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计量校准过程中直流电源输出电压的校准步骤
电学计量校准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直流电源作为电学计量领域的基础设备,其输出电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子仪器、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器件的校准精度,是保障量值传递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然而,直流电源在长期使用中易受温度、湿度、元件老化等因素影响,输出电压会出现漂移或偏差,因此定期校准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电学计量校准的实践经验,详细拆解直流电源输出电压的校准步骤,覆盖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验证的全流程,为计量人员提供体系化的操作指南。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校准前需完成三项核心准备:设备选型、环境控制与被校设备预处理。首先是标准设备的选择,需选用精度高于被校直流电源2个等级的标准仪器——例如被校电源允许误差为±0.1%,则标准电压表或数字多用表的精度应不低于±0.01%;同时,标准设备需在有效期内,并带有最新校准证书。
环境条件需满足计量要求:温度控制在20±2℃(高精度电源需±1℃),湿度≤60%RH,校准区域需远离变频器、电焊机等电磁干扰源。若环境温度波动大,需开启恒温设备并等待30分钟,确保环境稳定。
被校设备预处理:先检查外观有无损坏、接线端子是否氧化;随后按说明书要求通电预热(如30-60分钟),预热期间保持空载,不可调整参数,待设备温度波动≤1℃/30分钟时,方可进入下一步。
设备的正确连接方式
设备连接需确保信号准确与安全:被校直流电源的输出端接标准电压表的电压测量端,严格遵循“红正黑负”极性——红表笔接电源正极,黑表笔接负极,避免反向击穿标准表。
连接导线需用低电阻、屏蔽性能好的导线(如镀银铜线或同轴屏蔽线),长度不超过2米,减少电阻与电磁干扰。连接后需轻轻拉动导线,确认端子接触牢固,无松动虚接。
若需带负载校准(如稳压器),需准备符合额定负载的电阻(如额定电流1A的电源,选10Ω/20W电阻),负载电阻需经校准,阻值误差≤0.1%。
预调与热稳定处理
预调是将被校电源的输出调至标称值附近(如标称10V调至9.8-10.2V),让电压调节电路进入工作区间,避免校准中因范围过大导致调整困难。
预热需严格按说明书执行(如某电源要求预热60分钟)。预热期间,被校电源保持空载或接10%以下额定负载,不可调整输出;同时用温度计监测设备温度,待温度波动≤1℃/30分钟时,方可继续。
实际操作中,部分人员为省时间缩短预热,会导致设备未达热平衡,校准结果偏差大。因此预热时间必须严格遵守,不可随意缩短。
零点误差的校准
零点校准是消除零位漂移的关键,不可省略。操作时,将被校电源输出调至0V(确认在“电压调节”模式),读取标准表读数。
若标准表读数偏离0V(如0.02mV),需调整被校电源的零点电位器(通常在设备内部或背面):缓慢旋转电位器,观察标准表读数,直到读数≤0.01mV(或说明书规定值)。调整后需等待5-10分钟,再次确认0V读数稳定。
若多次调整后零点仍偏差,可能是零点电位器损坏或补偿电路故障,需维修后再校准。
输出量程的分段校准
量程校准按标称量程分段进行(如0-10V、0-100V),每个量程选4-5个点(如20%、50%、80%、100%量程)。操作步骤:①调被校电源至第一个点(如2V),待输出稳定(1分钟内波动≤0.001V),读标准表值;②若偏差(如标称2V,实际1.998V),调整量程电位器,使标准表读数等于标称值;③依次校准所有点。
校准需从最小量程开始(如先校0-10V,再校0-100V),因为小量程精度影响大量程。每个点调整后需等3-5分钟,避免电位器机械滞后导致偏差。
输出电压的线性度测试
线性度反映量程内输出与标称值的线性关系。测试时,每个量程选6-8个均匀点(如0V、2V、4V、6V、8V、10V),测每个点的标准值。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拟合标称值(x)与实际值(y)的直线(y=ax+b),算每个点的残差(实际值-拟合值),取残差最大值为线性误差。例如10V量程线性误差0.015V,若允许误差±0.02V,则合格。
若线性误差超标(如0.03V超过0.02V),可能是元件老化(如电容漏电、电阻变化)或电位器磨损,需更换元件后重校。
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验证
稳定性分“短期”与“长期”:短期稳定性——调电源至100%量程(如10V),测1分钟内的峰峰值(最大值-最小值),要求≤允许误差的1/5(如允许±0.02V,峰峰值≤0.004V);长期稳定性——保持100%量程输出1小时,每10分钟记录一次,算最大偏差(最大值-初始值),要求≤允许误差的1/2(如≤0.01V)。
若稳定性偏差大,可能是散热不良或风扇故障,需清理散热孔或换风扇。
校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需完整:①被校设备:型号、序列号、标称量程;②标准设备:型号、校准证书号、有效期;③环境:温度、湿度;④校准点:标称值、标准值、调整后值、时间;⑤异常:问题及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算“绝对误差”(实际值-标称值)与“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标称值×100%)。例如5V点,标准值4.9995V,绝对误差-0.0005V,相对误差-0.01%,若允许±0.1%则合格。
记录整理成校准报告,含结论(合格/不合格)、建议(如每6个月校准)及签名,保存不少于3年。
校准中的异常问题解决
常见异常处理:①读数波动大:可能是电磁干扰或接线松,移至无干扰区,重连导线;②零点仍偏差:电位器坏或补偿电路故障,换电位器或维修;③量程偏差大:运算放大器坏或电位器磨,换元件重校;④稳定性差:散热不良或风扇坏,清理或换风扇。
遇异常需停校,分析原因,不可强行调参数。无法解决需联系厂家维修,故障排除后重校。
校准结果的后期验证
校准后需验证:①关键点:测0V、50%量程、100%量程,确认偏差在允许内;②负载验证:接额定负载,测输出变化,算“负载调整率”(空载电压-带载电压)/空载电压×100%,要求≤允许误差的1/2(如允许±0.1%,则≤0.05%)。
例如10V电源,空载10.000V,带10Ω负载后9.9995V,负载调整率0.005%,合格。若超标,可能是输出内阻大或功率管坏,需维修后重验。
验证完成后,在电源贴校准标签,标日期、有效期、机构及人员。标签贴明显位置,便于追溯。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