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锚杆蠕变试验过程中关键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需要遵守?
锚杆蠕变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锚杆作为岩土工程中加固围岩的核心构件,其长期蠕变特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蠕变试验通过模拟实际荷载下锚杆的长期变形规律,为设计提供关键参数。但试验过程中细节把控不到位,易导致数据偏差甚至结论错误。因此,明确各环节关键注意事项,是确保试验结果可靠、贴合工程实际的核心前提。
试样选取与制备:贴合工程实际是核心
试样需完全匹配工程锚杆的材质、规格与锚固方式。比如工程用Φ22mmHRB400钢筋锚杆,试验试样就需同规格,避免材质强度差异干扰蠕变规律。非金属锚杆(如玻璃钢)更要注意轴向均匀性,防止纤维分布不均引入误差。
锚固段制备需复刻工程工艺。锚杆表面要彻底除锈清污,残留油污或铁锈会降低锚固剂与杆体粘结力,导致蠕变中提前滑移。树脂锚固剂需按说明书搅拌30-60秒,确保树脂与固化剂充分反应;水泥基锚固剂要控制水灰比,标准养护28天,避免强度不足影响结果。
试样数量需满足统计要求。每组至少3根,若数据离散性大(变异系数超10%),需增至5根以上。多试样平行试验能减少偶然误差,保证蠕变曲线的代表性。
试验设备:校准与调试是数据可靠的前提
加载系统需校准荷载传感器,周期不超6个月,确保荷载误差≤±1%。油缸行程要满足最大蠕变位移需求——比如预期位移50mm,行程需预留100mm,避免中断试验。
位移测量设备要选对类型并精准安装。自由端整体位移用激光传感器(精度±0.01mm),锚固段局部应变用2mm以下栅长应变片+静态应变仪。传感器需垂直锚杆轴线,若倾斜5°,100mm位移会引入约4.3mm误差,影响规律判断。
数据采集系统需提前调试。测试实时性,确保无延迟丢失;同步采集温度、湿度,方便后续分析环境影响。手动记录要做严格表格,避免错漏。
加载方案设计:契合实际荷载工况
加载方式要模拟工程荷载类型。多数工程是恒定荷载(如围岩长期压力),试验用恒定荷载法,保持荷载至蠕变速率稳定(≤0.01mm/d)。分级加载工况(如隧道分步开挖)需用分级恒定加载,每级保持24-72小时,让蠕变充分发展。
加载速率需≤0.1MPa/s(或位移速率≤0.5mm/min)。快速加载会产生额外塑性变形,掩盖真实蠕变。比如施加100kN荷载,锚杆截面积380mm²,速率需≤38kN/s,保证加载平稳。
荷载保持要稳定,用闭环控制系统(如液压PID控制),波动≤±2%。砝码加载需定期检查,下降超5%及时补砝码,避免荷载不足导致蠕变速率偏低。
环境条件控制:消除外干扰变量
温度控制在20±2℃。金属锚杆蠕变对温度敏感,钢筋20℃蠕变速率是10℃的2-3倍;玻璃钢超玻璃化转变温度后,蠕变速率急剧增加。用恒温箱或空调房保持温度恒定。
湿度匹配锚固剂类型。水泥基需≥90%相对湿度,防干燥收缩降低粘结力;树脂基需≤60%,防水分影响固化。试验前测湿度,不符则用除湿机或加湿器调整。
避免振动干扰。试验台固定在混凝土基础,远离机床、电梯等振动源。若位移读数突然波动,暂停试验待振动消除,记录时间强度以便数据修正。
数据采集:精准捕捉蠕变规律
采集频率按蠕变阶段调整。瞬时变形阶段(0-10分钟)每1分钟1次,抓弹性向蠕变过渡;第一阶段(10分钟-24小时)每10分钟1次,记速率衰减;第二阶段(24小时后)每1小时1次,至速率稳定;第三阶段(加速蠕变)每5分钟1次,抓破坏特征。
传感器覆盖关键部位。除自由端位移,锚固段前后中粘贴应变片测局部应变。比如前端应变远大于后端,说明荷载集中在前端,蠕变可能由前端粘结破坏引起,指导优化锚固长度。
记录完整信息。包括时间、荷载、位移、应变,还有温度、湿度、设备状态、试样外观。比如温度突升5℃且位移速率增加,可明确环境影响,避免误判材料特性。
试验过程监测:及时应对异常情况
每小时检查荷载值。液压系统看压力表,砝码看是否移位。下降超5%立即补载——液压加油泵压力,砝码添对应重量,记录补载时间量以便修正数据。
关注变形异常。位移速率从0.01mm/d增至0.1mm/d,或应变片读数突降(粘结破坏),立即查试样:看锚杆是否弯曲、锚固剂是否开裂。发现破坏前兆,加密监测至每5分钟1次,记录破坏时间形态。
同步监测设备状态。定期查加载系统密封(油缸漏油)、传感器连接(应变片脱落)、采集系统运行(电脑死机)。设备故障立即暂停,修复后重新开始,记录故障原因避免数据无效。
锚固体系模拟:还原工程真实状态
锚固剂选工程同类型。工程用超快凝树脂(固化2-5分钟),试验就用同品牌型号,避免强度、固化时间不同导致粘结差异。用错类型会让锚固强度结果偏差。
锚固长度与钻孔直径匹配。工程Ⅳ级围岩锚固1.5m,试验就用1.5m,避免长度不足提前破坏。Φ22mm锚杆对应Φ28mm钻孔,锚固剂厚度3mm,与工程一致;钻孔过大(Φ32mm)会降低粘结力,导致蠕变位移偏大。
复刻锚固工艺。工程“先插杆后注桨”,试验就同样操作:插杆后注锚固剂;工程“先注桨后插杆”则反向。注桨要填满钻孔,敲钻孔壁听声音,空洞则重新注桨。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