检查温度箱的实际温度曲线是否在设定值的±2℃以内;振动加速度设定是3g,需检查振动台的实际输出是否在±5%以内。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试验结果无效。某企业的试验中,温度箱的实际低温是-15℃(设定-20℃),偏差5℃,导致样品未经历足够的低温应力,结果“无失效”,但实际使用中因-20℃低温导致失效,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