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热学性能检测中的热稳定性测试要求
热学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热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热稳定性作为评估电池抵御热风险、防止热失控的核心指标,其测试要求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电池安全性能的准确评估。本文围绕动力电池热学性能检测中的热稳定性测试,从标准依据、样品制备、温度控制、触发条件、数据采集、安全防护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系统梳理关键测试要求,为行业提供实操性参考。
热稳定性测试的标准框架与侧重点
动力电池热稳定性测试需遵循明确的标准体系,国内以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为核心,该标准针对电动汽车场景,聚焦满电状态下的热失控风险,明确要求测试“热失控触发温度”与“热扩散抑制能力”。国际上则以UN 38.3《危险货物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和IEC 62660-2《二次锂电池和电池组 便携式应用的性能测试》为主,UN 38.3侧重运输安全,要求模拟55℃存储、-40℃至85℃温度循环等场景;IEC 62660-2更关注电池循环后的热性能衰减,增加了循环1000次后的热稳定性测试。
不同标准的侧重点差异需在测试中匹配场景。例如,若电池用于电动汽车,需优先满足GB/T 31485的满电测试要求;若用于出口运输,则需符合UN 38.3的温度循环与低气压测试;若用于储能系统,IEC 62660-2的循环后测试更具参考价值。企业内部标准通常会整合上述要求,如某头部电池企业的标准增加了“80%SOC下的热稳定性测试”,以覆盖日常使用中的常见场景。
需注意的是,标准的更新需及时跟进。例如,2023年修订的GB/T 31485增加了“热扩散测试”要求,即单个电池热失控后,需观察相邻电池是否被触发,这对测试装置的多电池联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企业需及时调整测试方案以符合新版标准。
样品状态与预处理的规范要求
样品的SOC(荷电状态)是热稳定性的核心变量,多数标准要求测试100%SOC(满电)与50%SOC(半电)两种状态——满电时电池内部活性物质最多,热稳定性最差,是最危险的场景;半电则更接近日常使用状态。例如,GB/T 31485明确规定,100%SOC样品需经恒流恒压充电至额定容量,静置24小时后测试;50%SOC样品则需充电至50%容量后静置。
样品数量需满足统计要求,一般至少制备3个平行样,若其中1个样品结果偏差超过10%,需补充2个样品重新测试。例如,某批次电池的3个样品中,1个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比另外2个高20℃,需检查该样品是否未完全满电(如充电时间不足),并补充测试以确保结果可靠性。
样品预处理需确保状态稳定。测试前需在25℃±5℃、相对湿度45%~75%的环境中存储至少48小时,避免因温度或湿度波动导致的测试误差。例如,若样品在测试前曾置于0℃环境,内部电解液可能出现结晶,导致热稳定性测试时的温度变化异常,需重新存储至状态稳定后再测试。
升温速率与温度范围的设定逻辑
升温速率直接影响热失控的触发温度,常见设定为5℃/min~10℃/min。这一范围基于电池内部热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升温过快(如20℃/min)会导致表面与内部温度梯度过大,无法真实反映内部热积累;升温过慢(如2℃/min)则可能错过材料的热分解拐点(如隔膜的熔点)。例如,某三元锂电池在5℃/min下的触发温度为175℃,而在20℃/min下为190℃,偏差明显,因此需严格控制升温速率。
温度范围需覆盖极端场景,一般从室温升至300℃以上,部分高安全要求的电池会测试至500℃。例如,用于商用车的电池需考虑长时间爬坡的高温环境,温度范围扩展至350℃;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则需覆盖-20℃至400℃的宽温度范围。
温度均匀性需通过加热方式控制。外部加热优先采用平板加热(如铝块加热),加热面与电池表面的接触面积不小于80%,确保热量均匀传递;空气浴加热则需控制风速≤0.5m/s,避免带走电池表面热量。例如,某空气浴测试中,风速达到1m/s,导致电池表面温度比设定值低10℃,需调整风速至符合要求后重新测试。
热失控触发方式的选择与要求
热失控触发方式需模拟实际风险场景,常见有三种:外部加热、过充、短路。外部加热是最常用的方式,要求加热源温度精度±2℃,加热面与电池表面紧密接触(用导热胶粘贴)。例如,GB/T 31485要求平板加热装置的温度偏差不超过±1℃,确保加热均匀。
过充触发需控制充电参数:电流为0.5C~1C,电压上限为标称电压的1.5倍~2倍。例如,某3.7V三元锂电池的过充测试中,电流设为0.5C(1A,若容量为2Ah),电压上限设为7.4V,充电至电压达到上限后保持,直至出现热失控。需注意的是,过充时需监测电池温度,若温度超过80℃仍未触发,需停止测试并检查充电参数(如电流是否过小)。
短路触发需确保大电流回路,标准要求短路电阻≤5mΩ(UN 38.3要求≤2mΩ)。例如,短路装置需采用铜排连接电池正负极,电阻测量值为1.5mΩ,短路时间至少5分钟,或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若短路时电流峰值低于额定电流的5倍(如额定电流100A,峰值仅400A),需检查短路装置的导电性(如铜排是否氧化)。
多维度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
数据采集需覆盖温度、电压、电流、气体与压力五大类。温度采集用热电偶:表面温度传感器粘贴在电池最大面中心(用导热胶,确保导热性),内部温度需预埋热电偶(如镍铬-镍硅型,精度±1℃),避免破坏电池结构。例如,某电池内部预埋的热电偶在热失控时记录到300℃,而表面温度仅250℃,说明内部热量积累更严重。
电压与电流采集需用高精度设备,精度≥0.1%FS,采样频率≥1Hz。热失控时电压会骤降(如1秒内从3.7V降至0V),电流会突变(短路触发时电流峰值可达数百安),若采样频率过低(如0.5Hz),则无法记录这些关键变化。例如,某电池热失控时,电压在0.3秒内降至0V,若采样频率为0.5Hz,会错过这一过程,导致结果不准确。
气体与压力监测辅助判断热失控严重程度。气体用在线质谱仪测试H2、CO、CO2等浓度——H2浓度超过1%时需警惕爆炸风险;压力用舱内传感器监测,量程0~1MPa,以捕捉热失控时的压力骤升(如某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时,舱内压力从0.1MPa升至0.8MPa)。这些数据能为电池热管理设计提供支持(如增加排气通道)。
热稳定性测试的安全保障要求
测试环境需通风与防爆:通风系统的换气次数≥10次/小时,排气口连接有害气体处理装置(如活性炭吸附CO);测试舱采用不锈钢材质,设置泄压口(面积≥0.1m²),当压力超过0.3MPa时自动开启,防止爆炸。例如,某测试舱因未设置泄压口,热失控时舱内压力升至1.2MPa,导致舱体变形,需重新设计泄压装置。
设备需具备过载保护:温度超过设定值10%或压力超过量程80%时,自动停止加热并切断电源。例如,某测试中,加热源故障导致温度升至400℃(设定上限300℃),设备自动断电,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
人员防护需穿戴专用装备:防热防护服(耐温≥500℃)、防化学护目镜、防毒面具(过滤式,防CO等气体)。测试时人员需在隔离区操作,通过监控屏幕观察状态,禁止靠近测试舱——热失控时电池可能破裂,喷出高温电解液,直接接触会导致烧伤。
结果分析聚焦三个关键指标:热失控触发温度(T1,温度变化率≥10℃/min的温度点)、最高温度(Tmax,热失控峰值)、持续时间(t,从触发到温度恢复至室温的时间)。例如,某磷酸铁锂电池的T1为200℃,Tmax为280℃,t为30分钟,说明其热稳定性优于三元锂电池(三元的T1约175℃)。
有效性验证看平行样一致性:3个平行样的T1偏差≤5℃,Tmax偏差≤10℃。例如,某批次电池的3个样品T1分别为175℃、178℃、180℃,偏差3℃,符合要求;若偏差为15℃,需检查样品制备(如SOC是否一致)或设备(如升温速率是否波动)。
结果需匹配应用场景:若电池用于北方冬季,需补充-20℃环境下的热稳定性测试(如低温下的触发温度是否升高);若用于储能系统,需测试循环1000次后的热稳定性(如循环后T1是否降低)。例如,某储能电池循环1000次后,T1从200℃降至180℃,说明循环导致活性物质衰减,热稳定性下降,需优化电池材料(如采用更稳定的正极材料)。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