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加载分级标准与沉降观测方法探讨
静载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最直接、可靠的方法,其结果直接影响桩基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其中,加载分级标准决定了荷载传递的合理性——避免瞬时加载导致桩身或土體突然破坏;沉降观测方法则是捕捉桩-土变形特征的关键——通过精准数据反映土體承载力的发挥过程。二者共同构成试验数据准确性的核心支撑。本文结合现行规范与工程实践,探讨加载分级的依据、差异及特殊情况处理,同时系统梳理沉降观测的要求、误差控制与数据处理要点,为试验操作与结果分析提供实用参考。
加载分级标准的核心依据
加载分级的本质是让桩周土与桩端土逐步发挥承载力,通过小增量荷载捕捉土體变形的连续过程,避免漏掉关键的承载力临界点。现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明确规定:加载分级不应少于8级,分级荷载宜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若预估极限承载力超过2000kN,每级荷载可适当增大,但不应超过200kN。这一规定的逻辑在于:小分级荷载能更细致地反映土體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过渡,尤其是对于敏感性土(如软土、粉土),避免因荷载突变导致土體结构破坏。
不同桩型的分级荷载需针对性调整:预制桩(如PHC管桩)因桩身刚度大、沉桩时挤密周围土,分级荷载可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灌注桩(如水下混凝土桩)因成桩扰动土體结构,分级荷载宜取1/15,避免扰动土二次破坏。例如,某预制桩预估极限承载力1500kN,分级荷载可取150kN(1/10);同场地的灌注桩预估极限承载力1200kN,分级荷载则取80kN(1/15)。
此外,当桩的竖向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如低配筋灌注桩),加载分级可适当减少至5级,但工程中仍建议按8级执行——即使桩身强度足够,也需通过分级加载观测土體变形,确保结果全面。
不同规范中的加载分级差异
除JGJ106外,不同规范对加载分级的要求存在细节差异,需结合工程地域与桩型选择。《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强调“每级加载量宜相等”,并补充“当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时,分级荷载可适当增大”;上海地方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G/TJ08-218-2019)针对软土地区,规定“软土中的灌注桩分级荷载宜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5~1/20”——因软土变形模量低,更小的分级荷载可避免桩身过大变形导致桩周土滑动。
深圳地方规范《桩基工程检测技术规程》(SJG09-2019)则针对岩溶地区嵌岩桩,将分级荷载放宽至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8~1/10——嵌岩桩端承力占比大,土體变形小,大分级荷载可提高试验效率且不影响数据准确性。例如,某岩溶地区嵌岩桩预估极限承载力4000kN,按SJG09可取500kN/级(1/8),较JGJ106的333kN/级更高效。
需注意的是,地方规范通常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试验时应优先遵循地方要求——如上海软土地区的灌注桩试验,必须执行DG/TJ08-218的1/15~1/20分级标准,否则易因荷载过大导致试验数据失真。
加载分级中的特殊情况处理
试验中常遇到异常情况,需灵活调整分级策略。若某级加载后沉降量突然增大(如超过前一级的5倍),需先判断原因:若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如第60分钟沉降0.3mm,第90分钟0.1mm),可延长持荷时间至24小时,观察是否稳定——软土地区的桩常因土體固结慢出现此类情况,不应直接终止加载;若沉降速率持续增大(如第60分钟沉降5mm,第90分钟10mm),则需立即终止,避免桩身破坏。
大直径桩(如直径≥1.2m)的分级荷载可适当增大:某直径1.5m的灌注桩,预估极限承载力5000kN,按JGJ106可取333~500kN/级,实际可选择500kN/级——大直径桩端承力占比高,土體弹性变形小,大分级荷载不会导致突然破坏,还能减少试验时间。
若试验中遇到停电、设备故障等情况,需记录中断时间,恢复后重新加载至原级荷载,并延长持荷时间30分钟以上,确保沉降稳定后再进行下一级加载——避免荷载中断导致土體回弹,影响后续数据。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的核心是“精准捕捉桩顶变形”,需满足三点要求:一是仪器精度,必须使用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精度≥0.01mm),量程需覆盖最大沉降量(通常≥100mm);二是观测点设置,桩顶需对称设置2个观测点(如直径1m的桩,桩顶钢板上焊两个M10螺栓),避免桩顶倾斜导致误差;三是基准点稳定,基准点需远离试桩、锚桩(距离≥2倍桩长或10m),且设置在稳定土层上(如用C20混凝土浇筑0.5m³基础),试验前需观测3天,确认沉降≤0.1mm/天。
观测频率需严格遵循规范:每级加载后,第5、15、30、45、60分钟测读一次,之后每30分钟测读一次,直至沉降稳定。沉降稳定的标准是“连续两次测读沉降差≤0.1mm,且间隔时间≥30分钟”——例如,第3级加载后,第60分钟沉降5.2mm,第90分钟5.25mm,第120分钟5.3mm,需继续观测至第150分钟5.3mm、第180分钟5.3mm,方可满足稳定要求。
需注意,观测时表针需与观测点垂直,接触力适中(压下1~2mm)——若表针过松,易因振动导致读数漂移;若过紧,会压缩表内弹簧,影响精度。
沉降观测中的误差来源与控制
误差是沉降观测的“天敌”,需针对性规避:一是仪器误差,试验前需校准百分表(用标准量块检查精度),安装时用磁性表座固定在基准梁上,避免松动;二是环境误差,雨天需覆盖基准点,防止积水浸泡导致下沉;气温变化时(如温差超过10℃),需记录气温并修正数据——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为1×10^-5/℃,桩长20m、温差10℃时,桩身变形2mm,需从观测值中扣除或加回。
三是人为误差,测读时需保持视线与表盘垂直,避免倾斜读数(如视线倾斜30度,读数误差可达10%);需两人核对记录,避免笔误。四是桩顶处理误差,桩顶需打磨平整,用高标号水泥浆粘结10mm以上厚钢板,待强度达标后试验——若钢板与桩身粘结不牢,加载时滑动会导致沉降量偏大(如多测2~3mm)。
例如,某试验中因基准点未加固,雨天后基准点下沉0.5mm,导致观测的沉降量偏小0.5mm——后期通过对比相邻基准点数据,修正后才得到准确结果。
沉降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要点
数据整理需“及时、准确、可视化”:首先,每级加载的时间、荷载、沉降需详细记录,避免漏记;其次,绘制s-t曲线(沉降-时间)与s-P曲线(沉降-荷载)——s-t曲线反映沉降稳定情况,缓变型曲线(沉降速率逐渐减慢)说明土體变形均匀,陡降型曲线(某级荷载下沉降突增)说明土體破坏;s-P曲线用于确定极限承载力,若出现明显陡降段,陡降段起点对应的荷载即为极限承载力;若无陡降段,取累计沉降量达到桩直径5%(d<800mm)或40mm(d≥800mm)对应的荷载——如直径600mm的桩,累计沉降30mm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直径1000mm的桩,累计沉降40mm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s-lgt曲线(沉降-对数时间)可用于预测最终沉降:取曲线的线性段延长,与某条线的交点即为最终沉降——但仅适用于沉降趋于稳定的情况(如软土中的桩,s-lgt曲线通常有两个线性段,需取第二个线性段预测)。
需关注沉降增量:若最后几级沉降增量超过前一级的2倍(如第7级沉降8mm,第8级18mm),说明土體承载力接近极限,需准备终止加载。
不同桩型的沉降观测调整
预制桩(如PHC管桩)因挤土效应,初期沉降小(前3级沉降1~3mm),观测可按规范频率进行,但需关注第4级以后的沉降——此时侧摩阻力开始充分发挥,沉降量逐渐增大。灌注桩(如水下桩)因扰动土體,初期沉降大(第1级沉降5mm),需延长前几级持荷时间(如第1级观测至120分钟稳定),避免扰动土变形未稳定导致数据错误。
大直径嵌岩桩(如直径1.2m、嵌岩3m)的沉降主要来自岩体弹性变形,沉降量小(前5级沉降0.5~2.5mm),观测频率可适当减少(如每级加载后第10、30、60分钟测读,之后每60分钟一次)——岩体变形稳定快,无需频繁观测。
复合地基中的CFG桩,需同时观测桩顶与桩间土沉降:桩顶用百分表,桩间土用沉降板,对比两者变形(如桩顶沉降5mm,桩间土8mm)——若桩间土沉降远大于桩顶,说明桩的承载力未充分发挥,需调整加载分级;若变形协调,说明复合地基工作状态良好。
热门服务